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投资 >

金融的逻辑

2010-02-03 
基本信息·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页码:2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1739116/9787801739117 ·条形码:9787801739117 ·版本:第1版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金融的逻辑 去商家看看
金融的逻辑 去商家看看

 金融的逻辑


基本信息·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页码:2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801739116/9787801739117
·条形码:97878017391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厘清金融迷局、经济迷局、中国迷局
·图书品牌:北京时代光华

内容简介 《金融的逻辑》继畅销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之后,陈志武在新作《金融的逻辑》中继续尖锐追问中国的出路问题。
《金融的逻辑》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谈起,告诉读者: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金融的逻辑》作者密切关注中国社会转型问题,全面驳斥了市场上流行的《货币战争》关于金融“阴谋论”的谬论,观点振聋发聩,再次起到了痛击时弊清迷局的效果。
作者简介 《金融的逻辑》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 自1990年获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以来,陈志武教授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任教,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聘为特聘教授或访问教授。 陈志武教授一直是世界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学术奖励。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陈志武教授拥有国内经济学术界少见的政治经济学视野,更为重要的是,他也是国内鲜见的能用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源流把事情说得很清楚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治国的金融之道”等观点启发了更多人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的思考。 2008年出版的中文著作《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奋》成为当年度最具影响力的财经读物之一。其中《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荣获“2008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之“年度财经图书大奖”和“最佳原创学术类”大奖,并入选多家专业媒体评选的2008年度最值得珍藏图书。
媒体推荐 《金融的逻辑》在金融危机拐点乍现的背景下出版。《金融的逻辑》密切联系当前中国热点话题,所谈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社会转型,激起巨大反响。其观点与《货币战争》针锋相对,提出六大问题,直指《货币战争》谬误。
——广州日报
《金融的逻辑》文章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谈起,解读了资本市场和股市的密码,《金融的逻辑》深刻地剖析了金融危机的起因与可能的走向,对金融的逻辑进行了正本清源的阐述。
——楚天都市报
吴敬琏(经济学家):说到经济学理论,我没有办法跟那些经过严格理论训练的人比。比如钱颖一、许成钢、陈志武、白重恩等,他们常常能用现代经济学的源流来把事情说得很清楚。
秦晖(学者):陈志武教授的著作“深入浅出,说理透彻,把财富创造的制度基础讲得很清楚”。
易宪容(经济学家):陈志武可以把很难、很深的金融学理论用很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秋风(评论家):陈志武的政治经济学视野在国内经济学术界是少见的,面对纷繁的现实,他不仅对其进行技术经济学的逻辑分析,还进行了法律与政治的分析,从而更为正确地解释了不少令人困惑的问题。
何力(资深媒体人):陈志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财富增长的制度性内涵,使我们明白,仅有个人的机遇和聪明才智是不够的,在勤劳和富有之间还有一座必须建造的桥梁——好的市场经济制度。
许小年(经济学家):改变中国目前国富民穷的状况,一方面可以减税。另一方面,就是陈志武教授所讲的,要改变资产配置,我非常赞成中央在“十七大”提的口号,就是增加居民的资产性收入。
张维迎(经济学家):应将国有企业股票一部分分给老百姓。陈志武等人曾提出过类似建议,我很赞成。
苏小和(财经作家):有陈志武在,我们的经济学视野就会持续开阔。
编辑推荐 《金融的逻辑》:追溯财富基因,解读资本密码,剖析金融危机,还原金融逻辑。
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
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反不安?
为什么“养儿防老”不道德?
为什么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为什么说西方的兴起主要靠制度而不是掠夺?
为什么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金融的逻辑》提到:千万不要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学会游泳,即使要交学费,也应该去学。
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植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金融的逻辑》强调: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个人尊严。
证券金融技术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么就不要,要么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购物那样只挑自己喜欢的。
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一友谊、情感和亲戚——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留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目录
《金融的逻辑》目录:
《金融的逻辑》序言:金融是什么?
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

《金融的逻辑》第一部分 资本化的逻辑

《金融的逻辑》第一章 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
今天的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已经有一种全球金融大泡沫,而且会像一些人预测得那样不久要破灭?这些的确是新时代的新现象,我们不妨借这种难得的历史时期,来重新审视资本的奥秘。

《金融的逻辑》第二章 中国钱多了为什么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
亲情、友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隐性金融交易被钱化之后,如果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不仅使中国的内需无法增长,使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依赖出口,也让中国人的幸福感下降。

《金融的逻辑》第三章 西方的兴起是因为掠夺的银子多吗?
过去,我们只把银子、金子、铜钱看作钱。也正是由于这种“钱”观,到今天还有许多学者认为之所以西方国家在近代兴起,是因为它们从墨西哥等拉美国家掠夺了太多的银子!说是这样才使西方国家有了“钱”!

