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33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807524700 ·条形码:9787807524700 ·版本:第1版 ·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道经图像研究 |
 |
|
 |
道经图像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33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807524700
·条形码:978780752470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内容简介 《道经图像研究》结合中国美术史中相关美术作品及资料记载,对道经中具有代表性的道经图像按神仙图像、修炼图像、洞天福地图像三部分进行分类研究和诠释,并阐释了道经图像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作者结合道教信仰、道教思想与道教美术的具体内涵,采取整体叙事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横向归纳整理道经中的神仙、修炼、洞天的图像内容,纵向考察了道经与图像的历史渊源,从而勾勒出道经图像的演变及其所蕴涵的道教思想和文化内涵,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中国传统美术浪漫奇幻风格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许宜兰,女,1968年5月生于河南洛阳,1986年考入洛阳师专美术系,1988年至2002年在洛阳市美术职业中专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其间于1996年至1999年在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完成装潢设计专业本科学习;之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并于2002年考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师从钟仕伦教授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考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国道教专业,师从潘显一教授,并于200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道教艺术。现任教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编辑推荐 《道经图像研究》:国家“九八五”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项目。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本书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道经图像概述
一 道经图像基本类型
二 道经图像的思想内核——神仙信仰
三道经图像发展述略
第一章 道经中的神仙图像
第一节 道经中的神仙谱系图像
一 《三才定位图》分析
二 “三才”与“一气化三清”思想
三 由《三才定位图》看道教神祗系统图像及发展
第二节 道经中的神灵图像
一 道经神灵图像概说
二 神灵图像个案分析
第三节 道经中的仙真图像
一 仙真图像概说
二 仙真图像举要
第二章 道经中的修炼图像
第一节 道经中的存思图像
一 《太上老君大存思图》图像简介
二 由《太上老君大存思图》图像看道教存思的对象及方法
三 存思图像中所反映的道教生死观
四 存思图像——想象力的世界
第二节 道经中的内丹修炼成仙图像
一 《金液还丹印证图》图像分析
二 内丹修炼图像的历史溯源
三 从《金液还丹印证图》图像说道教内丹修炼之法
四 内丹图像在中国美术中的表现
第三节 道经中的道德修炼成仙图像
一 《太上感应篇》、《阴骘文像注》、《阴骘文图证》图像简介
二 道教劝善思想及劝善图像的渊源
三 文昌帝君形象与《文昌帝君阴骘文》中蕴含的劝善思想
四 道教劝善成仙思想在《阴骘文像注》、《阴骘文图证》中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 道经中的洞天福地图像
第一节 洞天福地图像概述
第二节 洞天福地图像渊源
第三节 道经中的洞天福地图像举要
一 《罗浮山图》
二 《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
结语:道经图像的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本书图片索引
后记
……
序言 研究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应该研究道教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各构成因素的关系,才能全面而深入地了解道教的文化、历史地位。即使只研究文化史、思想史意义上的道教,也有必要对道教的宗教文化、宗教思想的两个大的领域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成果进行分门别类的总结和探讨。我和我指导的学生近年来承担了很多国家、教育部和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都是以研究道教的形象思维特别是艺术思维及其成果为内容的。这表明,我们在道教美学思想研究包括道教文学艺术思想研究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国家和部省级社科立项机构的首肯和支持。同时,相关成果的陆续推出并获得各级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也表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认可和肯定。许宜兰博士的学位论文《道经图像研究》,就是我承担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道教与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这也要求她的论文选题的起点必须达到相应的高度。
经典浩繁,是道教作为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宗教、神学宗教的标志之一。
文摘 插图:

由上可见,道经图像和卷轴画中的老君形象虽然形式不同,但都反映了老君作为道教教祖在人们心中所占据的地位。
“道”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原初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则。大道无形无名,却蕴涵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道教的根本核心信仰是“道”,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衍生。两千多年来,老子“道”论思想超越了时空,不仅与儒、释共同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根基,而且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管历史把他塑造得怎样扑朔迷离、超凡绝尘,老子终究是一位活生生的哲人,其一气化三清,以“道”为宗旨而成为“道”的化身以及其所衍化出的众多的神异形象,也造就了中国绘画浓郁的神仙韵味。
老子衍化出的太上老君形象在“三清”中的地位虽比不上元始天尊,在明清的民间信仰中也比不上玉皇大帝的权势,但因为太上老君是太上无极大“道”的化身,为永恒的创世主,是至高无上、无处不有的至上神灵,因而成为道教的根本信仰,在历代都成为道教尊崇的对象,各地普遍建宫观庙宇进行祭祀。因老君的封号为“太清道德天尊”,故供奉他的宫观庙宇一般称为太清宫、老君庙、老君殿、老君堂、老君阁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的太清官、成都青羊宫八卦亭及四川青城山的老君阁等。
这些老君阁、老君庙中供奉有众多的关于三清和朝元的水陆道场斋醮图像,它们在激发信徒的道教信仰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后记 经过三年的博士学习终于写完了毕业论文最后一个字,我长舒了一口气。孔子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三年的博士阶段学习的确艰辛,同时又让我感到甜蜜和充实。通过论文的选题准备和撰写,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个专业课题有挖不尽的宝藏——传统绘画艺术和宗教之间息息相关的渊源,同时也深感做学问的艰难。
通过此项研究使我对道教思想义理和中国传统神仙美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同时跨学科的研究又使本论文难度增大,宽度增加。虽然《道经图像研究》暂告一段落,但是还有许多内容不够充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加上此项研究缺乏资料,论文难免出现许多问题。但毕竟在写作和收集素材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不管如何,随着今后的学识积累,我相信本论文定能在修改过程中更加成熟和完善,这也算是为中国道教和中国传统美术做了一点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