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辨味批评论

2010-02-02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03 页 ·出版日期:2000年12月 ·ISBN:7563331263 ·条形码:97875633312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辨味批评论 去商家看看
辨味批评论 去商家看看

 辨味批评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03 页
·出版日期:2000年12月
·ISBN:7563331263
·条形码:97875633312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诗学丛书

内容简介 《辨味批评论》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便享有“诗的国度”的美誉,在世界文学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中国诗学是一个涵盖极广、蕴涵极丰的研究领域。本丛书便是以深入研究和系统阐发中国文学艺术的“诗学物质”为基本目标,以对中国文学的抒情性本质的理论研究为对象,通过对中国自古以来表现的以诗歌为中心、各类文体均有的强烈“诗化”倾向等独特的文学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化或文学层面加以研究,以说明中国文学的实质极其特殊表达机制。
作者简介 张利群,男,l952年6月生,湖北罗田人。l982年2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7年7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广西文艺理论学会理事。 主要致力于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已出版《庄子美学》、《词学渊粹》、《批评重构——现代批评学引论》等5部专著,主编及参撰合著15种。在《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l50余篇。获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广西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目前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学批评的发展”。曾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1996年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
编辑推荐 《辨味批评论》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绪论:中国古代辨味批评的特征及其影响
第一章 辨味的发生原因
一、诗味论和辨味批评形成的外因条件
二、诗味论和辨味批评形成的内因

第二章 辨味与饮食文化
一、饮食的文化意味
二、饮食之味的文化意味
三、味论向诗味论、辨味批评发展的根据

第三章 辨味的儒家文化传统
一、先秦儒家的味论和辨味批评观萌芽
二、儒家味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先秦儒家味论对辨味批评的影响

第四章 辨味的道家文化传统
一、先秦老庄的味论及其哲学、文化内涵
二、老庄道家味论的意蕴和意义
三、老庄味论对后世的影响和作用

第五章 “滋味”论奠定辨味批评的基础
一、“滋味”说的理论构成
二、钟嵘“滋味”说奠定中国诗味论基础
三、钟嵘“滋味”说解疑

第六章 辨味批评的理论系统
一、辨味批评的理论系统
二、辨味批评与司空图诗学理论的联系
三、辨味批评的实践意义

第七章 辨味批评之“辨”的方法论意义
一、“辨”在诗味论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辨味”在诗味论的其他活动范畴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辨味批评的“辨”对诗味层次性的辨析

第八章 辨味中的”味”与“韵”的关系
一、“味”与“韵”的区别及其不同的意义
二、“味”与“韵”的联系及其共同意义
三、“味”与“韵”比较的意义

第九章 “味”在中国古代批评范畴中的位置
一、“味”与中国古代文论、古代批评的概念范畴的联系
二、“味”与其他概念在共同使用中所构成的联系
三、“味”与其他概念联系的作用和意义

第十章 “味”的审美意味
一、味的审美特征的表现
二、味的审美特征表现出的审美规律
三、诗味的审美意义

第十一章 辨味批评形象论:“象外之象”
一、显象与隐象:批评对象的两重性
二、批评对象二重性产生的原因
三、作为批评对象的隐象的特征

第十二章 辨味批评对象论:“味外味”
一、“味外味”的本质和特征
二、“味外味”的理论系统
三、“味外味”的作用和影响

第十三章 “辨味”的主客体构成论
一、客体之“味”形成的原因和构成基础
二、主体“辨味”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构成
三、“辨味”批评存在的必要性

