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页码:24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115189641/9787115189646 ·条形码:9787115189646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 |
 |
|
 |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页码:24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115189641/9787115189646
·条形码:978711518964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推荐教材,21世纪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从应用角度出发,紧紧围绕交换的核心,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通信网中各种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工作原理。全书共分10章,主要介绍了交换的产生与概念以及各类交换技术的原理及其发展过程,交换单元及其网络,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信令系统,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技术,分组交换与帧中继技术,ATM交换技术,路由器与IP交换技术,下一代网络体系与软交换,以及光交换技术。《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每章都配有内容简介、重点难点、小结和习题,便于教学和读者自学。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可作为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编辑推荐 交换的实质就是将输入用户的信息,根据用户意愿转移到输出端口。以达到经济、快速、高质量信息转移的目的。现代各种交换技术,从本质上讲,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现代各种交换系统实质上是一个由计算机控制的完成信息处理、存储和转移任务的应用系统。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是作者在总结20余年从事通信工程实践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教学、教改经验,并大量参阅了国内外有关文献,在原有讲稿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从应用角度出发.紧紧围绕交换的核心,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通信网中各种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工作原理。
全书共分10章,主要介绍了交换的产生与概念以及各类交换技术的原理及其发展过程,交换单元及其网络,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信令系统,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技术,分组交换与帧中继技术,ATM交换技术,路由器与IP交换技术,下一代网络体系与软交换,以及光交换技术。《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每章都配有内容简介、重点难点、小结和习题,便于教学和读者自学。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围绕交换核心,系统介绍各种交换技术,应用角度出发,面向高职就业岗位要求,选材丰富新颖,内容体现实用性先进性。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交换与通信网
1.1.1 点对点通信系统
1.1.2 交换与交换设备
1.1.3 通信网
1.1.4 通信网的工作方式
1.1.5 交换技术有关术语介绍
1.1.6 信息传送模式
1.1.7 信息网络的分类及其业务特点
1.2 交换技术
1.2.1 交换技术分类
1.2.2 电路交换技术
1.2.3 报文交换技术
1.2.4 分组交换技术
1.2.5 宽带交换技术
1.2.6 通信网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交换技术基础
2.1 引言
2.2 交换单元及交换网络
2.2.1 交换单元及其性能
2.2.2 交换单元的分类与几种典型的交换单元
2.2.3 交换网络
2.3 信号数字化技术
2.3.1 模拟语音信号的数字化处理
2.3.2 图像与视频信号的数字化处理
2.4 信道共享与复用技术
2.4.1 空分复用
2.4.2 频分多路复用
2.4.3 时分多路复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3.1 电路交换机的发展过程及分类
3.1.1 电话的产生与电路交换机的演变
3.1.2 电路交换机的发展过程
3.1.3 电路交换机的分类
3.2 电路交换原理与特点
3.2.1 电路交换的基本原理
3.2.2 电路交换系统的基本功能
3.2.3 电路交换技术的特点
3.3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硬件结构
3.3.1 程控数字交换机的基本结构
3.3.2 程控数字交换机硬件功能结构
3.4 程控交换机的软件系统
3.4.1 交换软件的组成和要求
3.4.2 呼叫处理程序
3.4.3 程序执行管理
3.4.4 程序设计语言
3.5 程控交换机的指标体系
3.5.1 性能指标
3.5.2 服务质量指标
3.5.3 可靠性指标
3.5.4 运行维护指标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信令系统
4.1 信令的概念及功能
4.1.1 信令的概念
4.1.2 信令的功能
4.2 信令的分类
4.3 信令方式
4.4 No.7信令系统
4.4.1 中国1号信令
