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页码:1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807193470 ·条形码:97878071934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孟子高级读解 |
 |
|
 |
孟子高级读解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页码:19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807193470
·条形码:97878071934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纸生态书系
·图书品牌:北京磨铁文化
内容简介 《孟子高级读解》是台湾版《论语高级读解》是从1963年开始编写,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精心打磨、不断修订而成的。这套书很好地继承了七个世纪前半叶中国传统国文教材的精华,同时又能融通古今,与时俱进,富于现代气息,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典籍的精髓集于这一套书中,“以能反映中华文化之精髓,培养伦理道德之观念且具有时代意义者”为标准,启发读者联系现实,领悟原作精髓。
媒体推荐 这套“四书”读解,是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的教师用书,引进内地出版,我想目的有两个:一是希望对老师的传统文化教学有帮助,二是为成人或学生自学儒家经典提供一个好的参考读本。
——任继愈(哲学家 原国家图书馆馆长)
这套读本,在台湾经历了40年的实践和检验。40年来,屡经打磨和修订,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它打破了通常的注释模式,将义理相近的章句重新归类,使之相互贯通,更明晰地阐发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一代又一代台湾人都是在这套典籍的浸润下,度过了他们的青春时光。
——时匡政(学者 文化评论家)
编辑推荐 《孟子高级读解》是任继愈先生作序并鼎力推荐!台湾沿用40多年国学教师读本,内地唯一引进版,华语世界权威国学读本,台湾国学教师必读手册。
目录 任继愈·序
孟子传略及其学术思想
论性善
一、人性本善
二、存养善性
三、存理克欲
论行为
一、行止务本
二、涵养操持
论教育
一、自动自发
二、确立标准
二、环境移人
论政治
一、民贵君轻
二、因先尊贤
三、仁者无敌
叶匡政·后记
……
序言 这套“四书”读解,是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的教师用书,引进内地出版,我想目的有两个:一是希望对语文老师的传统文化教学有帮助,二是为成人或学生自学儒家经典提供一个好的参考读本。
《论语》《孟子》是先秦的著作,《大学》《中庸》成于汉初,这是学术界的共同看法。这四部书各自独立,不相联属。伊川程颐开创洛学,他经常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基本教材教育门徒。这四部书成为儒家系列丛书,应当说是从程颐开始的。但因为当时有些学派(如司马光)对这四部书不完全赞成,所以“四书”虽在北宋受重视,但未能定型。“四书”与“五经”并列,公开主张“四书”优于“五经”,并得到社会的认可,那是朱熹努力推行的结果。
韩愈、李翱对《大学》《中庸》予以阐发,但没有把它们从《礼记》中分离出来。朱熹说:河南程夫子也教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朱熹进而说明学习“四书”的顺序,学者应当“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朱熹对“四书”的研究注释。投入了极大的工力。他对大学,加工较多,从中分出“经”及“传”并改变了原来的次序。对《中庸》,大体依照程颐的观点,重新分别章节,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对《论语》《孟子》两书未曾改动,而是博览古今注释,择善而从,称为《集注》。《四书集注》吸收了唐宋以来的文化积累成果,达到了当时可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建立了完整的儒教思想体系。“四书”是一部强化内心修养、涤除心灵杂念的儒教经典,所以也值得在今天的社会中传播。
文摘 孟子传略及其学术思想
孟子之年籍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叙述孟子的事略,非常简单,然而对于孟子的里居师授、游历先后,以及著述大旨等,大抵都已赅举,只是生卒出处年月,并未提及,所以引起后人的聚讼。
孟子名轲,根据《孔丛子》说是字子车,一作子居,又称子舆。汉赵岐《孟子题辞》云:“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由此看来,孟子的先世应该是鲁国人。三桓,就是鲁国的三卿:孟孙、叔孙、季孙。因为都是出之于鲁桓公,所以称为三桓。孟子是孟孙的后代,不知何时迁到驺(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于是成为驺人。驺一作邹。
孟子的父亲,据《元和姓纂》:“廖生孟轲。”但是《孟氏旧谱》却说:“孟子父名激,字公宜,母仉氏。”二者说法不一,不知孰是。不过《孟氏旧谱》据说是得自宋元丰时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可信度应该比较高些。
孟子的生卒年月,史传无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称:“生于周定王三十一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寿八十四。”《孟氏旧谱》亦云:“孟子以周定王三十一年四月二日生,即今之二月二日。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卒,即今之十一月十五日,寿八十四岁。”此二者说法,虽然相同,而其中却大有问题。盖周定王有二:是顷王之子,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06年至572年,距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相去两百八十多年。一是贞定王,但是贞定王在位只有二十八年,并无三十一年之记载。即使有,其去赧王二十六年,也有一百五十年,都不合寿八十四之数。所以生于周定王三十一年之说,应当有误。清周广业《孟子出处时地考》,肯定寿八十四之说,不过认为当改定王三十七年为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其卒在赧王十三年(公元前302年)。以周氏所考出处证之,与《孟子》七篇所记孟子出处年时,以及当时大事,大抵均可吻合,其说或可信。
孟子之师承
孟子之师承,说者不一。《史记》本传云:“及长,受业子思之门人。”但是刘向《列女传》则云:“孟子旦夕勤
……
后记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高级读解”终于出版了。2008年初,内地引进了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在两岸文化界、教育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这套高级读解是台湾版《国学基本教材》的教师读本,能与读者见面。是我们的一桩心愿。
2008年对中国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有巨大的欢乐荣耀,也有至深的哀伤痛楚。这一年人们发现,物质世界不能成为人生的全部寄托,心灵的安顿和抚慰对今天的国人来说,尤显重要。二千多年来,传统中国人大多依靠儒家精神采安身立命。儒家虽然不是宗教,却安抚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也使多灾多难的中国度过了很多危急时刻。经过这一年,我们或许能理解到,儒家文化本身就有一种类似宗教的力量,贯穿于传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种力量使人们在挫折中,也能体会生的幸福感,可以时时抚慰人的心灵。应当说,这一年,让我们更感到了出版这套书的迫切和价值所在。
说起这套读本和《国学基本教材》的出版,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还有些关联。我30岁后,才开始系统研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年的学习,让我越来越认清了自己的血脉。一个人到了我这个年龄,才会清晰地认识到,只有生活在一个有渊源、有传承的文化共同体中,我们的记忆才能保持鲜活,我们在现实中才能感到光荣。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历史感。一个人不仅要有个人记忆,更要有关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记忆,才能真实地把握自己行动的意义。这在过去几乎是个常识,但今天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很多时候,我们就像一群文化的孤儿,东讨一口,西乞一勺,吃得再多也没有自己家的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