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页码:14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802098008 ·条形码:9787802098008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
 |
|
 |
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页码:14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802098008
·条形码:97878020980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以我国北方的典型农牧变错区— —内蒙古翁牛特旗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区域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和方法。
《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可供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和地理学等专业的科研和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共8章,重点论述了利用空间统计学探讨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和生态风险状况,运用RS和GIS手段,并结合系统工程方法综合评价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运用多目标规划和GIS手段构建区域的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借助多目标优化方法和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建立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可供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和地理学等专业的科研和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
作者简介 谢花林,1979年8月出生,江西莲花人,博士,现为江西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干北京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1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2.2 优化生态一生产范式研究进展
1.2.3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进展
1.2.4 小结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土地利用格局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生态经济背景分析
1.4.2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分析
1.4.3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构建
1.4.4 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1.4.5 优化生态一生产范式说明
1.5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自然概况
2.2.1 地质地貌
2.2.2 气候概况
2.2.3 植被概况
2.2.4 水文概况
2,2.5 土壤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经济发展水平概况
2.3.2 交通概况
2.3.3 农业企业概况
2.4 主要的生态问题
2.5 研究区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2 6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土地利用格局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生态经济背景分析
3.1 自然环境特征分析
3.1.1 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3.1.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1.3 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
3.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结论
3.3 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3.3.1 社会经济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3.3.2 社会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分析
4.1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
4.1.1 引言
4.1.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1.3 结果分析
4.1.4 结论与讨论
4.2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4.2.1 引言
4.2.2 数据获取和研究方法
4.2.3 结果分析
4.2.4 结论与讨论
4.3 基于景观结构和空间统计学的区域生态风险分析
4.3.1 研究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构建
5.1 土地利用格局的生态安全评价
5.1.1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5.1.2 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3 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5.1.4 小结
5.2 农业生态经济分区
5.2.1 引言
5.2.2 生态经济分区原则、指标和方法
5.2.3 农业生态经济分区概述
5.3 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配置.
5.3.1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原则
5.3.2 决策变量
5.3.3 各农业生态经济区耕地、草地、林地最大可能分布面积
5.3.4 土地利用格局多目标优化的目标函数
5.3.5 土地利用格局多目标优化的约束条件
5.3.6 土地利用格局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
5.3.7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空间配置
5.3.8 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的评价
5.3.9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 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第7章 优化生态一生产范式说明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序言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处在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在空间上它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在环境上它从东南向西北更替,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地带界面作用的生态特征,所以,它是我国陆地环境最敏感、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它既不同于西部牧区,也不同于东部农区,在地理、气候、农林牧产业结构、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因此,也被称为经济发展的第二条黄金带、农林牧系统最佳耦合带、国家生态安全带等。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滥垦、滥牧、滥伐”现象),使得农牧交错带草地退化严重,生产力急剧下降,进而导致沙尘暴频发,水土失严重及荒漠化面积扩大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当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探索农牧交错带典型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模式,对于地处这一生态脆弱带的相同类型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摘 自赵松乔1953年在《察北、察盟及锡盟一个农牧过渡地区经济地理调查》一文中提出农牧交错带以来,由于其有着不容忽视的科学和政治意义,已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被认为是研究群落界面作用、物种多样性和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理想地带。北方农牧交错带处在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在空间上它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在环境上它从东南向西北更替,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地带界面作用的生态特征,所以,它是我国陆地环境最敏感、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它既不同于西部牧区,也不同于东部农区,在地理、气候、农林牧产业结构、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因此,也被称为经济发展的第二条黄金带、农林牧系统最佳耦合带、国家生态安全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