4.4.2 No.7信令系统
4.5 信令网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通信工程设计与综合布线技术
5.1 概述
5.1.1 电信大楼设计、施工及安装要求
5.1.2 通信电源
5.1.3 接地系统
5.1.4 程控用户交换机工程设计
5.1.5 综合布线技术
5.2 程控用户交换机工程设计
5.2.1 设备选型
5.2.2 系统设计
5.2.3 电信机房设计
5.2.4 电源设计
5.3 综合布线技术
5.3.1 综合布线概述
5.3.2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与常用设备
5.3.3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5.3.4 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和验收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分组交换与帧中继技术
6.1 概述
6.1.1 数据通信的概念
6.1.2 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
6.1.3 数据通信网的分类
6.1.4 数据通信网的交换方式
6.1.5 分组交换网
6.1.6 分组交换技术的产生
6.2 分组交换原理
6.2.1 分组交换的工作原理
6.2.2 分组交换方式
6.2.3 分组交换方式的主要特征
6.3 分组交换技术
6.3.1 分组的形成
6.3.2 资源分配技术
6.3.3 逻辑信道与交换虚电路
6.3.4 路由选择和差错控制
6.3.5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6.4 X.25协议
6.4.1 X.25协议概述
6.4.2 X.25协议分层结构
6.4.3 HDLC简介
6.4.4 LAPB帧结构
6.5 分组交换机及其网络
6.5.1 分组交换机在分组网中的作用
6.5.2 分组交换机的功能结构
6.5.3 分组交换机的指标体系
6.5.4 分组交换网络
6.6 帧中继技术
6.6.1 帧中继技术的产生
6.6.2 帧中继与X.25的比较
6.6.3 帧中继的协议结构与帧格式
6.6.4 帧中继的交换原理
6.6.5 帧中继的主要特点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ATM交换技术
7.1 引言
7.1.1 ATM交换技术的产生
7.1.2 ATM与B-ISDN的发展
7.1.3 ATM的标准化组织
7.1.4 ATM的研究热点
7.2 异步转移模式基础
7.2.1 异步传送模式
7.2.2 ATM信元结构
7.3 ATM体系结构
7.3.1 ATM参考模型
7.3.2 ATM协议的平面功能
7.3.3 ATM的分层结构与功能
7.4 ATM信元传送处理原则
7.5 ATM交换技术
7.5.1 ATM交换机的组成
7.5.2 ATM交换的基本原理
7.5.3 信元交换机构
7.6 ATM网接入方式
7.6.1 ATM网络构成
7.6.2 ATM网中的用户接入方式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路由器与IP交换技术
8.1 TCP/IP原理
8.1.1 TCP/IP体系结构
8.1.2 IP地址分配
8.1.3 地址解析协议
8.1.4 IP协议
8.1.5 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协议
8.1.6 TCP协议
8.1.7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8.1.8 IP的未来(IPv6)
8.2 路由器工作原理
8.2.1 路由器的硬件结构
8.2.2 路由器原理及路由协议
8.3 IP交换技术
8.3.1 IP与ATM的比较及相结合的模型
8.3.2 IP交换
8.4 三层交换技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 下一代网络体系与软交换
9.1 引言
9.1.1 下一代网络
9.1.2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
9.1.3 下一代网络的功能层次
9.2 软交换技术
9.2.1 什么是软交换
9.2.2 软交换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9.2.3 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
9.3 软交换的组网技术
9.3.1 软交换所使用的主要协议
9.3.2 组网方案
9.3.3 软交换网络的路由
9.3.4 软交换网络异地容灾
9.3.5 软交换网络的地址
9.4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9.4.1 软交换技术发展情况
9.4.2 软交换业务的发展
9.4.3 软交换的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0章 光交换技术
10.1 概述
10.1.1 光纤通信
10.1.2 全光通信网
10.2 光交换器件
10.2.1 光开关
10.2.2 光调制器
10.2.3 光波长转换器
10.2.4 光存储器
10.3 光交换网
10.3.1 空分光交换网络
10.3.2 时分光交换网路
10.3.3 波分光交换网路
10.4 光交换系统
10.4.1 光交换系统的组成
10.4.2 光交换技术的分类
10.4.3 光分插复用器和光交叉连接
10.4.4 光分组交换
10.5 光交换的现状和发展
本章小结
习题
……
序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是全球信息化。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已成为最具活力的生产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资源。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人们需要进行传送的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通信技术也成为信息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社会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使得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现代通信技术正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