《金融的逻辑》第四章 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
掠夺在先、发展在后。这样的结论下起来当然简单直接,爽快过瘾,也符合我们在中学和大学接受的历史教育的逻辑。只不过这种结论经不起仔细推敲。

《金融的逻辑》第五章 资本化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当年英国盛世靠的是它的海外商业贸易,而美国盛世靠的是它的科技创新。前者需要的是债务、银行和保险,而后者需要的是以股票为代表的风险资本。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比当年的英国更需要一个活跃、发达的股票交易和股权融资市场。那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

《金融的逻辑》第二部分 金融的逻辑

《金融的逻辑》第六章 治国的金融之道
平均四五十年农民起义一次,两三百年改朝换代一次。这种规律似乎两千年没怎么变。对中国未来感兴趣的人们自然会问:历史规律还会不会重复?如果不想让它再重复,从金融技术角度而言又有什么办法呢?
第七章 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为什么当年负债累累的国家后来良性发展,根植出民主、自由与繁荣,而政府富有的国家后来却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败?为什么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一国的民主法治似乎跟其政府负债水平高度相关?借钱花的国家反而比最大化存钱的国家,更能催生出某种制度?“政府总是缺钱”是否成了民主宪政制度的催化剂?“国富”是否反而给掌权者以压制民权、践踏法治的底气呢?

《金融的逻辑》第八章 中国人的理财前景 56
不管你的财富有多少,理财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保值、增值、养老、保险、在未来和今天的钱之间做合理配置等等,这些都是每个人要考虑的现实问题。那么,该如何管理财富呢?

《金融的逻辑》第九章 反思高利贷与民间金融 59
为了解决高利贷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们的做法是禁止所有的民间借贷,由国家全面垄断金融借贷,把任何民间金融机构都宣布为非法。这是不是最好的选择?

《金融的逻辑》第十章 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67
晚清中国涉足股票之后的头100年里,为什么金融危机频频发生?是什么使中国的“金融洋务运动”这么艰难?当时导致金融危机的要素在今天的中国是否还存在呢?

《金融的逻辑》第十一章 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 71
在现代中国之前民间借贷、钱庄票号等传统金融的发展似乎能以一定规模进行,但现代银行和证券市场却难以前进,我们到底如何理解这种差别?是什么在妨碍中国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金融的逻辑》第三部分 金融危机的逻辑

《金融的逻辑》第十二章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75
这次由次级按揭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结局会如何?是否会导致美国式金融经济全面崩盘?现在的问题是否真的是“如何拯救美国”的问题?给中国的启示又是什么呢?

《金融的逻辑》第十三章 政府为解救危机而持股银行不是国有化 81
金融危机之下,从美国到英国等国家,都在由政府接管银行、券商或保险公司,要么全资国有,要么由国家实质性控股。这是不是对过去20余年私有化的反动,是不是“再国有化”的起点呢?

《金融的逻辑》第十四章 金融危机之下,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会改变吗? 85
现在,次贷危机引发了几乎是全面的金融危机,甚至正在挑战整个美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挑战这种借贷消费支撑的经济模式,挑战美国金融资本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未来会如何?将要终结吗?

《金融的逻辑》第十五章 消费驱动型模式不会改变 89
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AIG急需巨额现金来摆脱财务困境,这些同时袭来的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这会冲击美国“信贷驱动消费”的经济模式,但这种模式不会终结,只是其程度将会有实质性收敛。

《金融的逻辑》第四部分 股市的逻辑

《金融的逻辑》第十六章 中国股市怎么了? 91
在社会对炒股从负面转向正面、大学毕业生竞相争取基金公司工作岗位之后,中国是不是从此有了健康的股市文化?还是这表面看像“股市文化”,但实为传统中国“赌博文化”的翻版呢?

