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企管 >

政府控制下的公司并购研究:理论与经验数据

2010-02-06 
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页码:23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05881353/9787505881358 ·条形码:9787505881358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政府控制下的公司并购研究:理论与经验数据 去商家看看
政府控制下的公司并购研究:理论与经验数据 去商家看看

 政府控制下的公司并购研究:理论与经验数据


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页码:23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05881353/9787505881358
·条形码:978750588135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

内容简介 《政府控制下的公司并购研究:理论与经验数据》以代理理论和扩展的剩余控制权理论等企业控制权理论为基础,遵循“企业控制权(根源)——政府控制(动因)——并购模式(行为)——公司绩效(结果)”研究思路,尝试地探讨以下问题:如何从微观视角出发,结合企业控制权理论分析政府控制公司并购并有可能导致并购效率低下的根源?既然多元化并购、关联并购和同区域并购有可能损害公司价值,为什么公司还选择这些并购模式,其中政府控制的影响如何,蕴涵着什么动因?既然政府控制在不同动因驱动下对公司并购模式可能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最终是否通过绩效表现出来并进一步证实政府控制公司并购的根源和动因?不同政府控制方式的正效应或负效应如何,怎样规范政府和公司的行为从而提升公司价值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全书共分7章,其中第1章是导论;第2至4章分别是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制度背景分析,第5、6章为实证研究,第7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周昌仕,男,1971年生,湖南省永州市人,2008年于暨南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工商管理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注册会计师。已在《财经科学》、《当代财经》和《中国注册会计师》等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主编、参编多本专著和教材,主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横向联合课题十多项,为财务管理等专业学生开设高级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等课程,主要研究兴趣为财务理论与机制、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海洋资源利用绩效评价。
编辑推荐 《政府控制下的公司并购研究:理论与经验数据》为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思路、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的安排
1.5 研究特色与贡献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2.2 公司并购模式文献综述
2.3 公司并购绩效文献综述

第3章 理论分析
3.1 理论基础:企业控制权理论
3.2 政府控制权的实质、内容和特点
3.3 政府控制方式与并购模式选择
3.4 政府控制与并购绩效

第4章 公司并购中政府控制形成的制度背景分析
4.1 公司并购的发展历程
4.2 公司并购中政府控制的历史渊源
4.3 上市公司股权收购中政府控制方式的变化

第5章 政府控制下的公司并购模式选择研究
5.1 政府控制变量的界定
5.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3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5.4 并购模式的政府控制特征描述
5.5 政府控制与并购模式选择的实证检验
5.6 政府控制下公司并购模式选择的总体评价

第6章 政府控制下并购模式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政府控制下并购模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路径
6.2 研究假设的提出
6.3 样本选择、研究变量与研究模型
6.4 政府控制、并购模式与公司绩效的单变量分析
6.5 政府控制、并购模式与公司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
6.6 政府控制、并购模式与公司绩效总体评价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
7.4 未来拓展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自1993年“宝延事件”开创了我国证券市场并购先河以来,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已成为企业的重要投资决策和国民经济资源重要的配置方式。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并购的动因以及并购企业能否获得协同效应自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国外学者非常重视对公司并购动因的研究,已形成了传统理论、代理理论和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等较为完整的并购动因理论体系。相比较而言,中国学者对于公司并购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还在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应用上,尤其关注并购本身的价值创造性。
本书是以作者的博士论文为基础修改补充而成的。全书遵循“企业控制权(根源)——政府控制(动因)——并购模式(行为)——公司绩效(结果)”的研究思路,有针对性地收集和剖析了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兼顾国外前沿理论、国内制度背景和实证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层层深入,探讨了政府控制公司并购的根源和动因,分析了政府控制对公司并购模式选择及绩效的影响,为上市公司并购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微观研究视角,其研究成果无疑对于规范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文摘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2.1.1 传统理论
1.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强调管理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企业问管理效率的高低成为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力。当A公司管理效率优于B公司时,A、B两公司合并能提高B公司效率。这一理论隐含的假设是并购公司确能改善目标公司的效率。韦斯顿等(Weston etal,1988)将效率理论进一步区分为差别效率理论和无效率管理者理论。前者适用于解释效率较高企业收购效率较低企业的情形,而后者适用于解释目标企业的管理者不称职的情形,两种情形通常分别与相关行业中的企业间兼并相对应。相应地,两种理论可以分别用来解释两种并购情形下的公司经营绩效改善。该理论有两个前提:(1)并购公司有剩余管理资源,如果其能很容易释出,则并购是不必要的。但是,如果管理队伍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或具有规模经济,则必须靠并购加以利用。(2)目标公司的非效率管理可以外部管理人介入之下得以改善。此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并购的效率动因,但在实践中这一假说显得过于乐观。它能解释具有相关知识和信息的相关产业并购活动,却无法解释多元化并购。
2.协同效应理论
该理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和财务协同效应理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兼并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两种形式的经营协同效应(Arrow,1975)。以获得规模经济为动因的企业兼并,主要表现为横向兼并和纵向兼并两种模式。
后记 本书由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修改而成。回想在暨南园的三个春秋,有迷茫的心路和辛勤的汗水,有失意的痛苦和收获的欢乐,更有严师的匡扶和挚友的鼓励。云卷云舒终将随风而去,唯有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宋献中教授。当我慕恩师之名而来,徘徊于暨南园之门前时,是恩师引领我正式进入这一殿堂,使我度过了三年终生难忘的校园生活。恩师学养深厚而治学严谨,思想深邃而见解独到,思维开放而言简意赅,这些都给予我为人治学的启迪,使我感受到学术研究的魅力。论文初始,我于迷惑中几经回转,是恩师的精心指导,使我最终明确方向,从论文提纲的确定到成稿的字里行间,无不包含他的心血。恩师给我无私的指导和严谨治学精神的熏陶,已如春风化雨,不断激励我走向未来。恩师在为我授业解惑的同时,给予我许多的学习机会,财务学年会的参加、会计学术年会的协助……使我得以更为全面的发展。感谢给予我厚爱的师母萧松华副教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祝愿师母永远幸福。
在完成学业和论文的过程中,享受到暨南园良好的学术氛围。会计系的学术午餐会,每一次课堂的积极讨论,每一堂精彩的学术讲座,无不进发出自我思绪的火花。在这里,我有幸聆听了王华教授、胡玉明教授、熊剑教授、石本仁教授、刘国常教授、谭跃教授等导师的谆谆教诲,领悟到宝贵的学术见解。是老师们的激情,打破治学的孤独与清淡;是暨大的宽容,丰富和涵养了我的内心世界。感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李善民教授指引我参阅并购的实证文献,正是他的帮助让我萌发了研究并购的冲动。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