第十四章 辨味批评对“味”的超越和建构
一、“辨味”对“味”的涵义和用途的延伸和创造
二、作为动词使用的“味”的价值和意义
三、作为活动和动作的“辨味”表达方式

第十五章 辨味对意义的消解和重构
一、批评寻找意义的失误和偏差
二、辨味批评对意义模式的消解和淡化
三、辨味批评对意义的重估和重构

第十六章 辨味批评标准论
一、辨味批评内容的整体性
二、辨味批评标准的特征
三、“辨味”批评标准的具体表征

第十七章 辨味批评目的论
一、“辨味”的审美目的
二、“辨味”批评和“味”的实质
三、诗味的超越性特征

第十八章 辨味与辨言
一、“辨言”以“辨味”的语言批评观
二、文学语言的建构
三、文学批评对语言的解读和超越

第十九章 辨味批评的批评学意义
一、辨味批评对确立批评性质和特征的意义
二、辨味批评在确立批评对象中的意义
三、辨味批评的批评理论建设的意义

第二十章
文学转型对辨味批评的影响
一、文学转型对诗味的淡化和消解
二、文学转型中的诗味发展
三、辨味批评在文学转换中的命运

第二十一章 辨味批评对文学转型的作用
一、文学转型需要批评辨味
二、影视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也需要批评辨味
三、在文化多元化的氛围中批评更必须辨味

第二十二章辨味批评的转型
一、现代批评的艰难、痛苦的转换
二、辨味批评的转换与重构
余论:辨味批评与辨真批评——中西古代批评比较
一、中西批评性质的分辨
二、中西批评形态的区别
三、中西批评区别的原因
后记
……
序言 中国自古以来便享有“诗的国度”的美誉,前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灿烂的诗学遗产,不仅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学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80年代以来,中国诗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产生了一批具有开创性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努力推进中国诗学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时机已经成熟。奉献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这套《中国诗学丛书》便是广西师范大学一批中青年学人联合国内几位青年学者在诗学研究这片沃土上收获的第一批果实,是我们在诗学研究领域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确定以中国诗学为研究对象,是在充分认识到中国诗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广泛了解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经过了认真思考、反复酝酿、周密论证的,其中既考虑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学术的现实需要,也考虑到参与这一系统工程的每一位学者的学科特点和学术专长。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断探索,有着近70年历史的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中国诗学方面已经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研究队伍,拥有了一批有志于长期从事中国诗学研究的学人,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与校内外一些学有专长的诗学研究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信只要大家通力合作,既发挥各学科优势,又实现学科优势互补,我们在诗学研究方面就一定可以闯出自己的新路。
文摘 第一章 辨味的发生原因
中国古代诗味论和辨味批评从先秦延续到清末,有两千多年之久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条件,从而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论和古代批评的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和表现特征,形成中国文论和批评的优秀传统,以及异于西方文论和批评的民族特色和优势。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古代诗歌强调诗味,为什么中国古代批评,尤其是评诗、论诗讲究“辨味”?探溯诗味论和辨味批评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对于正确把握中国文论和批评的性质和特征、建设当代文论和批评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文学和文学发展的研究,按美国批评家韦勒克、沃沦在文学理论》中的划分,可分为“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①,尽管他们对“外部研究”颇有微词,而较为注重“内部研究”;但毕竟在其著作中承认了“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外部研究”对文学起因的重视,“内部研究”对文学结果的重视,对于文学研究来说都应该是重要的。如果我们撇开韦勒克、沃沦作为形式主义者对“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偏重或偏见的话,从外部和内部的结合上研究文学,我想还是很有道理的。
对中国古代诗味论和辨味批评的成因探讨,应该也是从外因与内因的结合上去分析。
后记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所学主要是中国古代文论。毕业之后因工作需要,我从199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主要指导方向则是文学批评学。两者虽有许多共通之处,但毕竟有很大不同。因而近年来我老是一下忙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一下忙于文学批评学的研究,似乎有些分心。我一直在想,能否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我的研究能体现出这两方面的成果并使它们趋向同一方向。经过积累和反复思考,我选择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作为联系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批评学的契合点,因而就有了<辨味批评论》这本书的最早的构思。从1998年到1999年两年间,我在教学、工作之余进行了艰苦而又欢愉的写作、阅读和研究。在写作期间,我阅读了上百篇论文和几十本著作,使我在写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同时也得到学问的熏陶和学识的提升。特别要感谢的是“中国诗学丛书”给了拙著一个出版的机会,感谢对拙著审读、编辑和提出有益意见和建议的同志,没有他们的努力和帮助,拙著只能在当前市场商品经济的法则面前湮没无闻了。当然,更希望在出版之后,拙著能得到学术界同仁和朋友们的关注和指教。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