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老底子的事体

2010-02-08 
市场价:¥15.00卓越价:¥11.30为您节省:3.70元 (75折) VIP 价:¥10.96 SVIP价:¥10.73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老底子的事体 去商家看看
老底子的事体 去商家看看

 老底子的事体

  • 市场价:¥15.00
  • 卓越价:¥11.30为您节省:3.70元 (75折)
  • VIP 价:¥10.96 SVIP价:¥10.73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暂无用户评分、评论 | 写评论)
    最佳组合 购买本商品和 老底子的事体(第2集)
    共计价钱:¥30.00
    同时购买共计:¥24.10元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2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
    ·ISBN:7208064970
    ·条形码:978720806497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老底子的事体》作者钱民权是上海有名的业余收藏家,书中叙述了他在这几十年来的趣事。书中的文章都不长,有的还很短,但涉及的都是作者自己经历的事和熟悉的人。阅读《老底子的事体》,你可以读到作者幼年时的童趣、少年时的梦幻、青年时的磨炼、中年时的拼搏,而这些往事也正如作者所说的:“都铭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清晰得犹如昨天刚刚发生的那样。此时此刻,我才感觉人生的短暂、时间的珍贵、往事的甜蜜。”
    《老底子的事体》作者是沪上独树一帜的收藏家钱民权,书中记录了他在收藏过程中的串串记忆,也是他对以往生活中的平凡故事和点点滴滴的感受的记录。这些已经被岁月抖落的往事,不仅是作者人生的印痕,而且也是一代人生活的缩影。虽然年轻一代的我们对那些往事无从经历,但书中所叙之事鲜如活水,令人陶醉,也令人留恋。
    作者简介 钱民权,祖籍江苏张家港,1951年6月生于昆明。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1968年下乡插队落户,1974年上调回城。曾任上海县交通局党委宣传干事、上海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综合处主任科员、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法制监督处副处长、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副所长。现任Intertek IES副总裁,兼任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曾编写高等院校教材《行政法总论》、《办公室实务与技能》,编著《上海乡村民俗用品集萃》。参与调研和编写的《上海市行政执法机关执法基本情况》获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业余爱好民间收藏,1999年5月举办的“钱民权乡村民俗用品收藏展”被评为上海市十大收藏展之一。
    编辑推荐 《老底子的事体》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自序
    弄堂游戏
    童年雪趣
    儿时年味
    春在田垄野菜香
    籴米印象
    难忘小菜卡
    回味爆米花
    大饼油条
    饭瓜“面疙瘩”
    漫谈油灯
    说灶头
    街头难见煤球炉
    家里原来有架橱
    补镬“小炉匠”
    袜底板琐记
    久违木拖鞋
    老街茶馆
    弄堂乘凉
    悠悠蒲扇情
    矿石收音机
    在三林塘插队落户
    弄堂情结
    蚕豆乡情
    贪婪甜芦粟
    评工分的烦恼
    住的变迁
    柳树随想
    鸡年话养鸡
    儿时我养蚕宝宝
    秋风甫起蟋蟀鸣
    盛夏说蝉
    摸蟹捉蟛蜞的野趣
    其乐融融吮螺蛳
    愧对麻雀
    鱼塘咏叹
    龙华古风
    甲申年话甲申村
    徐家厍与徐家汇
    百年勾针话兴衰
    沪郊农谚趣谈
    民间语词杂谈
    五月端午飘粽香
    七月初七话“七巧”
    淡忘了腊八节
    名片小考
    说酒
    我寻到了钱氏始祖
    孔子论“钱”“民”“权”
    我收藏农家“吃饭”“家什”
    附录
    市郊农史此处留
    读取乡土
    就收这些“老货色”
    一本画册折射的社会变迁
    后记
    ……
    序言 三十七年前的今天,我打起背包,离开父母兄弟姐妹,奔赴“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我刚满十八岁。如今的我,两鬓的丝丝白发在不知不觉中显现。走过了少年、走过了青年、走过了中年,一霎眼已经年过半百。五十多个风雨春秋一路走来,犹如农人用犁在田里划出的一道道行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加贪婪时光,既要把握住眼前的每一天,又想追回过去的岁月。十年前,我起意追寻过去的物,是旧时农家刀耕火种的器物,还创办了一个博物馆,又编著了《上海乡村民俗用品集萃》。这一件件熟悉又渐陌生的器物,让我又回到了当年风华正茂、战天斗地的年代。这几年,又回首过往的事。幼年时的童趣、少年时的梦幻、青年时的磨炼、中年时的拼搏,都铭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清晰得犹如昨天刚刚发生的那样。
    文摘 插图:


    我第一次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时令我震撼不已。因为我从小就感受到没有住房的痛楚。
    听父母说,我刚满三岁从昆明回上海时,我们这个家是没有住房的。先是寄宿在龙华陆家堰,房东与外婆家有姻缘关系。年幼的我,对这一段生活经历毫无印象。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全家搬迁住进了龙华甲申村。第一家房东是母亲的小姊妹。房屋结构是上海本地房子,有客堂,两边各有前后厢房,我们借住的是东边的前厢房。房东阿婆很热心,她的孩子与我们年龄相近,两家人亲如一家,和和睦睦地生活在一起。租期结束,我们又租借了别处一间房子。房东是谁,已经记不起了。只知道隔壁人家也是一户房客。不久又搬了一次家,房东是母亲的远房亲戚。这时候我已经七岁。
    或许是父母拖着我们四个孩子尝尽了没有住房的飘居之苦,萌生了自己盖房子的念头。当时父母没有盖房的钱,是通过“表会”的形式筹措了一千多元造房款。旧时,邻里乡亲之间各自出钱,凑成一笔资金,然后通过抓阄的形式,按序号先后轮流用钱,民间俗称“表会”。新房是1957年建的,是一间砖木结构的“十七发七路头”瓦房。我们住进新房后,又多了两个妹妹。
    后记 当我写下“后记”二字的时候,秋天的脚步已经缓缓地走来,在这金桂飘香的季节,《老底子的事体》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一个人做事应该考虑要让公众受益,作文亦应让读者喜欢。尽管我主观上这样想,而当书稿正式送交出版社后,我真的有些忐忑不安了:现在社会上讲究名人效应,人家一见这个署名就感到陌生,会有人看你这本小书吗?可是已经到了这一步,我只能用“青菜萝卜,各人喜欢”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了。
    平心而论,写作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光凭热情是不行的,还要具备技巧,才能运笔自如、妙笔生辉,而我是难以做到的。就自己的水平而言,与其说是写作,倒不如说是在记录。这本集子就是我将以往生活中的平凡故事和点点滴滴的感受所作的记录。这些已经被岁月抖落的往事,不仅是我人生的印痕,而且也是一代人生活的缩影。如果说,其中有些内容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并能激发你对往事的眷念之情,已经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在我回首往事的过程中,我总是想起生我养我的父亲和母亲。是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并教诲我要做一个有品质的人、有文化的人、有志气的人。虽然我不能以辉煌的业绩告慰两位老人,但是我毕竟尽了自己的努力,瞄准人生的坐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书中有好几篇文章都提到了父亲和母亲。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