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论中国诗

2010-02-02 
基本信息·出版社: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221085129/9787221085122 ·条形码:9787221085122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论中国诗 去商家看看
论中国诗 去商家看看

 论中国诗


基本信息·出版社: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221085129/9787221085122
·条形码:97872210851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

内容简介 《论中国诗》选择小川环树先生论述中国古典诗歌的长篇论文十六篇,合成十二章。前三章通论,作者通过对“风与云”、“风景”、“风波”的考察,综论《诗经》《楚辞》至清代两千多年中国诗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审美观、社会观的变化历程。其他诸篇就特定的题材,尤其是宋代诗人的艺术成就,做出深入的论考。
《论中国诗》内附金耀基教授、兴膳宏教授以及谭汝谦博士对作者学术风格和成就的评价,以及作者年谱。《论中国诗》是小川环树先生学术著作的第一个中文译本
◆ 讲座及丛书概况 ◆
1、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由钱穆(字宾四)先生于1978年首次开讲,先后有李约瑟、小川环树、狄百瑞、朱光潜、陈荣捷、杨联陞、余英时、刘广京、杜维明等十余位中外大家开讲
2、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将“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整理成系列并出版,每位演讲者一讲一书。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首次与内地出版机构在大陆地区合作批量出版学术文化著作。
3、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持人文主义教育理想,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探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扬学术风范,培养文化风格,自首次开讲至今,讲座的内容与影响均获得海内外学术界之重视。

作者简介 小川环树(1910-1993),原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曾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长、日本学士院会员,二十世纪日本最著名汉学家之一,与吉川幸次郎齐名。著作宏富,对中国文史哲的研究范围自先秦直至现当代,而在唐宋文学研究方面建树尤多;对汉语语言学亦有精深研究。兴膳宏选编的五卷本《小川环树著作集》是我们了解其学术成就的最佳窗口。
编辑推荐 《论中国诗》: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香港中文大学以钱穆先生字(宾四)冠名的“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跨时三十年,仅十一位大学问家登坛开讲,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放眼世界,以阐述、创新中国文化为己任,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见解卓然。
专业书评 小川环树与中国诗

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时间里,诗歌都是文学视阈里的唯一,除此之外,其他门类都难登大雅之堂,于是乎,中国诗歌的盛况,一度让日本这个国度也为之痴狂,这一点,全世界再难有其他国家来相比拟。但是,在浩瀚如大海的中国诗歌范围里,如何分辨其中的精华,求索其中的经脉,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颇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而有幸阅读到小川环树先生的《论中国诗》,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在全书之中,小川环树先生从细节着手,阐述了“风景”、“风流”等词语在中国诗歌中的演进,并通过诗人们对“风与云”的应用叙述了中国诗歌中的感伤主义色彩,还对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诸多事迹进行了分析研究。乍一看来,这些主题分散,各自独立成篇的文章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与中国的诗评家们着重叙述诗人的时代和特质不同,这位日本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从一开始就应用了比较研究的办法,这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中国文学评论的新纪元,甚至在相当的时间里,中国诗学研究方面,日本竟然领先于华人社会。
正像诗人对诗歌本身的热爱一样,吉川幸之助、小川环树对中国诗歌,进而是对中国文化和这里的人们的爱,才造就了这一伟大的连中国的学者们都自愧不如的成就。1934年,小川环树先生第一次到中国,在1964年撰写的《我所遇到的中国人》一文中,他说:
海关的工作人员是中国人。我看到排在前面的人们过关时,行李箱被打开了,看上去检查得相当仔细。我等在后面,对此已有了心理准备。终于轮到我了,海关人员所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来中国?”我回答说:“我是来留学的。”那人听罢脸上立刻浮现笑容,说:“啊,你是来求学的,过去吧。”说完,几乎没有检查我的行李,就用粉笔在我的箱子上画了个圆圈,让我通过了海关。遇到这种优待,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我拎上行李,一边往停车场走去,一边反倒感到有点不自在。与此同时,有种感慨在我脑海中突然升起:啊!我来到看重学问的国家了!我边走边想,不知不觉中这种感慨如涟漪越荡越大,逐渐漾满了我的全身。我当然连那个个子不高、稍显肥胖的海关人员的名字也不知道,可是他的微笑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这样一种起初的好感,让他们在整个日本陷入军国主义的狂热时,仍保留了一份日本的良心,他们反对战争的同时,不遗余力的在日本宣扬、传播中华文化,为中日之间的友好奠定了基础。
纪伯伦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生命的确是平庸与暗淡,除非有激情,
  一切激情是直撞与盲冲,除非有知识 ,
  一切知识是庞杂与纷扰,除非有实践 ,
  一切实践是空洞与虚幻,除非有爱。
可以说,小川环树先生在《论中国诗》中的一言一句所代表的,正是这样一份伟大的爱,而正是这样一份爱,才让他叙述下的中国诗歌有了特别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目录
1 序
1 第一编
3 第—章 风景的意义
33 第二章 风流词义的演变
48 第三章 风与云———中国感伤文学的起源
73 第四章 镜铭的抒情成分———汉代文学的—个侧面
77 第五章 大自然对人类怀好意吗?———宋诗的拟人法
85 第六章 诗的比喻———工拙与雅俗
105 第二编
107 第七章 唐宋诗人杂谈
127 第八章 宋诗研究序说
169 第九章 苏东坡的生涯和诗风
191 第十章 苏东坡古诗用韵考
225 第三编
227 第十一章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背景述略
238 第十二章 《敕勒歌》———中国少数民族诗歌论略
253 附录一 迎小川环树先生来新亚书院讲学
新亚书院院长 金耀基
263 附录二 小川环树先生其人 兴膳宏作 谭汝谦译
269 附录三 小川环树先生年谱简编 谭汝谦
279 附录四 本书各篇原题及出处说明 谭汝谦
285 编译后记 谭汝谦

