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35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47300642/9787547300640 ·条形码:9787547300640 ·版本:第1版 ·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金融机构"非银行化"发展研究 |
 |
|
 |
金融机构"非银行化"发展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页码:35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47300642/9787547300640
·条形码:978754730064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金融机构"非银行化"发展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下:1.在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首次提出金融发展“非银行化”的概念,弗从此概念出发,系统地研究了金融中介机构体系结构的变化,指出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金融机构的“非银行化”发展,进而分析了造成这种变化的动因和绩效。
2.针对国内混淆金融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市场中介机构这些概念和使用的现状,澄清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同时阐释了金融中介机构的概念及其分类。
3.对金融机构这个与金融市场相比相对研究不足的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指出金融机构尤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意义重大,并从金融中介机构的角度提出了金融发展的阶段论。
4.首次运用生态学和博奕论对金融发展的“非银行化”演化进行了分析。
5.从金融机构“非银行化”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的金融发展,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文静,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从事过复旦大学、世界银行、香港大学、上海社科联等单位相关课题组的研究,先后在经济核心类期刊发表研究文章十余篇,并一直对经济、金融的相关领域保持高度专注。 作者曾任中学英语教师,其后在求学时先后在实业公司。德企上海分公司、电视台财经频道、计算机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复旦大学与香港大学联办的“WT0与中国发展联合研究院”做过实习、兼职和全职。并于2001年获注册中国证券交易从业资格证书、证券投资咨询资格证书、期货资格诞书。 自2000年起,作者开始涉足金融业,其中主要的时间段是在银行业从业,先后从事过零售金融业务管理推动、风险管理监务评审、公司金融业务管理推动、衍生产品业务管理推动、机构金融业务推动开拓、支行管理和市场开拓等相关工作。
编辑推荐 《金融机构"非银行化"发展研究》:作者从一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体系出发,系统地研究了金融机构演变的动因、机理和趋势,并首次提出金融发展“非银行化”的概念。在大量充分的对比,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令人信服地揭示出金融发展的一个规律是金融机构的“非银行化”发展这一命题。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论
引言
本书研究的理论背景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本书选题
本书的研究方法、框架、创新和结论
第一章 金融机构“非银行化”金融发展之基本概念阐释
金融中介机构的重要性
金融中介机构的界定
金融发展的规律性
金融机构“非银行化”发展释义
第二章 金融机构“非银行化”发展研究之相关文献概览
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的理论与实践
格利和肖之前的金融中介机构理论
格利、肖和戈德史密斯的金融机构理论
“非银行化”之金融中介机构替代论
“非银行化”之市场替代论
“非银行化”之功能替代论
对转轨经济中“非银行化”的讨论
一个简短评论
第三章 金融机构“非银行化”发展之数据支持及理论说明
银行在金融发展中地位的变化
“非银行化”金融发展中银行的地位和作用
客观认识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中介化市场发展——一个新范式
金融中介机构视野里的金融发展论
第四章 银行的脆弱性解析与“非银行化”金融发展
银行业的不稳定性及其危机
银行脆弱性的外因分析
银行脆弱性的内生机理分析
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问题
银行脆弱性的内生连续性分析
“非银行化”制度安排
第五章 金融机构“非银行化”发展中银行应对策略分析
银行与变化中的外部环境
银行应对策略的负作用
银行战略导向的调整和转变
第六章 “非银行化”金融发展的动因与进化
金融发展的路径与经济发展
需求方面促进非银行化的因素分析
供给方面促进非银行化的因素分析
“非银行化”金融发展的途径——金融创新
“非银行化”金融发展的生态学和进化博弈论分析
第七章 “非银行化”金融发展的绩效分析
效率性绩效分析
适应性绩效分析
稳定性绩效分析
“非银行化”的其他绩效
第八章 中国金融中介机构体系发展回顾
对中国金融改革的评价
中国金融发展中银行发展回顾
中国“非银行化”金融发展回顾
对中国金融中介机构体系“非银行化”发展的评论
第九章 中国“非银行化”金融发展的基础
中国“非银行化”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
“非银行化”金融发展之支持因素分析
体系架构支持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文静博士的著作,从理论与经验上探讨了一国金融发展的“非银行化”趋势。这是她六年前的博士论文,基本没改动,原汁原味,体现了她六年前的认识深度、高度和创意。六年后的今天,全球深陷金融危机,华尔街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似乎一夜之间趴下了、消失了。例如五大投资银行:小五贝尔斯顿破产,小四雷曼兄弟倒闭,阿三美林被收购,老二摩根斯坦利和老大高盛也商业银行化了……这是何故?怎么理解这种金融发展趋势的逆转、背离或曲折?文静书稿为大家展示了一系列引人思索的问题,值得读者们探讨。
对本书的讨论留给读者。在此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并假说性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如何相对互动发展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是如何通过创新获得领先优势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怎样用好学习型后发优势?一、现有金融发展理论的不足
根据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论”,金融发展是指一国经济金融结构的变化提高,包括金融工具结构、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与金融制度结构等。具体指标如经济货币化率、资产证券化率和金融经济相关率等。金融机构的“非银行化”倾向是其特征之一。
根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则金融发展是指一国由“金融压制”到“金融自由化”的“金融深化”过程。
文摘 插图:

其一,金融资产种类的变化与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金融市场体制创新与金融工具创新之间不是绝对分开的。它们往往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的。尽管传统的市场体制下可以开发金融衍生工具,但是,许多金融衍生工具常常是以新的市场组织形式为设施和条件的,没有新的市场组织形式,许多金融衍生工具就不能实现交易。反过来,新的金融市场体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操作工具也是不现实的。其二,金融资产规模的变化与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
随着金融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中介技术的发展,不仅银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各种非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也纷纷设立,并迅速发展起来。这些非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发行非货币的间接金融资产而发挥中介融资的机能。于是,金融资产的种类更进一步增多,金融资产的总量更进一步扩大。
后记 我一直是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来写这篇后记的,因为当要着手“序”、“跋”之日,便也是将要成书之时。我此刻的心境,百感交集,而此刻,长夜不眠的风仍轻拍着泛着浅黄色灯光的窗棂……
从祖国的西北边疆到东海之滨,在地理上我跨越了千山万水来到上海。我是怀着一种感恩的心度过六年的复旦生活的,无论是为人还是为学,复旦都教会了我许多。于人生前行的途中,这会化成一种力量使我能明辨平矜释燥于人生每一个迷惘的十字路口。可敬的先生们,虽于斋室的方寸之中,然捭阖于时空的万里之遥,甘守寂寞,乐此不疲,以执著的精神,言传身教,让学生们不仅分享其丰富的思想容量,敏锐的思维能力,也体会到了知识的责任,渊博的份量,更收获了切身思考的果实。
我永远不会忘记留在复旦的人生路上风雨兼程的足迹。在复旦攻读硕士期间,我曾经得到了许多帮助。尤其感谢我硕士时求学的引路人和恩师葛剑雄教授和张修桂教授,如果没有十多年前他们的帮助、鼓励以及后来的理解、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是一直保有这份感激的。我的恩师满志敏教授无论从学业上还是从生活上,都给予了我许多的关心和爱护,我一直深深铭记在心。
我博士时求学的导师陆德明教授,于我有再造之恩,给予了我许多的支持和帮助;在这本书的构思写作和资料的提供上,更是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当然文责我自负;此次,我又请他于百忙之中为我的书作序,叨扰甚矣。也非常感谢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提出大量宝贵意见和建议的陈志龙教授,谢识予教授和尹翔硕教授。石磊教授和干杏娣教授也多次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