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我们的戎马生涯:清朝疆臣回忆录

2010-02-02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书店 ·页码:2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806636374/9787806636374 ·条形码:9787806636374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我们的戎马生涯:清朝疆臣回忆录 去商家看看
我们的戎马生涯:清朝疆臣回忆录 去商家看看

 我们的戎马生涯:清朝疆臣回忆录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书店
·页码:2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806636374/9787806636374
·条形码:978780663637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作者唐博为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长期从事清史、中国近代史研究,师从戴逸《我们的戎马生涯:清朝疆臣回忆录》通过对清代著名的九位封疆大吏、名将人生的梳理,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其戎马生涯,与官场争斗娓娓道来,是一部普及、通俗易于人理解的关于清代权力与战争的历史读本。
作者简介 唐博,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工作人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师从戴逸教授。长期从事清史、中国近代史研究,近年来发表各种论文、译文四十多篇,出版《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权臣回忆录(清代卷)》等多部专著和译著。
编辑推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大清名将的荣耀与遗憾。
吴三桂:我与清朝,从合作到反目
洪承畴:我归顺了一个不断进取的新王朝
鄂尔泰:改土归流,头功应该授予皇上
阿桂:平定金川,我的画像被摆在了紫光阁
福康安:远征西藏,用武力实现一劳永逸
林则徐: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叶名琛:他们说,我是“六不”将军
曾国藩:刺马案,为了投名状还是军权
左宗棠:十年焦愁苦恨:抬棺椁收复西北
目录
序言
卷一 吴三桂回忆录
舍身救父一身胆
山海关大战:明清历史的转折点
我与陈圆圆(上):相识之恋
我与陈圆圆(下):富贵之恋
我与清朝(上):合作的岁月
我与清朝(下):从合作到反目

卷二 洪承畴回忆录
逐鹿中原
松锦惨败
总督府的尴尬
收降孙可望

卷三 鄂尔泰回忆录
能攻心反侧自消:改土归流
我与雍正皇帝(上):知遇之恩
我与雍正皇帝(下):举贤任能
乾隆时代:我与张廷玉的明争暗斗

卷四 阿桂回忆录
西北:征战与治理
金川鏖兵
大清头号全省贪污案
与和中堂斗法

卷五 福康安回忆录
解围诸罗:统一与治理的交响曲
跨越雪山:保家与卫国的进行曲
名门之后:荣耀与遗憾的沉思曲
传言与真相的狂想曲
品味遗憾:西洋与大清的对照图
尾声

卷六 林则徐回忆录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卷七 叶名琛回忆录
力挽狂澜,苦撑危局
经营广东,名利双收
亚罗事件,与敌周旋
势单力孤,成阶下囚
替我皇上,身背黑锅

