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269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ISBN:9787122004444 ·条形码:9787122004444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食用菌六步致富宝典(第2版) |
 |
|
 |
食用菌六步致富宝典(第2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页码:269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ISBN:9787122004444
·条形码:9787122004444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食用菌六步致富宝典》(2001年版)基础上,将五年来的食用菌新成果、新技术糅合进去,形成的第二版。第一步中对搜集、利用信息及制定生产计划等做了抓纲带目的介绍;第二、三步中不仅介绍了食用菌的基本生产技术、反季节、反常规栽培技术,还特别针对菌种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补充了第一版欠缺的菌种内容;第四、五、六步分别对食用菌的加工、出口及病虫防治等方面做了较详细的阐述,便于读者掌握。
本书可供食用菌一线生产户、企业以及食用菌科技工作者阅读。
媒体推荐 前言
作为专业科技工作者,除部分必需的试验等工作外,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需要下乡与菇农接触或合作,在长期的研发实践工作中,尤其在农村一线的指导或调研中,我们发现:长期坚持食用菌生产的菇农比例较小。如果把正在进行生产的和曾经种过蘑菇的在内作为一个基数,那么,约有15%左右是以供应三级种为主,兼搞栽培,而一直坚持栽培生产的仅占20%左右,干过几年后改行、再度回头的占10%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菇农属于新生产户。自20世纪80年代推广食用菌技术以来,为数不少的人被迫“停工”,究其原因,生产效益不高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因素。通过长期与菇农的接触交谈、调研分析,我们认为,种菇效益是由多方面因素结合而成的,既有市场、环境等外部原因,也有技术、信息等菇农的自身原因,并且,在没有可能控制市场的情况下,应以菇农自身技术等类问题为主。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菇农要提高种菇的效益,关键的问题是要从解决自身问题入手,在改变观念的基础上,把握技术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自己的生产通过技术的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型的“循环体”,把一切生产资料融入其中,使得链条润滑、畅通,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生产效益。具体说来,应在生产中念好“六步经”:
第一步,念好“信息计划经”
无论何种生产与经营,均需在长远规划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好生产计划,食用菌也不能例外。而要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首当其冲的就是必须进行大量的信息搜集、资料整理、分类筛选。有人说,21世纪是信息时代,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但是,面对纷繁的信息,如何搜集、如何加工、如何利用,则是一门学问了。其次,应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现有市场状况、自身具有的条件以及所定方向或目标等,进行明确的考察和科学的论证,而后才能制定出可行的生产计划。
计划的制定,应以发展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基础、以量化可行为准则,既不能过高——成为空中楼阁,亦不可太低——使人没有紧迫感和压力感。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计划定出之后,那么,就可按部就班地进入实施阶段。
第二步,念好“菌种技术经”
好种出好苗,在农业生产中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体现在食用菌生产上,则不是那么乐观了。大量的杂菌污染和病害等咨询内容,对菌种问题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或者菌种老化退化、或者菌种自身携带不明病毒病菌等,从而导致病害等诸多问题的发生,轻则减产减收,重则入不敷出,更为严重的是“全军覆没”血本无归,这些问题的发生,尽管不是菌种的单一原因,但是,菌种在上述问题中属于主要因素,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
菌种的因素包括两大块,即选种和制种,前者需要根据温度气候特点和生产计划,选育或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菌种或菌株,进行脱毒处理后即可用于生产;后者则需要通过接受培训和大量实习操作掌握生产技术。以平菇为例,选种的基本标准如下。
春季3~5月出菇:宜选用8359、农科12等中广温型菌株。这两个菌株属于灰色或灰黑色,菌盖厚,色泽好,菌柄短,商品质量高,市场效果好,按照“爆发出菇技术”进行栽培,一般头潮菇生物学效率在100%左右,高者可达140%左右,是山东等地区春季当家种。
夏季6~8月出菇:宜选用高温9号、高温灰等抗高温菌株,菌盖色泽偏深,具灰色或浅灰色泽,菌柄细、偏长,叶片较大,商品质量高,是高温季节主导菌株。
秋季9~11月出菇:宜选用8359等中广温型菌株,与春季相仿。
冬季12~来年2月份出菇:宜选用2006、厚黑93、特抗1号等低温型菌株。该类菌株的抗寒性特高,0℃条件不会冻死,只是生长速度很慢而已,低温下菌盖不长菌刺,叶片厚而色泽深,抗病性强,对普遍发生的黄菇病等具有明显的抗性,产量高而稳,一般头潮菇生物学效率在150%左右,适合进行大面积商品生产。
在选种引种时,菇农朋友应改变观念,并要先行确定生产计划,在认真搜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再考虑引种。社会上不少供种者,根本没有驯化或选育菌种的技术条件,也不具备相应的菌种培育能力,或者有相应能力,而对菌种不做相关技术试验,甚至连必需的品比试验也不做,所谓的供种,仅仅是受利益驱动而已,这样的菌种是难以保证生产效果的;更有甚者,随便买回一个菌种,无限制地进行大量转扩,利用部分菇农不具备菌种知识的弱点和急于购种的心理,夸大宣传“忽悠”菇农,甚至有的假冒“脱毒菌种”等,这些伪劣菌种流入千家万户,最终受损的自然是种植户。
第三步,念好“技术革新经”
食用菌生产,本身就是技术进步的产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的速度与20世纪不能同日而语了,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为食用菌产业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软件”基础。我们在乡村调研时发现,近年我们研究推广的一系列新技术,尤其在边远地区得不到应用,为数不少的菇农仍在沿用20世纪90年代甚至是80年代的技术,被产量低下、病害等问题困扰着而不能自拔,如栽培平菇的生物学效率低于100%,何谈效益!