《金融的逻辑》第十七章 从国有银行A股上市中看到什么? 93
当国内股市基本只对国有企业开放时,中石化、中国银行、工行上市当然也轰动,但背后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创业故事,不会带动未来中国的任何精神,不管是创业精神,还是创新精神。

《金融的逻辑》第十八章 资本市场与法治发展的互动 95
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法律固然令人渴望。但是,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什么东西可以更好地促进法治的变革?法律如何变革才能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呢?

《金融的逻辑》第五部分 文化的金融学逻辑

第十九章 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114
除了儒家外是否有别的更“好”的社会秩序安排?西方文明真的只是物质文明,而东方文明是更高尚的精神文明吗?会不会是东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落后呢?

《金融的逻辑》第二十章 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123
为什么中国金融业的潜力极大并隐含着巨大的商机呢?这不仅可以从企业融资、把未来收入流作金融证券化的角度来理解。更重要的是,社会转型正在逼迫人们减少甚至放弃对儒家“孝道”文化的依赖,转而依靠正式的保险与其它金融证券市场,由市场逐渐取代家庭为个人提供经济保障。

《金融的逻辑》第二十一章 儒家文化与中国金融发展的滞后 128
自1860年代跟工业科技一起进入中国的西方证券技术,到今天是否已真的扎根?股票、债券、基金、金融权证等现代金融技术在中国是否还水土不服?如果还不服,到底缺少哪些土壤或土质?

《金融的逻辑》第二十二章 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138
如果年轻人自己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结婚,自己以后赚了钱还银行,自己花自己的钱,而父母把积蓄买养老保险、养老基金,等退休后花自己的投资回报钱,那不是让大家都更有自尊、自由吗?

《金融的逻辑》最后的话:
发展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12
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个人尊严。
……
序言 《金融的逻辑》序言:
2007年7月,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到2008年秋,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成全方位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之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仅裂变成全球金融危机,而且转变成十足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严重冲击,给多国带来失业大增、政治动荡的严峻挑战。
在这种时候,我们自然想知道: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文摘 为什么中国的钱这么多?(3)
第三个资本源是众多个人的未来收入流。虽然住房按揭贷款已将劳动者的部分未来收入资本化,但那只是一小部分,2.2万亿的住房按揭贷款只是中国GDP的11%,而美国的13万亿美元按揭贷款是其GDP的100%,所以中国的个人收入资本化空间还很巨大。其他消费信贷还在起步阶段,汽车信贷、信用卡借贷、学生信贷等都可看成是将个人未来收入流提前资本化的金融契约,这些工具当然也增加中国的资本供应,但到目前的消费信贷规模还只是2千多亿元,是中国GDP的1%,相比之下,美国消费信贷为3.5万亿美元,是美国GDP的30%。
资本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讲到最后,我们可以把中国和美国在1978年时的境况做简单对比,以此来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经历。1978年时,美国的企业资产与收入流、土地与资源、老百姓未来收入流不仅都是私有并能自由交易,而且相当一部分已证券化、金融化成资本,所以这些年美国能做的资本化空间越来越小。
  相比之下,中国则恰好在另一个极端,1978年时中国是什么都国有,从而不能买卖交易,更没有被资本化。所以,在1978年之后,即使不算外资的进入,中国政府每年只要让部分国企民营化并把它们未来的收入证券化,或者出售部分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并让土地产权自由交易,或者通过住房按揭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等让老百姓将部分未来收入资本化,每年做一点这三类资本化运作中的一个或两个,即可给中国提供大量的资本,即可让中国的“钱”多很多。这就是对中国过去十几年经济增长的资本化解释。
  哪个国家都有土地,有资源,也有各种未来收入流,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将这些资产和收入流转变成资本,甚至也不知道将这些资产与收入流资本化的重要性。但要做到资本化,特别是想要产生出最大限度的资本,那么,资本化的制度架构就极其关键,不仅私有产权要界定清楚,而且要有可靠的产权保护与契约执行架构,否则,只能做些粗糙的资本化运作,不能深化。
  当然,如果换个角度看,这也说明,企业国有、土地国有以及人力资源国有在过去抑制了多少资本,机会成本大得无法估算。虽然过去十余年的资本化改革已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关键性的推动力,未来的持续增长还只能靠更多资产、更多收入流的资本化,只有进一步的资本化才会给内需增长提供动力,才会有个人创业、创新所需要的资本支持。为了使中国更有“钱”,土地和国有企业都应该私有,为进一步资本化开路。

为什么中国人钱多了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