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253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111284453/9787111284451 ·条形码:9787111284451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熊彼特传 |
 |
|
 |
熊彼特传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253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7111284453/9787111284451
·条形码:97871112844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Die Kraft Der Schopferischen Zerstorung:Joseph A.Schumpeter.Die Biografie
内容简介 《熊彼特传》的主人公是维也纳最完美的情人(?)欧洲最出色的骑手(X)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他凭借“创造性毁灭”的理论.阐释了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创新。管理大师德鲁克称他具有“永垂不朽的大智慧”。然而,他的一生都游走在极端和矛盾之中,耀目的成功和惨痛的失败交错纵横:他是奥地利最年轻的财政部长,却在上任很短时间内就引咎辞职;他所管理的私营银行享誉维也纳,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狂风暴雨下破产;他年纪轻轻就享有盛名,然而终其一生,他都没有逃出凯恩斯的阴影;他仪表非凡.风流倜傥,自诩“维也纳最好的情人”.却在几个月内经历了丧母、丧妻、丧子的痛苦,自此一直忍受着抑郁的煎熬。他强烈的爱与深刻的痛,天才的智慧和敏感多疑的性格,成就了其“经济财富守护神”的盛名。他是一个用生命书写经济历史的男人,他的人生是不断和自我怀疑决绝斗争的悲歌。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矛盾的伟人?《熊彼特转》作者舍尔佛博士用饱富感情的笔触,讲述了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的传奇人生。作者简介安奈特·舍尔佛(Annette Schafer)先后在德国和英国攻读经济学和心理学学位。此后她作为一名记者,曾为《德国金融时报》、《经济周刊》、《今日心理学》和《大脑与精神》等多家著名报纸杂志撰稿。其现常住地址分别为美国芝加哥和德国科隆。
作者简介 安奈特·舍尔佛(Annette Schafer),先后在德国和英国攻读经济学和心理学学位。此后她作为一名记者,曾为《德国金融时报》、《经济周刊》、《今日心理学》和《大脑与精神》等多家著名报纸杂志撰稿。其现常住地址分别为美国芝加哥和德国科隆。
媒体推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凯恩斯与熊彼特再现了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哲学家的对抗——才华横溢、精明机智、锋芒毕露的博学家巴门尼德,与动作迟缓、面貌丑陋但智慧无比的苏格拉底之间的柏拉图式的对话。战争期间,没有人比凯恩斯更天才、更聪明、更光彩夺目。与之相比,熊彼特则表现得平淡无奇,但他有大智慧。小聪明蒙混一时,大智慧永垂不朽。
——彼得·德鲁克 管理大师
在熊彼特生命的最后旅程中,伴随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而来的始终是一种悲情与孤寂;他的理论(主要是“创造性毁灭”理论)在其去世多年后才为世人所接受与推崇,其“经济财富守护神”的盛名与匆忙的一生相比,也显得姗姗来迟、步履蹒跚。
——保罗·克鲁格曼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编辑推荐 《熊彼特传》的主人公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经济财富的守护神。
目录 前言
第1章 最好的经济学家与最好的大学
第2章 贴着“奥地利制造”标签的进口品
第3章 年轻的梦想家
第4章 闯荡政界和银行界——折戟沉沙
第5章 纵横情场的浪荡子
第6章 遭遇凯恩斯——既生瑜,何生亮
第7章 孤立绝望的守望者
第8章 姗姗来迟的荣耀
熊彼特生平简介
参考文献
……
序言 2006年5月,一则书评与我的目光不期而遇,它将我深深地吸引到约瑟夫.熊彼特的传奇人生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在《纽约时报》上评论过《知识与国家财富》一书。克鲁格曼在评论中盛赞此书的作者戴维.沃什,说他像在描绘一部波澜壮阔的国民经济史剧,为读者解开了一个个经济理论的谜团。但评论中真正感染我的是:“沃什的书同时也为我们讲述了经济学家的故事,特別是约瑟夫。熊彼特的一生……在熊彼特生命的最后旅程中,伴随这位伟大经济学家的始终是一种悲情与孤寂;他的理论(主要是‘创造性毁灭’理论)在其去世多年后才为世人所接受与推崇,其‘经济财富守护神’的盛名与其匆忙的一生相比,也显得姗姗来迟、步履瞒跚。”
这段关于熊彼特“悲情人生”的评论令我久久难以释怀。长期以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科学家和学者们的生平,近几年也一直在为那些堪称时代骄子的科学巨人们撰写传记。这些杰出的学术权威为什么会选择研究其各自的专业领域?是什么让他们想要在这一领域内展开探索和孜孜不倦的研究?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与其所选择的研究领域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联?他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对其各自的私人生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试着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努力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看了这篇评论后,我心中又响起一个声音——在“创造性毁灭”和其创造者熊彼特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跌宕起伏的故事?为了解开这一谜团,我开始了探索与解读熊彼特的“悲情人生”之旅。
文摘 第1章 最好的经济学家与最好的大学
1 1932年6月8日,《哈佛大学学报》以仅仅不到10行字的篇幅刊登了一则标题为《前奥地利财政部长将任我校教授》的新闻。新闻中称:“约瑟夫·熊彼特,原奥地利(战后)财政部长,目前在波恩大学拥有教授席位,将于9月来我校担任经济学教授一职。”在此之前,熊彼特曾先后在格拉茨大学、维也纳大学以及伦敦经济学院执教,也曾是哈佛的客座教授。新闻结尾处简练地写到:“其著作有1908年出版的《国民经济理论的实质和主要内容》和1912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这则新闻是如此简短,也许只有那些细心的读者才会注意到它。 然而,两天后另一则新闻成为学术圈谈论的焦点,这则新闻在位于剑桥市的哈佛大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闻中特别强调,熊彼特教授再次访问哈佛的消息是一个令人振奋的重大喜讯,凼为他是整个欧洲目前还健在的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该新闻的作者称:“熊彼特在经济学界的专业人士中享有盛名,但由于他最杰出的作品皆为纯学术著作,所以普通读者是很难读懂的。”但是熊彼特杰出的才华和出色的学术对哈佛大学经济学院来说,无论怎样称赞也绝不过分。新闻对此次熊彼特的到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这将为整个学院增光添彩,并且还坚定不移地相信,熊彼特的才华和他无可取代的独特的学术研究风格,无疑将会给全校师生带来巨大震撼。最后,新闻在结尾处这样写道:“我们衷心期望,这位即将到来的伟大的德国籍教授能在这里停留得久一些,或者说越久越好”。哈佛大学之所以如此热切地期盼这位“伟大的德国籍教授”的到来,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作为一所享誉世界的顶级学府,长久以来哈佛大学的经济学科却一直处于无圭臬可奉的尴尬境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哈佛经济学院曾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商学院,但随后它的影响力逐渐衰退,如今已是大不如前。这主要是因为,曾经使哈佛经济学院名声大噪的那些经济学家们——弗兰克·陶西格、托马斯·卡特、埃德温·盖伊、查尔斯·布洛克、威廉·里普利,还有奥利弗·斯普拉格,他们更多地埋头于办公室的琐事中,早就已经过了各自学术研究的黄金年代。而与此同时,在美国的耶鲁大学,在斯德哥尔摩、在维也纳的经济学术圈,或者在英国的剑桥大学……几乎每一天都有崭新的经济学理论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诞生。而这些曾被奉为学界标尺的老经济学家们,如今安身于哈佛,逐渐蜕去了光环,失去了自己在学界的声音。哈佛大学当然不会甘于现状。过去几年里经济学院也聘请了许多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