近年重点推广的实用新技术主要有:“菌种四循环微控脱毒技术”,无论选育、引进或保存的菌种,经过脱毒处理后,可以确保菌种自身不携带任何病毒病菌,并且,在脱毒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培养基的营养水平、设计变化较大的培养温度以及急骤转换温差条件等手段,使脱毒处理后的菌种大大提高了对环境等条件的适应性,生物抗性——体现在适应性和抗病害上,均优于原菌种,而且,产量可自然提高10%左右;使基料营养丰富、平衡的“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可使菌丝健壮、提高抗性、增加产量;“爆发性出菇技术”,讲究菌丝后熟、增加生物量、储备生物能源、大幅度提高头潮菇的产量,可使第一潮产量达到或超过原栽培方式的总产量,节省管理时间和劳动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在过去栽培一批的时间里,可以连续投料2~3批,同比效益提高2~3倍甚至更高;“白灵菇短育技术”,可将白灵菇的栽培周期缩短1/3左右,商品价值大幅提高;“双孢菇一年两作技术”,可改一年一批为两批,在相同的面积内,效益提高两倍左右;“草菇生料覆土栽培技术”,革新了栽培基料必须发酵的传统技术,使用生料直接栽培,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基料营养,栽培生物学效率大都稳定在40%左右,并且节省了发酵时大量的劳动支出,两相结合,生产效益提高一倍左右。
在食用菌生产中,要想提高生产效益,还有一个很值得进行研究的问题,就是“人无我有”的问题,此处所指人无我有,是针对反季节栽培、反常规栽培以及新品种开发这三点而言。首先,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任何产品也难以形成垄断,因此,所谓“人无我有”,体现在食用菌生产上,其本质上主要就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这里请读者注意这两个用词的概念:前者是指在不能正常生长的季节里进行栽培,如低温品种的金针菇,应该在11~来年2月出菇,但采用设施自动控制栽培,则可在夏季产出,效益之高是很自然的事情;后者则是“反常人之规”,比如,双孢菇品种,大多农户在9月份投料,10月至翌年5月份出菇,一年只栽培一批,如果通过保护措施或调控条件,使之在一个年度内连续栽培两批,在基本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生产效益可提高两倍左右;又如平菇,传统技术每批投料需管理3~5个月,而采用“爆发出菇技术”进行反常规栽培,则可在相同时间内投料2~3批,在产量非但不减而且增加的前提下,商品菇全是第一潮产品,菇品质量大大提高,商品价值大幅上升,效益之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近年来夏季市场上的香菇、茶薪菇、真姬菇、白灵菇、杏鲍菇等销售价位居高不下,足以说明该问题。其次,在“人无我有”的概念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带有发展眼光的倾向性问题,比如,我国的反季节大棚蔬菜技术成熟之后,现在已经在各地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常规生产”,而常规种植的除大白菜等大路品种外,相当数量的小品种蔬菜,在正常季节里却因种植量少而越来越紧俏,这就是一个倾向性很强的现实:人们都去争着搞反季节,而反季节产品却因生产的面广、量大而成为常规产品,于是,本来的常规生产却因被忽视而成为了另一个层面上的“反季节”,其产品的货紧价扬也是情理之中的。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道路上,将来是否会发生该现象,值得我们共同关注。最后,新品种的开发也是值得每一位生产经营者关注的,君不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一个新品种上市,都会有较高的“前期效益”产生。无论金针菇、草菇,还是鸡腿菇、猴头菇,以及后来的白灵菇、杏鲍菇,就是近年刚出现的柳松菇,也同样表现出该种规律,部分生产及经营者均尝到了“新品种”的甜头。其实,综合分析该原因,无非就是信息的利用、意识的超前在发挥作用,因此,对市场需求较热、又有一定发展潜力品种,如著名的羊肚菌、近年新兴起的褐蘑菇等,迅速展开研发,将会有较为理想的生产效益。
第四步,念好“商品加工经”
取得优质菇品以后,并非一定能够获得理想的生产效益,还要进行相应的包括整理、分级在内的各种加工处理,俗话说,货卖一张皮,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尤其是当产品进入超级市场或用于出口时,整理加工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具体应按照合同规定或商家的要求进行操作,马虎不得。退一步讲,即使进入农贸市场,将菇品进行整理后,也是显得整齐、好看,可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商品价值将会因此而有所提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进行诸如盐渍、烘干等加工时,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第一,盐渍加工时,一定不能使用传统技术进行一些诸如漂白、护色等操作,尤其不能添加焦亚硫酸钠等化学产品,以免二氧化硫残留。