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20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64116250/9787564116255 ·条形码:9787564116255 ·版本:第1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月亮升起的地方没有夜:首批80后南极科考队员曹硕伟的远征日记 |
 |
|
 |
月亮升起的地方没有夜:首批80后南极科考队员曹硕伟的远征日记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20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64116250/9787564116255
·条形码:97875641162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八零后励志书籍
内容简介 《月亮升起的地方没有夜:首批80后南极科考队员曹硕伟的远征日记》用通俗易懂且诙谐的流行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构思精巧的结构,以一个首位奔赴南极科考的80后的视角,把常人难以想象的156天的祖国南极科学考察经历,以日记的形式,声色并茂记录下来,让不为人知的神秘的南极露出了冰山一角,将这些年来默默在南极拼搏的科学精英们的工作、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您的面前,并抒发了作者最直观的认识和感触,体现了祖国年轻的80后一代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是一本反映我国科考事业日益发展及80后年轻一代励志成才的读物。
作者简介 曹硕伟,江苏省宜兴人,自小就成绩一般,终日在疯疯癫癫中度过。虽长期受紫砂文化熏陶却也不见有艺术气息生成。
1995年,进入江苏省宜兴中学就读初中,天真烂漫中带顽皮捣蛋。
1998年,进入江苏省宜兴一中就读高中,上课期间体会最深刻的就是老师充满慈爱的粉笔头。
2001年,进入东南大学就读本科,性格活跃,混进学生会并任校学生会外联部部长,曾经因自己开工作室为毕业生制作个性化简历被江苏教育频道等多家电视台采访,画过人教版英语教材的插图等,迈出了自己实践的第一步。
2005年,结束学生时代,毕业进入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安心地做着自己的平凡设计工作。
2007年,进入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开始那些终生难忘的日子。
2008年回国并于年底考上同济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研究生,继续学业。
媒体推荐 我相信,曹硕伟的这次远征,已经为80后正名了。现在看来,对这一代人的群体苛责,更像是掌话语权者的傲慢与偏见,而在这本日记面前,不屑与苛责部显得那么苍白无聊。南极是一座令人向往的纯净的城,我更愿意相信,每个80后内心都有这么一座城,坚强,纯净,充满希望。
——《沪港经济》杂志执行总编辑 唐晔
这是我迄今为止在这片银白的世界里看到的除企鹅外最年轻的形象,原来只要够男人,156天,就足以成就一段传奇!
——沪上知名出版策划人 华建青(翻译家南山)
新鲜、风趣、坚强、热情,有了这样的品质,南极的冰冷已经不足为惧。当一个人在重重团难中进发出顽强生命力的时候,那么他的人生也将意义非凡,原来这样一个无畏的80后可以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绽放出如此美丽的花朵……
——沪上资深广告人 孙莅珺
这不仅是一次肉体的远足探险之旅,更是一次心灵与精神的洗礼!
——资深新媒体及互联网负责人 师武超
有多少人去南极,就有多少心灵中的南极!
——温暖假日(网友,南极科考关注者)
真性情最能感染人!嘿嘿,这歌还真准,奥运开幕的亮点,你不是魔法师吧?
——匿名(网友)
先生的笔触生花儿使俺有身临其境之感!问候!谢谢
——昆岂(网友,资深地质考察工作者)
生活是一种体验,回忆是一道风景,珍惜,彩虹总在风雨后。
——匿名(网友)
编辑推荐 《月亮升起的地方没有夜:首批80后南极科考队员曹硕伟的远征日记》:
他是中国首批“80后”科考队员,25岁踏上去南极科考雪龙号航船,156篇远行日记,篇篇都是激情燃烧之歌。
——他经历了:穿越大洋魔鬼西风带的传奇;
——他见证了:南极“盖大屋”的艰苦卓绝;
——他目击了:纯净极地动物超绚丽的那一刻;
——他体验了:在“浮动国土”思念亲人的长夜。
这是一本80后学子励志手记,告诉你小草怎样才能长成大树。
目录 December
起航
一号锚地的生活
济洲岛
办拉威锡海的日落和防海盗
过赤道
别了,佛里曼特尔
November
《极地之声》的横空出世
冰山及耀眼的光头队伍
壮观的浮冰区及可爱的海洋生物们
卸货,紫外线浴及超级暴风
做一个好看的“黑人”
繁忙的工作,渐渐的成长和鸦片鱼头
January
元旦休息,郊游和晚会
重操旧业和螺旋桨礼物及俄罗斯人的拜访
铁板牛肉和美妙的南极夜晚七彩鱼鳞云
繁忙的24小时工作制度,老刘的蛋炒饭、
鱼汤和冷库历险记
中山站头发最长的人、南极的“麻将事业”
和改良的伙食
February
污水池边最可爱的人
小年夜风极、寒极大挑战
最愉快的中山站新年晚会
中山站大年初一和新年茶话会
情人节站长移交仪式和苦难的科考采水
雪山近景小艇记
March
顺利卸货和骨密度检测
卸货结束及近访戴维斯站
上船与南大洋的拥抱和千里追杀
美女的拥抱和老轨重温茶情
大部队回船,印度考察队印象和庆功会
28度的考验和“24次队悲情人物”
告别宴会和最高度的中国酒
久别的北京时间、湛蓝的海水和意外的风浪
突发感慨作小诗一首
April
愚人节新闻和赤道大雨
南极大学毕业典礼和增多的船只
济州岛韩国海关和韩国朋友的礼物
到达上海第一天和电话Party
最后一夜和深夜分钱
靠岸
……
序言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结束刚回北京,就接到了小曹的来电,大意是邀请我为他的新书《月亮升起的地方没有夜——首批80后南极科考队员曹硕伟的远征日记》作序。然而我毕竟不是文人墨客,但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具体地了解为我国南极考察事业拼搏奉献的拥有“南极精神”的“南极人”最真实的故事,于是我欣然提笔。
