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页码:3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32553264/9787532553266 ·条形码:9787532553266 ·版本:第1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佛学别裁 |
 |
|
 |
佛学别裁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页码:3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32553264/9787532553266
·条形码:97875325532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0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佛学别裁》是一部“教”“学”并重,以佛学基本义理与佛教传播历史为二大叙述主线,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学(教)概论性著作。《佛学别裁》的特色, 一是内容全面,表述准确又平实。二是主线明确。以佛教四圣谛为纲目,来贯摄一切佛学,层次朗然。佛学深奥,名相繁多,初涉义诲者,往往茫然无从入。如何消除障碍,既有知识上的,又有认识上的。特色一重在对治前者,特色二则示人以学佛之门径,能引领读者从总体上去把握佛学(教)的特质,从而形成正确的佛学(教)观。因此可以说,《佛学别裁》乃一本对教、学两界均入门著作。
编辑推荐 《佛学别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阐释佛学义理,概述佛教史传,文字浅白雅训,内容深入浅出。
目录 序
本书要旨
引言篇
为什么要学佛
佛教义理的特色
佛学的繁难
把握佛学义理的要领
佛教、佛法、佛学、佛家
义理篇
第一章 苦谛
释迦牟尼为何出家
苦的类别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爱别离苦
六、怨憎会苦
七、求不得苦
八、五阴盛苦
苦的性质
一、三受义理
二、“三受”与“三苦”的关系
三、苦是人世的本质
苦的形而上意义
一、佛陀强调“苦谛”不是消极,而是教人积极超越
二、苦痛本身是“缘起”的,故可以转化提升
三、苦痛可以释放吾人的精神光芒
第二章 集谛(之一)
缘起性空
一、提出“缘起论”的印度文化思想背景
二、“缘起”要义
三、缘起与无常
四、缘起与“性空”
五、“缘”的种类
有情生命的构成——五蕴
一、五蕴的性质
二、五蕴类别
三、五蕴与轮回
认知事物的因素——十二处、十八界
一、六根
二、六境
三、六识
四、“十八界”的深层原理
因果论
一、六因
二、五果
第三章 集谛(之二)
法与一切法
一、狭义的“法”
二、广义的“法”
三、最广义的“法”
四、佛陀亲说的“一切法”
小乘的七十五法
大乘百法
一、心法(8种)
二、心所法(分为六类51种)
三、色法(11种)
四、不相应行法(24种)
五、无为法
一切法的重点问题
第四章 集谛(之三)
十二因缘
一、一般性解说
二、佛陀亲说“缘起义”
三、三世两重因果观
四、二世一重因果论
五、现代学者的解读
业是什么
一、业的性质
二、业的种类
三、业感缘起
四、“业”论的价值
轮回理论的演变
一、古印度的“轮回”思想
二、原始佛教的“轮回”理论
三、部派佛教对“轮回”的论诤
四、唯识学派建立完整的“业论”
五、对“十二因缘”的新解
三界六道、生死轮回
一、“中有”与投生
二、三界
三、四生
四、四食
五、生死轮回的重点问题
第五章 灭谛
涅槃的意义
一、涅槃涵义的遮诠方式
二、涅槃的同义辞
三、“涅槃”与“灭”、“解脱”的异同
佛陀的涅槃思想
一、古印度的涅檠思想
二、佛陀的涅槃观
三、佛家涅槃观的形而上要义
佛教涅椠思想的演变
一、原始佛教的两种涅槃
二、部派佛教的涅槃观
三、大乘佛教的涅槃观
四、大乘空宗的涅槃观
五、大乘有宗的涅槃观
涅槃思想的完成
第六章 道谛(之一)
第七章 道谛(之二)
史传篇·上·印度佛教
第八章 印度佛教
史传篇·中·中国佛教
第九章 汉传佛教史略
第十章 汉传佛教宗派
第十一章 藏传佛教
史传篇·下·世界各国佛教
第十二章 世界各国佛教
后记
……