……
序言 1981年10月,应新亚书院邀约,我往访香港中文大学,并为新亚书院“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作了三次演讲,总题是《中国风景之意义及其演变》,另外又在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系及新亚研究所演讲《风流词义的演变》。这四次演讲所据的日文稿本大都是我的旧作,由曾留学京都大学的谭汝谦氏等翻译,我只不过是照译文朗读罢了。
在访港时,承新亚书院金耀基院长提议,决定公刊四次演讲的讲稿,盛情可感。但是讲稿的篇幅过于短小,不足以单行出版,故从旧著《风与云——中国文学论集》(东京,1972年)选取数篇有关中国旧诗的论文,又从拙著《中国语言学研究》(东京,1977年)选取一篇,予以补充,遂成此书。全书蒙谭汝谦氏等诸贤苦心翻译。惟其中《陆游的“静”》一篇,是用我于1980年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所作报告的中文提纲略事增饰而成,而有关《敕勒歌》的一篇,则是据1981年春访问北京大学时所作的报告,略改梁国豪君等的译文而成的。
回想起来,我早岁留学中国,厕身北京大学诸硕学讲堂末席,旁听聆教,已是1934年至1935年的事了。当时,我必须竭尽心力,始能理解讲授的内容及作成简略的笔记,完全不敢妄想将来自己有机会厕身中国的大学教坛披露心得的。
归国后,自1936年赴任仙台的东北大学至1974年依例从京都大学退休为止,荏苒三十八年之间,我倾注心力的地方,主要是以日语讲解中国古典文学。至于讲读之余所发表的论文,大半是为日本读者介绍中国名著,实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今不揣谫劣冒昧,敢献一得之愚,无非乞求博雅指教。对于莅临讲席不吝教正的列位教授、耐心迻译拙稿的诸贤,以及曾聆听拙见的学生诸君,谨志感谢之忱。
小川环树
1984年2月于京都

文摘 “风流”这词语在中国文学是怎样使用的呢?其意义又如何演变的呢?关于这些问题,冈崎义惠教授作过精密的研究(《日本艺术思潮》第二卷,上;《风流的思想》,东京,1944年),他的书几乎把所有要点都说尽了。不过,还有一些问题是冈崎教授没有论及的,我想略作补充。
第一是“风流”一词最初的词义问题。这词语是由“风”和“流”两字结合而成的。由于这种结合方式,日本学者之中有人把“风”和“流”看作对立或对等的关系。其实,“风之流”才是这词语本来的意思。风流二字连用的例子,大概最早见于《淮南子》卷八(本经训):晚世风流俗败,嗜欲多,礼义废,君臣相欺,父子相疑,……。这里明显是说风俗颓废,“风”和“俗”分别是“流”和“败”的主语。
其后王粲(177—217)的《赠蔡子笃》诗(《文选》卷二三)云:风流云散,一别如雨。流字是指风的不断的流动。同样,曹植(192—232)的《洛神赋》(《文选》卷一九)云: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流风也是指吹动着的风。在上述的例子,“风”都是主语,而“流”则是动词或形容词,是从属于“风”的。在曹植和王粲作品里的风都是自然现象,而我们拟探讨的风,则是作为与人类社会有关的—种表现。

后记 本书选译小川环树先生有关中国古典诗歌的论文十六篇,分为十二章,取性质相近者合成三编,约为先生已发表的诗论的半数。篇目是由先生和笔者商议选定的。
我们承担本书的编译工作,固然是因为难辞金耀基院长的盛意,最大的理由是我们赞同金院长和新亚书院诸先生的见解:小川环树先生是最令人敬佩、最值得译介的当代日本“中国学”学者之一。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丛刊”通常只刊作者在新亚书院讲座的讲词,但本书除收录小川先生的讲词(本书第一章、第三章)之外,尚选译了先生十多篇论文及附录有关先生学行、年谱等参考资料;后者所占篇幅约为讲词的五倍。
我们破坏了“丛刊”的体例不是毫无道理的。首先,小川环树先生有关中国文学的论著,不但尚未有中译单行本,连一二散篇译文也是最近两三年才出现的。然而,先生著作的英译,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已面世,对欧美学术界影响颇大。当代中国学者之中,与小川先生时有过从的大有人在,从香港、台湾及其他地区负笈东游,随小川先生学习的莘莘华裔学子亦为数不少,他们对小川先生学术的认识甚深,只是先生的著作尚未在中国学术界普遍译介开来。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