现在一般采用最简单的食盐护色法,浓度约为03%~06%,盐渍时食盐浓度为24%左右。具体可参考相关资料。第二,烘干加工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使菇品与烟火直接接触,二是要注意燃煤自身的含硫量不能超标,该指标约为1%左右。这里强调一点,尤其在培育花菇时,采用传统的“河南花菇模式”进行生产时,多在菇棚内点燃蜂窝煤,利用燃煤产生的热量提高棚温和降低空气湿度,达到培育花菇的目的,当花菇长成后,该菇品中的含硫量严重超标,对食用者的身体危害极大,该种菇品即使采用红外设备进行烘干处理,其二氧化硫含量也无法降低;现在培育花菇的基本措施,首先是利用自然季节,严格人工调控手段,其次是采用相应的设施设备进行培育,绝对不可继续沿用传统技术。
第五步,念好“外向经济经”
笔者曾于2005年对香菇菌棒的生产及出口形势发过一个信息,分析认为:首先,国外大量需求包括菌棒在内的香菇产品。据资料介绍,日本2004年从我国进口的干鲜香菇,分别较上年度增长28%和49%,该趋势将继续保持并加强;韩国情况大致也是如此。其次,生产成本问题,以香菇菌棒为例,国内每个菌棒的生产成本约为人民币2元左右,相同的菌棒若在韩国生产,其成本要高数倍甚至十几倍,而其成本的主要因素就是劳动力价格,日、美等国的劳动力成本则更高。进口我国菌棒进行管理出菇,其菇品生产总成本大约下降50%以上,同步生产效益大为提高。最后,我国木屑资源丰富,而且价格低廉,每年仅果树剪枝和更新灌木以及木材加工的木屑即可满足。另据外商透露,从我国进口干鲜香菇产品需交纳比例较高的关税,而香菇菌棒作为农业产品的在线产品,而非最终商品,因此关税很低,如此可以降低大量税费等运营成本,达到大幅增加利润的目的。
据资料报道,韩国要维持现有香菇的消费水平,除部分段木栽培外,每年大约需要2000万个袋料菌棒,而该需求只有通过进口来解决,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而作为近邻的中国,则是其首选贸易伙伴。因此,今后香菇菌棒的产销两旺也是势在必然的。
第六步,念好“病虫防治经”
经过20多年的产业化运作,目前的问题是栽培生产中的病虫害日益严重,这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请广大菇农朋友注意,食用菌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些病害。应根据两个原则进行防治:一是“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预防在先,治病在后,不可“临时抱佛脚”;二是“绿色”原则,在坚持预防的基础上,选择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物,如生理性病害就不需要用药,尤其不得滥用药物。用药时应该问自己:这打药的蘑菇我自己吃否?如因大量用药,种出的蘑菇自己都不能吃,将其上市出售,良心得安吗? 如果做出口订单任务,除根据客商的要求参照相关标准严格管理外,还要对产品进行化验分析,确保产品合格,确保顺利交易,确保不会发生国际贸易纠纷。
本书在《食用菌六步致富宝典》(2001年版)基础上,结合近年来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等,进行了大动作的补充和修改,内容更加充实、技术更加详尽,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适合一线生产、经营者阅读,也可供科研、教学中参考。
为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了体现对“三农”的感情,也为了促进我国的食用菌再上新台阶,我们力图编写得更好,但是由于我们文字水平有限、资料查阅不足等原因,书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甚至错误,请广大读者及专家、学者提出批评,以使我们再版时会更好。
编者
2007年5月于济南
编辑推荐 本书是在《食用菌六步致富宝典》(2001年版)基础上,将五年来的食用菌新成果、新技术糅合进去,形成的第二版。第一步中对搜集、利用信息及制定生产计划等做了抓纲带目的介绍;第二、三步中不仅介绍了食用菌的基本生产技术、反季节、反常规栽培技术,还特别针对菌种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补充了第一版欠缺的菌种内容;第四、五、六步分别对食用菌的加工、出口及病虫防治等方面做了较详细的阐述,便于读者掌握。
本书可供食用菌一线生产户、企业以及食用菌科技工作者阅读。
目录 第一步搜集信息,制定计划1
一、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1
二、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2
第二步制种技术与品种选择5
一、概述5
二、菌种制作技术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