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沐浴欧洲文明的熏风

2010-02-03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页码:121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213027204 ·条形码:9787213027208 ·版本:第1版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沐浴欧洲文明的熏风 去商家看看
沐浴欧洲文明的熏风 去商家看看

 沐浴欧洲文明的熏风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页码:121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213027204
·条形码:97872130272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徐志摩生于浙江硖石一个商人的家庭,从小沉浸在封建的诗书礼教之中。但开放的天性、热烈的情怀决定他不满足这种狭隘的生活。他不顾父亲为他安排的前途,他跨出小天地,去热烈拥抱新生活。他在1921年春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第二年回国后,即参加英美留学生和其他人组成的“聚餐会”,在此基础上,由他提名成立起了“新月社”,表现出他向往英美式的政治理想。也正是出于这种对西方生活的情感,他于1925年3至7月前往苏、德、意、法诸国游历,三年后又游历英、美等国,一次又一次沐浴欧洲文明的熏风。
徐志摩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一位大散文家。他的诗篇,语言亲切、自然,独具清莹流丽的情致,他散文创作的成就可与诗歌媲美,其中不少都已成为久经传颂的名篇。由于篇幅的关系,这本小册子只选了不多的几篇,并配若干有关图片资料。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名章垿,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曾留学欧美,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教授。1921年开始写诗,参与主编过《诗刊》《新月》等文学期刊,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其作品在感情的宣泄、气氛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形式的变化方面,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其诗风纤丽委婉,对新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代表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小说集《轮盘》等。
媒体推荐 后记
徐志摩生手浙江硖石一个商人的家庭,从小沉浸在封建的诗书礼教之中。但开放的天性、热的情怀决定他不满足这种狭隘的生活。他不顾父亲为他安排的前途,他跨出小天地,去热烈拥抱新生活。他在1921年春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第二年回国后,即参加英美留学生和其他人组成的“聚餐会”在此基础上,由他提名成立起了“新月社”,表现出他向往英美式的政治理想。也正是出于这种对西方生活的情感,他于l925年3至7月前往苏、德、意、法诸国游历,三年后又游历英、美等国,一次又一次沐浴欧洲文明的熏风。欧洲文也以赋予他无穷的灵感,来回报这位年轻诗人的热情。第二次回国后的一年是徐志摩创作最丰盛的一年;第三次回国后获得的成功,更使他被选为英国诗社社贵、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和笔会的中国分会理事。
徐志摩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一位大散文家。他的诗篇语言亲切、自然,独具清莹流丽的情致,他散文创作的成就可与诗歌媲美,其中不少都已成为久经传颂的名篇。由于篇幅的关系,这本小册子只选了不多的几篇,并配若千有关图片资料。其中林川、吴桐、胡松乔等先生提供了珍贵的摄影作品,为本书增色不少,在此表示感谢。另有数幅照片因不摄影者,一时无法与之联系,希请见谅,请本人见知此书后告知我们,以便补寄稿酬。
编者
目录
巴黎的鳞爪
我所知道的康桥
曼殊婴儿
济慈的夜莺歌
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
拜伦
……
文摘 书摘
能完成领略一首诗或是一篇戏曲,是一个精神的快乐,一个不期然的发现。这不是容易
的事;要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品性是十分难,要完全领会一首小诗也不得容易。我简直想说一半
得靠你的缘分,我真有点儿迷信。就我自己说,文学本不是我的行业,我的有限的文学知识是
“无师传授”的。
放宽一点说,人生只是个机缘巧合;别瞧日常生活河水似的流得平顺,它那里面多的是潜流,多的是旋涡——轮着的时候谁躲得了给卷了进去?那就是你发愁的时候,是你登仙的时候,是你辨着酸的时候,是你尝着甜的时候。
巴黎也不定比别的地方怎样不同:不同就在那边生活流波里的潜流更猛,旋涡更急,因此你叫给卷进去的机会也就更多。
我赶快得声明我是没有叫巴黎的旋涡给淹了去——虽则也就够险。多半的时候我只是站在赛因河岸边看热闹,下水去的时候也不能说没有,但至多也不过在靠岸清浅处溜着,从没敢往深处跑——这来旋涡的纹螺,势道,力量,可比远在岸上时认清楚多了。
一 九小时的萍水缘
我忘不了她。她是在人生的急流里转着的一张萍叶,我见着了它,掬在手里把玩了——晌,依旧交还给它的命运,任它飘流去——它以前的飘泊我不曾见来,它以后的飘泊,我也见不着,但就这曾经相识匆匆的恩缘——实际上我与她相处不过九小时——已在我的心泥上印下踪迹,我如何能忘,在忆起时如何能不感须臾的惆怅?
那天我坐在那热闹的饭店里瞥眼看着她,她独坐在灯光最暗漆的屋角里,这屋内哪一个男子不带媚态,哪一个女子的胭脂口上不沾笑容,就只她:穿一身淡素衣裳,戴一顶宽边的黑帽,在*密的睫毛上隐隐闪亮着深思的日光——我几乎疑心她是修道院的女僧偶尔到红尘里随喜来了。我不能不接着意她,她的别样的支颐的倦态,她的落漠的神情,有意无意间的叹息,在在都激发我的她奇——虽则我那时左边已经坐下了一个瘦的,右边来了肥的,四条光滑的手臂不住的在我面前晃着酒杯。但更使我奇异的是她不等跳舞开始就匆匆的出去了,好像害怕或者厌恶似的。第一晚这样,第二晚又是这样: 独自默默的坐着,到时候又匆匆的离去。到了第三晚她再来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不想法接近她。第一次得着的回音,虽则是“多谢好意,我再不愿交友”的一个拒 绝,只是加深了我的同情的好奇。我再不能放过她。巴黎的好处近人情;爱慕的自由是永远容许的。 你见谁爱慕谁想接近谁,决不是犯罪,除非你在经程中泄漏了你的尘气暴气,陋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