中国南极考察事业已经进行了25年,我作为一位十下南极的“极地老兵”,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南极考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心潮跌宕,感慨万千,其中的艰辛只有我们这些有过极地考察生活的人才能_体会和领悟。
曹硕伟同志十分的年轻,25岁就登上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远赴南极,并成为中国南极首位工程监理,十分的幸运,毕竟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然而南极科考之旅又是十分的残酷,一介“文弱书生”在“生命禁区”一呆就是好几个月,难度删是可想而知的。说实在的,当初上船时对这位年轻的工程监理我也有过究竟“行不行,能不能”的疑惑,但事实上这位年轻的80后,用自己的一专多能、用自己的踏实肯干、用自己的辛勤汗水、用自己的骄人业绩,折服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的考察队员们,赢得了大家的喝彩。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果然是“后生可畏”啊!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历经156个日日夜夜,对一位年轻的80后而言实属不易。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曹硕伟同志的156篇激情燃烧的日记用最近的距离、最真实的情感、最原始的状态惟妙惟肖地记录了“南极人”的喜怒哀乐,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南极人”考察生活的点点滴滴,客观真实地体现了“南极人”的方方面面。
朴实的用词,幽默的文笔,诙谐的语言,读后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曹硕伟同志的感慨和感悟让人觉得真真切切。
真诚地希望所有关注南极的同志们通过这本书,走进南极,走进南极科考,走进“南极人”,了解那些让人魂牵梦绕的南极“神秘”的风光,了解我们大步走向未来的中国南极科考事业,了解可歌可泣的“南极人”和“南极魂”的故事。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
2009年5月10日于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文摘 插图:

2007年11月18日 周一 晴转小雨
菲律宾以东
东经:126.04° 北纬:14.58° 海水深度:4300m风速:11m/s 航速:15.0节
就是不晕船
船终于航行至著名的菲律宾海沟,水深四千多米,浪涌也渐渐变大了起来。船开始随着浪涌一波波地摆动,这种摇晃不是一种我们意识中的常见的高频晃动,而是一种缓慢而坚定的低频摆动,让很多人非常的受不了。
水手长吴林曾经和我说过,雪龙船因为船身比较长,所以很少前后晃,只在横向有晃动。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这都是骗人的,我们进入了一个很大的气旋的边缘,无情的狂风催动着浪涌摇晃着雪龙船。于是很不争气的雪龙船体开始呈现磨盘般的晃动,铁一般的事实无情地击破了我的梦想,前、后、左、右,仿佛将我们扔在摇篮中,有个巨人在慢慢地一下下晃动你!
兄弟们一个个的倒下了,走廊的门,到处都是关的死死的。每一次晃动,行李架上成片行李争先恐后轰隆隆地倒下,伴随着呕吐的声音和木头家具“吱吱嘎嘎”的声音,仿佛就像是晕船的“协奏曲”。同宿舍的老张一天24个小时中有20小时处于昏昏沉沉的“休克”状态,还有4个小时是抱着真空马桶度过的。食堂里稀稀拉拉没有几个人,偶尔碰到几个吃饭的,还是伴随着颠簸跳着拉丁的兄弟。就看他们一会儿探戈,一会儿桑巴的。原来大家的舞姿都是如此的美丽,一会儿扶墙一会儿趴地的,看得让人热血沸腾啊!
睡觉的时候也不安稳,要是不留个心眼,冷不丁就会被放在桌上的杯子“咣”一声砸在脸上!唉!雪龙船的生活,原来就是那么的美好!正当我胡思乱想的时候,雪龙船突然一下大左倾,上铺的兄弟差点没掉下来!还好我睡的是沙发,于是很“猥琐”的在角落里暗自庆幸。
跑到驾驶舱,看测倾斜度的仪器,我们雪龙船的倾斜度已经达到了15度。整个驾驶台左侧就看着上,下,上,下,恐怖的倾斜,伴随着黑色带着白浪的海水,恐怖的意识侵袭着人们的思维,天地都在晃动,船颤颤悠悠地前行。我们的生活,必须继续。只是,上铺的兄弟坚决不上他的铺,天天赖在我的沙发上。这不是有句俗话怎么说来着,噢!对了!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在全船兄弟姐妹们几乎“全军覆没”的时候,我的感觉还不是那么坏。于是脑海中突然生出了“就是不晕船”的信念。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可不可以靠精神战胜恐怖的晕船呢?于是作了一个亲身的实验,作为一个九院人,作为一个东大人,作为一个宜兴人,我能倒下么?不能
……
后记 第25次科考队的老杨已经离我们而去,那架陪伴我们在中山站执行十多次任务的直升机坠落在茫茫的母亲河里……
但相信只要信念在,只要决心在,我们国家的、我们民族的南极科考事业便会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每个人都知道去南极很危险,也有人说去南极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难道南极科考队员们就不知道生命的珍贵么?
恰恰是南极考察队员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知道生命的价值,知道自己真正在为什么而付出。
面对生命,我们选择坚持!
面对理想,我们选择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