序言 友人兼仁棣劳政武博士写有一本佛学概论性质的书,名之为《佛学别裁》(此为台版书名),希望我为这部大作写序。我与政武兄相交多年,他听过我的课,他的博士论文是在我的指导下完成的。我深知他对佛学的兴趣与理解,多年来已有一种心愿,要把艰深的佛教义理以丛书的形式写出来,而且要以流畅而浅白的文字采写,俾一般青年学子都能阅读而受益。我一向认为佛教在世界各大宗教之中,是最重视理性与智慧的。但佛教原典篇幅浩繁、文字艰涩、叉理深奥,应该有一些通俗性质的书,配舍着现代人所常接触到而又熟悉的词汇与观点,把佛教的原义简别出来,以利年轻的朋友阅读。他的写书计划与我的想法非常吻合,现在第一本已写好,快将出版了,因此乐意为他的书写序,以作些评论,和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
政武兄本来并不是学佛学的,他的专业在法律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成绩。到了中年左右才发心学佛,虽然迟了些,但他有律法研究的根底。佛教是很重法数的,在这方面,对他的佛学的理解与研究,有一定的优胜之处,特别是有关大小乘的戒律方面。实际上,由他的博士论文增补而出版的《戒律学原理》,是学界少见到的好书,在海峡两岸流通,口碑很好。这更增强他要实现庞大的写书计划的信心。而且,他多年从事的农场作业已有了基础,有友人代为处理杂务,因而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地、完全投入地写书,完成他的理想,这真是一大殊胜因缘
文摘 引言篇
为什么要学佛
在很多的佛经中,常把教主释迦牟尼(如来、佛陀)比作“医王”,把他的教训比作“医药”。这是一个极重要的譬喻,因为它点出了佛教的性质与目标。我们宜先了解这譬喻,再去深入了解佛教的义理,才可望确保不致误入迷途。因为佛教经典浩如烟海,涉及的义理又十分深奥繁复,若不把握住正确的信解,困于迷途是很容易的事。
既是“医王”及“医药”,就意味着:必有要治疗的“病症”,佛教常用词语称为“对治之病”。佛教要治的病是什么呢?就是有情众生、尤其是我们人类的苦痛烦恼。
人的一生,充满了苦痛烦恼,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这一事实,不但为古今中外圣哲所共认,也是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真实感受。
一、西方哲人对苦痛的看法
早在纪元前,希腊三大哲之一的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伦理学》中就曾指出:“贤哲所追求的不是快乐的享受,而是源于痛苦的自由。”这句话的涵义就是:痛苦才是人生的真实,.而快乐不过是这种“真实”的否定。快乐既然不是真实的存在,那就当然不能成为贤哲们所追求的目标了。
后记 我之所以进入佛学之门,南怀瑾、吴汝钧二位先生是关键;本书的产生,也与他们有密切的关系,在此应有所交代。
南先生引度我入佛门的经纬,已在之前出版的拙著《戒律学原理》的“后记”中交代过,南先生在该书的序文中亦提及。自该书出版后,我之能多年居留香港,继续研究佛理,亦赖南先生多所帮助之故。师恩浩荡,何以回报?唯有奋力撰成此书,望能在2007年3月前出版,为先生九秩嵩寿贺。月前书稿初成,敬告微忱;南先生以“一生反对寿庆”为由而婉拒。禅门大德高风,令人钦迟!唯此事仍应记下,以励来者。
吴先生是现代儒学大师牟宗三、唐君毅的高足。按徐复观先生在《尔雅台答问》(马一浮撰)书序中曾言,中国当代有四大儒者:熊十力、马一浮、粱漱溟、张君劢,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活精神;而牟、唐二氏则为他们的后继者。吴先生通晓七种(中、英、日、德、梵、藏、巴利)文字,融贯各种哲学于佛学的著作,早已誉闻中外学界;最近更首倡“纯粹力动现象学”,诚有青出蓝之势。我有幸得他为博士论文指导人,常蒙他对佛理奥义多所指教,受益良深。此书亦蒙他作序,多所鼓励,谨此致谢。
之所以特记南、吴二位先生,尚非表个人的铭感私情而已,实关乎中国现代佛教的复兴问题。按近半个世纪以来,佛教大兴于台湾,宏观以言,可分为三大流派(弘法路线):一为纯学术路线,代表者就是上述吴先生所传承的系统;二为纯宗教路线,代表者为“四大山头”(佛光山、法鼓山、慈济功德会、中台山);三为居士禅路线,代表者即为南怀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