交换的概念是伴随电话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交换技术也从传统的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发展到以ATM、IP为核心的宽带交换,同时,在软交换和光交换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交换的实质就是将输入用户的信息,根据用户意愿转移到输出端口,以达到经济、快速、高质量信息转移的目的。自从1878年第1台人工磁石电话交换机发明以来,交换技术也从只能承载单一业务的电路交换、报文交换等窄带交换技术发展到现如今可以承载多种业务的宽带交换技术。
现代各种交换技术,从本质上讲,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现代各种交换系统实质上是一个由计算机控制的完成信息处理、存储和转移任务的应用系统。
现有的通信网,无论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绝大多数都是交换式通信网。现代交换机具有强大的信息交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出色的稳定性,同时解决了网络智能化问题,增强了网络的实用性和灵活性,降低了组网成本,提高了网络性能。从通信网络的发展可以看出,通信网的演进离不开交换技术的突破,交换是网络的核心,网络是信息传送的平台。在交换与网络共同支撑的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中,电路交换技术、ATM交换技术以及路由器与IP交换技术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书是作者在总结20余年从事通信工程实践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教学、教改经验,并大量参阅了国内外有关文献,在原有讲稿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包含作者多年专业知识的积累,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迪和帮助。书中各章中设置了内容简介、重点难点和小结,这样有利于学生提纲挈领地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本书在编写中注重选材,概念清楚、思路明晰,力求使内容丰富新颖、图文并茂,具有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本书的第1章、第3章、第6章、第7章由陈永彬编写;第4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由蔡方凯编写;第5章由王飞编写;第2章由宋海英编写。全书由陈永彬任主编,蔡方凯、王飞、宋海英任副编。全书由林义勇高工审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第2层是OSI的数据链路层。二层交换机是数据链路层的设备,它能够读取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并根据MAC地址来进行交换。
交换机内部有一个地址表,这个地址表标明了MAC地址和交换机端口的对应关系。当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包,它首先读取包头中的源MAC地址,这样它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机器是连在哪个端口上的。它再去读取包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应的端口。如果表中有与这目的MAC地址对应的端口,则把数据包直接复制到这端口上;如果在表中找不到相应的端口,则把数据包广播到所有端口上。当目的机器对源机器回应时,交换机又可以根据目的MAC地址与哪个端口对应,在下次传送数据时就不再需要对所有端口进行广播了。
二层交换机就是这样建立和维护它自己的地址表。由于二层交换机一般具有很宽的交换总线带宽,所以可以同时将很多端口进行数据交换。如果二层交换机有N个端口,每个端口的带宽是M,而它的交换机总线带宽超过N×M,那么这交换机就可以实现高速交换。二层交换机对广播包是不做限制的,把广播包复制到所有端口上。目前,二层交换机一般都含有专门用于处理数据包转发的专用集成(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芯片,因此转发速度可以做到非常陕。
二层交换机采用了基于硬件的转发机制,能够转发各种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包括局域网(LAN)中的以太网和高速令牌环网(FD-DI)以及广域网(WAN)中通过VC交换的帧中继(FR)和异步转移模式(ATM)等,经典的LAN多端口网桥也属于这一层。该层支持简单的网络分段,并能令网络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③三层交换技术
第3层是OSI的网络层。三层交换并非只使用第三层的功能,而是把第三层的路由选择与第二层的交换功能结合了起来,实现了网络分组快速交换的设备。三层交换机并不是简单地把路由器设备的硬件及软件简单地叠加在局域网交换机上。
我们知道,网络层的主要任务是为分组寻找合适的路南。传统的路由器由于使用软件和通用的CPU来实现对数据报的转发,因而延迟比较大,转发的速度也比较慢。第三层交换正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第三层交换机的目标在于要兼备两个特征,并通常采用专用集成电路将常用的软件功能固化在硬件这中,形成完备的路由器的子集。在未来的第三层交换机中还将具备更多的功能,成为功能更加完备的路由器。例如,除了具有转发的功能外,还将具备自动划分数据流等级与服务等级的功能,以及提供某种形式的QoS等,这将是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