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经济 >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2版)

2010-02-03 
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页码:5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5883283/9787505883284 ·条形码:9787505883284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2版) 去商家看看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2版) 去商家看看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2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页码:5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5883283/9787505883284
·条形码:97875058832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内容简介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2版)》主要内容简介:在新经济地理学,长期的稳定均衡是由一组非线性方程组给出的,而这组方程的解却难以用解析式表达,因此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很多结论必须通过数值模拟,这些大大限制了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作用。尽管我国的国情与发达国家不同,国内的有些学者也对西方经济理论持怀疑态度,但我们认为吸收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合理的部分,“洋为中用”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我们编写《新经济地理学原理》一书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向国内读者,尤其是向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学者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和基本模型以及在经济政策分析中的应用,使国内学者进一步开阔研究视角,利用新的工具来解释我国区域经济现象。
编辑推荐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2版)》:传统空间经济学固有缺陷的刨析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的完整阐析
新经济地理学经典模型及其均衡机制的解析
经济活动空间非均衡分布机制及路径分析
新经济地理学的福利和政策分析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传统空间经济学与空间不可能定理
一、缺失空间维度的主流经济学
二、传统空间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空间不可能定理
四、传统空间经济学的尴尬处境
第二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
一、D-S模型与新贸易理论
二、核心-边缘模型与新经济地理学
三、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技巧
四、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聚集机制与核心结论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二、新经济地理学的经济活动聚集机制
三、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结论
第四节 全新的区域经济政策分析工具
一、与传统分析思路的区别
二、新经济地理学政策分析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本书的安排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
一、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数
二、需求函数
三、消费者多样化偏好
四、规模收益递增与产品间的替代弹性
五、厂商定价策略与不变的厂商规模
六、产品种类等于企业数量
第二节 克鲁格曼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与微观主体的最优决策
二、“冰山”运输成本和区域均衡方程组
三、区域长期均衡的稳定性问题
第三节 规模收益递增
一、消费者多样性需求偏好与规模收益递增
二、对中间投入品的多样性需求和规模报酬递增
三、结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核心-边缘(CP)模型
第一节 核心-边缘模型的基本逻辑
一、三种效应
二、聚集力和分散力的强度
三、内生的非对称和突发性聚集
第二节 核心-边缘模型及其均衡
一、核心-边缘模型的基本假设
二、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
三、短期均衡
四、计量标准和单位
五、长期均衡
六、战斧图解
第三节 核心-边缘模型的核心结论
一、本地市场放大效应
二、循环因果链
三、内生的非对称性
四、突发性聚集
五、区位的黏性
六、驼峰状聚集租金
七、重叠区和自我实现预期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四章 自由资本模型
第一节 FC模型的假设及同CP模型的比较
第二节 FC模型的短期均衡
一、农业部门
二、工业部门
三、模型的标准化处理
第三节 FC模型的长期均衡
一、区域均衡条件
二、长期均衡图解
三、决定资本流动的力量
四、稳定性分析
第四节 FC模型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非对称自由资本模型
一、市场规模非对称
二、交易成本非对称
三、要素禀赋非对称和资本流动
第六节 FC模型的新特征
一、贸易决定的要素流动
二、类突发性聚集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自由企业家模型
第一节 自由企业家模型(FE模型)的基本思路
一、FE模型与CP模型和Fc模型的比较
二、对称FE模型的基本假设
第二节 对称FE模型的短期均衡
一、农业部门
二、工业部门
三、标准化处理
第三节 FE模型的长期均衡
一、区位长期均衡条件
二、长期均衡图解
三、稳定性分析
第四节 FE模型的基本特征
一、本地市场放大效应
二、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三、内生的非对称
四、突发性聚集
五、区位黏性
六、驼峰状聚集租金
七、叠加区和自我实现的预期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资本创造模型
第一节 对称CC模型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对称的CC模型
一、基本假设
二、短期均衡
三、长期均衡
四、长期均衡的稳定性分析
第三节 自由资本的CC模型
第四节 CC模型的主要特征
一、与CP模型的比较
二、新的特征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域和局部溢出模型
第一节 内生增长模型的基本思路
……
第八章 知识溢出双增长模型
第九章 垂直联系模型
第十章 线性模型
第十一章 知识创新与扩散模型
第十二章 新经济地理学的福利、效率和公平问题
第十三章 产业聚集和分散与经济增长
第十四章 单边贸易政策与经济增长
第十五章 优惠贸易协定下的经济发展
第十六章 税收竞争与公共产品
第十七章 税收竞争与聚集
第十八章 区域基础设施政策
第二版后记
……
文摘 插图:


在长期,可以从两个角度判断区域均衡的稳定性问题。一是从区域经济活动均匀分布状态出发,判断这种均匀分布是否稳定。也就是说,研究经济系统中存在着正反馈机制还是负反馈机制,不同的机制决定了均匀分布状态在受到非对称冲击后不同的变化方向。如果存在负反馈,那么均衡就是稳定的,这时偏离均衡的冲击在负反馈机制的作用下,经济系统将自动回复到原来的均衡状态;如果存在正反馈,那么均匀分布的均衡就是不稳定的,在正反馈机制作用下,将导致区域分异,也就是流动要素向一个区域聚集。另一个角度是从区域分异的极端状态出发,也就是假设所有的工业活动都集中在一个区域,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经济活动会从这种极端聚集状态走向均匀分布,而在什么情况下这种聚集状态会得以持续。
1.均匀分布的稳定性
假设两区域的工业劳动力处于初始的均匀分布状态,对式(2.45)一(2.54)的方程组采用数值解法,研究两区域工业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比率是如何随工业劳动力在区域间的分布状况而发生变化。
后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区域性经济问题,例如,如何协调区际发展差距、如何协调城乡经济、如何加快城市化、如何解决农村问题,等等。面对这些复杂的区域经济问题,我国“十一五”规划时期提出了“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战略,试图破解我国区域经济严重不协调问题。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实体经济出现了出口下降、就业困难、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尤其主要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南沿海不同省份的实体经济正经历重新洗牌的过程,这些将影响我国区域经济总体格局。
不同于传统的新古典的“平滑经济”,区域经济最大的特征就是“块状经济”,正因为这种“块状”特性,区域经济常表现为非连续性和突发性特征。目前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基础仍是新古典,而新古典的单调连续性特征,在许多情况下无法解释区域经济现象。如果把空间纳人到传统的经济分析框架中,则我们发现,在区域之间常存在着一种内生的非均衡力,这种内生的非均衡力与某一区域的市场规模和生产成本直接有关。也就是说,某一区域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需求的扩大,而需求的扩大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反过来又降低生产成本的降低,因为此时从外地输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减少,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这种内生的非均衡力,使得区域经济具有非连续性特征和突发性特征。很显然,这种具有非均衡力的经济模型对现实经济的解释,与传统的新古典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根据新古典理论,可流动生产要素都具有转移趋势,这种趋势使得区际要素供给相对均等化,例如技能工人愿意转移到那些技能工人相对较少的地区。这些意味着,在没有包含非均衡力的模型中,人口转移将减少不同地区生产模式之间的差异。换句话来说,伴随人口转移和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区际初始的非均衡逐渐走向区际的均衡。与这种积极的结论相反,包含非均衡力的模型揭示,要素流动性和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进一步加剧初始的差异,这种差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缩小。尽管这种结论看起来是消极的,然而现实就是这样,我国东西部的差距和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国际金融危机也将促使我国区域经济总体格局发生变化。我们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工具。
由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建立起来的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空间集聚现象的原因与形成机制,探讨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经过近20年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日趋成熟与完善。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