卷八 曾国藩回忆录
投笔从戎的成长烦恼:草创湘军
统筹全局的成功战略:鏖兵安庆
旧瓶装新酒:跟洋人打交道
刺马案的主谋:是为了投名状,还是为了军权

卷九 左宗棠回忆录
血染的红顶子:镇压太平天国
海防塞防之争:明确国防战略
十年焦愁苦恨:抬棺椁收复西北
中国不败而败:奇怪的中法战争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清代重要高级将领的众生相,在国内首次以“回忆录”的形式书写,在诸多形式的历史叙述中,这是我们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一条新途径。
在作者笔下,清代将军在战场上的智慧与力量,在官场上无休止的尔虞我诈,在生活中的表表里里,以及清代太臣与皇帝的磕磕碰碰,都用惟妙惟肖的语言、节奏不一的情节和亲切可人的第一人称写法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想象中。清代的战争似乎是刀光剑影,血肉翻飞,但事实却不仅仅如此。当仔细读过这些大臣的“回忆录”之后,我们会从更生动、更具体的历史图景中,了解清代将军的军事指挥艺术、军事斗争思维,以及他们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的生存之道。他们有的贵为藩王,有的贵为督抚,权势首屈一指,地位高不可攀,然而,在不可逆转走向衰亡的清廷官场上,他们也往往表现为做官难,做大官更难,做一个爱民如子又能不遭人妒忌,权大又不招皇帝猜疑的大官难上加难。在文字狱泛滥、秘密政治盛行的年代里,他们无缘书写自己的历史,无法留下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这一切,让我们通过“回忆录”尝试着揭开这个中的难言之隐吧。
文摘 卷一 吴三桂回忆录
舍身救父一身胆
崇祯元年(1628年)的一天。锦州城。黄沙蔽日。
探马来报:辽东团练镇总兵吴襄所部五百人,奉命出城执行侦察任务,在城外数百里处遭遇数量众多的后金骑兵围攻,情况不明!
城内,中军大帐里气氛凝重,谁都不敢吭声。主帅祖大寿更是一言不发,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而站在众将队列里的我早已耐不住性子,连忙出班跪倒,请求祖大帅发救兵。然而得到的答复却是冷冷的拒绝。
吴襄是我的父亲,每次出征,我都与他同行,唯独这次例外。
事到如今,我的肠子都悔青了。如果能和父亲一道并肩战斗,我就是战死也心甘情愿!
中军帐里的沉寂被探马的最新奏报打断:父亲且战且退,已经回到城外几里,仍未摆脱八旗军的包围。
众将获悉最新战报,纷纷登上城楼张望。肉眼可见的远方,尘土蔽日,可以听得到令人胆战心惊的喊杀声。黑压压的八旗军将几百名明军士兵团团围住。不过仔细观察,我却发现八旗骑兵在摆弄虚招式,围而不打,似乎在等着父亲请降。父亲当然不会束手待毙,更不会屈膝投降。然而,他率部“急奔”,敌人就“急围”;他率部“缓奔”,敌人就“缓围”。这样的战斗态势,让我颇为奇怪。
我偷眼看了看祖大帅,渴望他在看到父亲浴血奋战的悲壮场景后,能够当机立断,发兵增援。可是祖大帅的脸上,早已没有了坚毅的神情,留下的只是为难与恐惧。我一下子失望了。
祖大帅在辽东与后金交手多次,深谙用兵之道。后金军围着父亲而不打,不仅是要将父亲逼降,更是要拿父亲做钓饵,想把城里的明军诱引出来,聚而歼之,而后乘虚夺取锦州城。祖大帅手下只有三千人马,兵力单薄,且秉承辽东明军最高统帅袁崇焕的命令,坚守不出。无论是从力量对比的角度考虑,还是从遵守上司命令的角度考虑,坚守不出,在战略上都是对头的,至少是丢卒保车,不会犯错误。然而,父亲是祖大帅的妹夫,从亲情的角度考虑,哪有见死不救的道理!
战况渐趋激烈,我似乎感到父亲已难支撑。他需要我,我必须挺身而出,不能眼巴巴地看着父亲陷入绝境。情急之下,我便跪下来哭诉:“总爷不肯发兵,儿请率家丁死之!”祖大帅下意识地“嗯”了乎声。反应敏捷的我当即高喊:“得令!”而后起身大喝:“吴家家丁,随我来!”二十名家丁随我冲向城外。
城门大开,十八名家丁分成左右两翼,两名家丁随我左右。后金军大概觉得出城的明军人数太少,可能有诈,便闪开一个阵口。将我以及麾下的这二十名家丁囊入阵中。
就在敌军还
……
后记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跨越古代和近代的一个重要王朝。
本书选取的九个人物,都是清代具有杰出政治、军事才能的将军。他们不仅为清王朝的统一、疆域的开拓和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清代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卓有成就。某些人的经历,对清代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不同,社会阅历各异,官场结局也有差别。其中部分人物的形象已经在电视荧屏前亮相,比如吴三桂、洪承畴、福康安、林则徐,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还有一些人的知名度很高,比如曾国藩、左宗棠等,已经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但还有一些人物,知名度小,但他们的业绩和影响同样巨大。正是他们风格各异的精彩演出,为17~19世纪的中国社会贡献了一出出回味无穷的大戏。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恐怕很难体会和理解他们当时的生活和思想,也很难把握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因此,本书希望通过回忆录的方式,给这些将领搭建一个展示个性与是非的最佳舞台。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