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页码:23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307064863/9787307064867 ·条形码:9787307064867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基于竞争优势的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 |
 |
|
 |
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基于竞争优势的理论建构与实证检验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页码:23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307064863/9787307064867
·条形码:97873070648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组织营销论丛
·外文书名: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内容简介 市场导向研究是当代营销学理论的基石,在西方蔚然兴起至欣欣向荣已近20年。然而,与汗牛充栋的经验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的经济现实和管理实践并没有得到合理的理论抽象,以至于学术界对市场导向研究的争论至今烽烟未息:市场导向是否的确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其理论基础是什么?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顾客偏好日趋多元化、产品和服务更新换代的周期日渐缩短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一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正在华夏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市场导向已被确立为建立并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那么,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元素,中国企业应当如何才能有效地推进市场导向,在急速变化、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的环境中开拓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呢?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既需要在系统梳理市场导向研究脉络、廓清市场导向内涵的基础上,省思并融汇各学科理论,探寻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间因果关系的内在逻辑解释;又需要寻找能够反映我国企业实施市场导向的客观事实,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加以检验和讨论。鉴于此,《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以竞争优势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文献探讨、理论推演以及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探索性访谈,综合产业组织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营销理论,构建市场导向——竞争优势——经营绩效关系的理论架构,以中国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加以验证,并以《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所建构的市场导向概念框架为平台,系统地阐述了我国企业提高市场导向水平所应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政府为促进企业提高市场导向水平而应采取的相关举措。
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时刻感受到它经济脉搏的跳动,从转型发展过程取之不尽的良好资源中获取研究的素材,无疑是每一位管理学人的幸运。而立足基础理论,追踪现实管理线索,对复杂的经济管理现象进行合理的抽象,得到理论逻辑和现实演化的高度统一,是每一位管理学人努力的方向。《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正是作者试图把基础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运用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研究尝试。希望《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能对中国企业实施市场导向,以及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作用的解释机制,乃至市场导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动机
一、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因果关系研究结论的分歧
二、当前市场导向研究为实证主义所主导,致使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间关系缺乏理论解释机制
三、从竞争优势角度解析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有待发掘
四、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中国为背景的市场导向研究匮缺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框架及内容安排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三、本书的内容安排及研究特色
第二章 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文献评述
第一节 市场导向研究的演进
一、营销观念--市场导向的哲学基础
二、市场导向研究的演进
第二节 市场导向定义与内涵的辨析及整合
一、市场导向的定义与内涵:一个文献回顾
二、市场导向定义与内涵的辨析及整合
第三节 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因果关系及调节变量
一、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经验研究结论
二、市场导向的前置变量及内部影响因素
三、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外部环境干扰
第三章 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一个基于竞争优势来源的因果逻辑建构
第一节 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探讨
一、竞争优势的含义及分类
二、竞争优势溯源:从“由外向内”到“由内向外”再到跨组织关系
三、企业竞争优势产业基础观点
四、企业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观点
五、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观点
第二节 竞争优势来源的分析框架整合
一、竞争优势产业基础观点、资源基础观点与关系观点的局限互补
二、竞争优势产业基础观点、资源基础观点与关系观点的兼容
