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林则徐传 增订本

2010-02-03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648 页 ·出版日期:1995年10月 ·ISBN:7010007527 ·条形码:9787010007526 ·版本:第6版 ·装帧:精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林则徐传 增订本 去商家看看
林则徐传 增订本 去商家看看

 林则徐传 增订本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648 页
·出版日期:1995年10月
·ISBN:7010007527
·条形码:9787010007526
·版本:第6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书摘*处为左右结构左边为“木”右边为“昂”。
作者简介 杨国桢,江苏无锡人,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第二首席专家,国家超导联合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秘书长,纯粹与应用物理国际联盟量子电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物理学报》、《科学通报》等杂志编委。在高温超导、光学物理研究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获得三项国家级奖和四项部委级奖。1988年被授以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有论文60余篇。
媒体推荐 自序
林则徐(一七八五——一八五○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竣村老人、竣村退叟,是鸦片战争时期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领导的禁烟抗英斗争和探求西方知识的努力,在近代历史上起了先驱者的作用,留下积极的影响。因此,写一本比较详备的林则徐传,对他一生的思想活动和功过作出科学的评述,对于了解昨天的中国,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九六零年,我不揣微力,有心探求,开始涉猎有关的史籍,访查林氏遗稿。在此基础上,我于一九六六年前写出了一束传记草稿。一九七七年冬至一九七八年夏,又在进一步搜集整理史料的过程中,重新改写了一遍。一九七九年夏,在北京作了修订。虽然经过几次改动,但这部稿子还是极不成熟的,我愿借这次出版的机会,向中外同好者求教,并期望通过学术交流和讨论,修正错误,提高书稿的质量。
林则徐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官场上度过的。他是当时地主阶级改革派中不可多得的实干家,他的对于后人起过影响的进步思想,都是在政治实践中形成和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个特点,本书以林则徐的政治活动为主线,以在历史上的突出贡献为重点,分为十五章。至于他的思想、性格、爱好、家庭生活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的成就,则分散在有关章节,略加阐述。
林则徐的学术性著述极少,但他处理政事的文稿、译稿、札记以及诗文、书信,却是大量的,以前也缺乏系统的搜集整理。除中华书局整理印行的《林则徐集》奏稿、公牍、日记外,仅散藏的书信,就有一千封左右。本书有选择地利用了这些原始资料中的一小部分,有的是比较真实地透露林则徐的思想,具有历史价值,有的可以更正历史著作中的某些错误。对于后者,一般只作正面的叙述,个别比较重要的,在文中或注中作了简略的辨正。本书所有的年代、月日,都经查对历表,改用公历,但在注中保留旧历,以利查考换算中可能出现的疏忽和错误。
在搜集史料和写作的过程中,承蒙厦门大学历史系领导和师友们的激励,林氏后裔和各地史学界朋友、文物图书保管机关、中华书局和人民出版社编辑同志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六月,正值广东抗英战争爆发一百四十周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又是林则徐逝世一百三十周年。谨以此书,作为对中华民族反帝斗争的先驱者们的一个纪念。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非常详细的关于林则徐的传记,作者对林则徐的思想活动和功过是非做出了非常客观的评述,这对于了解昨天的中国,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录
图 片
自 序
修订感言
第 一 章 青少年时代
第 二 章 京师七年
第 三 章 “林青天”
……
文摘 书摘
大概是因为林则徐位列清朝名宦的缘故,时人有意隐讳他的家世,牵强附会地把他家和赫赫有名的“闽中甲族”——福州东林联系起来,说他“家传五尚书”,是簪缨世胄、封建官僚贵族后裔。最早为林则徐写传的金安清,也煞有其事地渲染说:“林氏自唐后即为闽中甲族,前明科第尤盛,史称其三世五尚书,皆以清德著”。
“三世五尚书”,指明成化至万历间的林瀚一门。林则徐青少年时代在一本读书札记上写道:
“瀚为南兵尚,[子]庭机为南礼尚。庭机子燫,字贞恒,礼部尚书;燫弟烃,南京工部尚书。瀚次子庭*,先为南工尚,所谓三代五尚书是也”。
“三世五尚书”世居闽县濂浦。据《濂江林氏族谱》《天顺壬午修谱序》称:“稽我远祖,五代间自固始入闽,卜居斯乡”,比九牧林氏的远祖入闽时间晚了六百多年。这与远在福清县杞店乡的林氏,世系毫不相干。林则徐把他们看作先贤,并没有当成自己的先世。封建官僚及史家硬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无非是在宣扬“世宦家族出良裔”,仿佛林则徐这一历史人物的出现,是他先辈积累的“清德”庇荫了的。这种荒唐的史笔,给后人研究这段历史蒙上一层唯
心主义的迷雾。影响所及,近现代的一些学者,也误认他是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出身,至今还有人不加考察,沿用这种说法。
此外,说林则徐出生于破落的中小地主家庭,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林家的破落是在则徐祖父手上,而且即使在那个时候,也已经不是纯粹靠地租剥削的中小地主了。林正澄落魄中州,是一个穷教读先生。在他晚年,则徐的伯父和父亲也是教读为业,他们都没有直接经营土地。林正澄死后,家庭经济已经完全和土地切断了联系。尽管林宾日思想上信守孔孟之道,和地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济上拿着封建国家剥削收入的余羹——廪生的固定津贴,但实际上已是“自食其力”,主要靠脑力劳动和部分靠体力劳动为生的自由职业者了。这个家庭,“半饥半寒”,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某些相近之处,但“累传皆儒业”,它的毛依然是附在地主阶级的皮上,为地主阶级政权选拔人才服务。说它是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比较符合事实。
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摆在下层封建知识分子面前的出路,无非是两条:要么“学优登仕”,从科举正途挤进封建官僚的行列;要么失意落魄,直至沉落为劳动人民。林则徐出世时,林宾日正走在前程迷茫的路口。不言而喻,林宾日艳羡的是前者。他在科举入仕的道路上苦心奋斗,耗尽了精力,朝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