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经济 >

为竞争而管制:出租车业管制改革国际比较

2010-02-06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 ·页码:21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4730610/9787504730619 ·条形码:9787504730619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为竞争而管制:出租车业管制改革国际比较 去商家看看
为竞争而管制:出租车业管制改革国际比较 去商家看看

 为竞争而管制:出租车业管制改革国际比较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
·页码:21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4730610/9787504730619
·条形码:97875047306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公共政策论丛

内容简介 《为竞争而管制:出租车业管制改革国际比较》介绍了出租车管制的发生史、有关管制和放松管制的理论观点以及当代出租车业放松管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并对不同的改革方式、同类改革的不同样本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名重新检讨了出租车管制的各种理由,并对我国出租车业的改革提出建议。《为竞争而管制:出租车业管制改革国际比较》提供的事实和数据打破了“出租车业不可能引入竞争”的神话。实践证明,保留最低必要限度的管制、尽可能扩大竞争,将促使出租车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和便捷的服务。
作者简介 王军,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副教授,中欧法学院(China-EU SchooI of Law)信息部主任、研究项目协调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高级研究员,《IT经理世界》杂志专栏作家。教学和研究领域:民商法、国有企业民营化、法律方法论和政府管制政策。
编辑推荐 《为竞争而管制:出租车业管制改革国际比较》为公共政策论丛之一。
目录
1 导论
1.1 分析框架
1.2 理论综述
1.3 概念、方法和资料

2 英美出租车管制简史
2.1 伦敦:从马车到汽车
2.2 芝加哥:管制幕后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放松管制的初期尝试:美国的实践
3.1 美国的出租车管制
3.2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
3.3 复归管制的案例
3.4 放松管制的成功案例
3.5 为自由而诉
3.6 本章小结

4 取消数量管制,保留费率和标准管制
4.1 英国
4.2 爱尔兰
4.3 荷兰
4.4 日本
4.5 澳大利亚
4.6 本章小结

5 取消数量和费率管制,保留标准管制
5.1 新西兰
5.2 瑞典
5.3 新加坡
5.4 本章小结

6 取消费率管制,保留数量和标准管制
6.1 挪威的管制及其改革
6.2 效果评价
6.3 本章小结

7 比较分析
7.1 条件
7.2 方式
7.3 效果
7.4 管制与法治
7.5 我们能学到什么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车轮大概是自人类直立行走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了。车轮旋转得多快,人类文明前进的速度就有多快。近代以来,各种机械动力车辆的发明和普及结束了人类依赖自己的脚步和畜力行进的历史,也开启了人类无限制攫取自然资源的序幕。现代社会无疑是生存在车轮之上的文明,然而,车轮的旋转和行进并不总是自由的。除了道路、轨道等物理因素对它们的限制外,近现代以来,管制越来越多地对准了各种各样的旋转的车轮。
出租车常被比喻为“城市名片”。初到一个城市,你最先接触的可能就是等候在机场或车站的出租车,而最先搭腔交谈的则经常是出租车司机。然而,这张漂亮“名片”的背面还写着几个别称:有人称出租车为“城市游牧部落”或“吉卜赛的士”,有人把出租车司机喻为“城市佃农”,而更早的时候,出租车的竞争对手还把它们怒斥为“窃贼”。今天,大概无人否认出租车是城市(也包括许多乡村地区)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可是,恰恰由于它的重要和多重(有时还是自相冲突的)角色,管制就像影子一样紧随着它。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1991年1月5日的一篇评论写道:
出租车业本应是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一个自由竞争的典范。在这个市场上,有大量的卖家(出租车司机)和大量的买家(乘客),而市场进入门槛又很低(车辆购置成本低)。然而,它却不是。全世界的出租车业都因种种原因遭到扭曲——这些原因包括政府管制、垄断、政治游说、黑手党、种族排斥以及自由市场上的所有其他罪恶。
文摘 3.6本章小结
出租车业的放松管制在不同城市产生了某些相似的效果,但更多的是有差异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至今,美国经济学家对出租车业应当管制还是放松管制以及如何评价放松管制的效果仍有许多争论(Moore,Balaker,2006)。争论不仅涉及成本和效率等经济问题,而且牵涉公民宪法权利、发展自由等法律和政治问题。
美国的实践揭示了出租车市场竞争机制和管制政策变动的复杂性,提出了值得研究和等待实践继续探索的若干问题。
3.6.1主要发现
(1)取消数量管制将导致出租车企业和出租车数量较大幅度的增长。取消数量管制后,6个主要样本城市的出租车数量都增加了33%以上,圣地亚哥市甚至增加了127%。这一方面说明,数量管制长期压制了供给,解除管制导致了明显的供给增加。另一方面,显示了出租车服务行业对低技能劳动者的吸纳力。取消数量限制后,如果对经营规模没有限制,新人行者往往是倾向于提供站点候车服务和巡游服务的个体或小型经营者。由于规模小和经营分散,小型经营者可能没有兴趣参与电话约车市场的价格竞争。然而,限制入行规模又将构成严重的市场进入壁垒。
(2)出租车数量的增多扩大了就业机会,但可能导致出租车公司和司机平均收入减少。放松管制拓宽了人们的从业自由,个体司机获得了难得的自主投资、独立经营的经济机会。大量新人行的出租车稀释了原经营者享有的管制租金。如果市场需求并未同步扩大,出租车企业和司机的平均营业收入可能下降。这是竞争加剧的正常结果,除非政府认为出租车业有别于其他服务行业,政府有义务保证出租车业保持某种投资回报率和工资水平。
(3)在电话约车市场,单纯取消数量和费率管制未必直接导致价格竞争、服务提升和创新。取消数量和费率管制尽管是开放市场竞争的必要前提,但其他一些基础性的市场条件,诸如产业结构、经营规模、信息不完备、价格弹性、消费需求量、企业经营模式等,未必因取消管制而立即变化,而这些因素恰恰是制约竞争的重要甚至更为基础的因素。
后记 本书的缘起应追溯至1998年,当时笔者是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当年10月,在方流芳教授的指导下,笔者和其他几位同学开始调查研究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的管制。该项研究是“海峡两岸法学交流项目”的一个课题。1999年,中期报告在《比较法研究》杂志发表。2001年,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案例研讨会讨论了该报告,报告经修改后发表于《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三辑。
这项研究完全出于方流芳老师的建议。记得方老师给我们的另一建议是:以实际设立公司的方法,调查在北京市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的成本。两个选题都超乎我们当时的想象。我们是带着“疑惑”——而不是“问题”——开始调研的。我们走访了北京市的行业主管机关、多家出租车公司以及许多司机,搜集了一些诉讼案例,逐渐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方老师放手让我们独立研究,只在必要时给予指点。中期报告发表后,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批评和建议,一些记者朋友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在反复调研、调整思路、讨论和修改的基础上,2003年,北京出租车管制的案例研究最终由我单独完成。
北京出租车管制研究发表后,受到很多关注。在讨论我国出租车业的体制改革时,人们希望参考国外出租车业的管理经验。2006年4月,北京市政府组织出租车费率听证,再次引发对出租车管制的争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余晖研究员向我询问国外出租车管制的情况,这促使我萌生了进行比较研究的念头。
出租车管制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就是美英经济学和法学研究的一个经典案例,已产生了不少理论文献和研究报告,至今仍然是很多地方公共政策争议中的一个焦点。有趣的是,我国城市出租车业当前的管制问题与国外很多城市正在或曾经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几乎如出一辙。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