三、竞争优势来源分析框架的整合
第三节 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基于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逻辑建构
一、市场导向与竞争优势的联结:企业竞争优势产业基础观点的检视
二、市场导向与竞争优势的联结:资源基础观点的检视
三、市场导向与竞争优势的联结:关系观点的检视
四、不同视角阐释市场导向与竞争优势关系的总结
第四章 市场导向、竞争优势与组织绩效: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框架的建立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与衡量
一、市场导向
二、竞争优势
三、组织绩效
四、环境特征及战略类型
第三节 资料收集及数据分析方法
一、资料来源及问卷收集
二、数据分析方法
第五章 市场导向、竞争优势与组织绩效:实证检验及讨论
第一节 样本特性分析
一、市场导向的特性分析
二、竞争优势的特性分析
三、组织绩效的特性描述
四、战略类型的特性描述
五、环境特征的特性描述
第二节 信度与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第三节 整体架构间的关系分析
一、整体模型的分析顺序
二、整体模型评估
三、实证结果
第四节 研究假设的检验与讨论
一、H1/H2:市场导向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二、H3:竞争优势与组织绩效
三、H4:环境特征的调节作用
四、H5:战略类型的调节作用
第六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结论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理论模式的发现
二、研究限制及未来研究建议
第二节 对我国经济转轨条件下企业市场导向问题的再讨论
一、经济转轨条件下我国企业实施市场导向的制约因素及相关政策建议
二、我国企业实行市场导向以构建竞争优势的系列对策
参考文献
……
序言 众所周知,市场一般划分为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相应地,市场营销亦可分为消费者市场营销和组织市场营销。然而,长期以来,营销学界大多集中于对消费者市场营销的研究,而对于组织市场营销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国内学者对其研究更是屈指可数。组织市场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它比消费者市场大得多,也复杂得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网络营销的发展,组织市场营销的地位日显突出。因而,组织市场营销也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复杂多样并极具吸引力的市场,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我们正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将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组织市场营销的研究。于2005年,由武汉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共同组建了“武汉大学组织市场营销研究中心”,由我担任中心的名誉主任,香港城市大学市场学系主任、武汉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周南博士和武汉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汪涛教授担任联合主任,中心成员主要由武汉大学市场营销系和香港城市大学市场学系的教师组成,我们还打算聘请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研究有成就的学者加入。
最近组织营销研究中心决定撰写出版《组织营销论丛(一)》,该丛书的主要内容一是研究组织市场中的营销行为;二是基于企业层次(firm-level)视角,将研究对象扩大到所有类型的组织,即除了各类型企业间营销外,宏观市场营销和社会市场营销也是我们的研究内容。
事实上,武汉大学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对组织市场营销研究的单位之一。从1994一年起,我本人就开始招收“宏观市场营销”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开设“宏观市场营销”课程,已出版的著作。
文摘 第二节竞争优势来源的分析框架整合
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企业竞争优势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显然,要系统地回答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不仅要从企业所面临的产单环境,从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积累资源能力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于企业与其关系网络成员互动关系的分析也是必要的。而现有理论大多关注于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某一方面的关键要素,并没有全面、系统地给出竞争优势的完整解释。因而,有必要构建一个竞争优势来源的整合分析框架。以全面分析企业如何才能得以在竞争中胜出。
一、竞争优势产业基础观点、资源基础观点与关系观点的局限互补
以Porter(1980,1985)为代表的竞争优势产业基础观点从市场、产业结构角度出发,提供了对竞争优势的有价值的分析框架,回答了竞争优势“是什么”的问题,即企业可通过成本领先、差异化等策略以谋取竞争优势。显然,竞争优势产业基础观点的前提假设源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黑箱”理论与企业同质性的假设,即认为企业是同质的投入产出系统,因此企业的竞争优势只能来自于行业结构、市场机会、竞争关系等外部因素,这就使研究难以深入企业内部,从企业内部找原因,因此无法解释同一产业内盈利率存在差异的原因。而且,Porter的产业考虑是基于已存在或完全结构化的产业,没有考虑产业自身的变动或新产业的出现,而且在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内涵时,只注意企业的成本、质量和营销等表层因素,忽略了“为什么”的深层探讨;对企业竞争优势也只停留在产品层次,没有深入到中间及源头。虽然Porter(1980,1985)提出了价值链的分析工具,但对于“为什么会产生竞争优势”的问题却无法给出答案,即对于如何开发自身的能力以实现成本领先、标新立异,进而实现企业定位语焉不详。
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观点打破了企业同质性的假设,将研究深入到企业内部,体现了对内因的重视,解释了企业之间的差异,使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以资源基础观点为代表的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观点认为,除非企业能拥有稀缺的、对顾客有价值的、不可模仿的资源,否则企业定位进而竞争优势是无法实现的。这些资源包括专利、技术诀窍、独有的原料供应、品牌声誉等。许多公司取得了成功,仅仅是因为他们开发了竞争对手所没有的核心技术和资源,但正如Priem和Butler(2001)所指出的,资源基础观点对产品市场的重要角色没有进行很好的阐发。这种由内而外的战略思考逻辑似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之嫌。综观企业竞争优势资源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