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与金融结构演变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21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501785716/9787501785711 ·条形码:9787501785711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老龄化与金融结构演变 |
 |
|
 |
老龄化与金融结构演变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页码:21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501785716/9787501785711
·条形码:978750178571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Ag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
内容简介 我国正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和规模进入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行列。《老龄化与金融结构演变》理论创新在于提出了引起当今世界金融结构演变的根本因素:人口观。基于消费和投资的年龄偏好性差异,老龄化尤其是生育高峰的人口老龄化对于金融资产长期、单向的买卖行为,将会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巨幅波动,进而促进提供相应金融资产的金融机构的变化,最终实现了金融结构的演变。
通过对发达国家老龄化过程中金融实践的梳理,《老龄化与金融结构演变》提出了有别于前人研究成果的政策建议:发展和完善契约储蓄机构,借以避免在金融结构的演变过程中。由于银行和市场之间的套利行为所引起的金融不稳定性。
经济学者把老龄化对金融乃至经济、社会的影响形象地称之为定时炸弹,借以说明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而大多数政府的决策者却置之明天。然而无可置疑的是,爆炸的时间越来越近,可用的手段越来越少。唯一可行的拆除爆炸引线的机会不是今天,而是现在。
关注老龄化,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张昊,河南洛阳,1969年12月出生。先后就读于东北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5年获博士学位。现在浙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任教。曾在《中国金融》、《中国人口科学》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一、选题的来源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全球面临老龄化危机
(一)全球老龄化现状
(二)发达国家老龄化情况严重
(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老龄化也趋严重
(四)我国的老龄化问题
三、老龄化的金融问题
(一)老龄化对资产价格影响的研究
(二)老龄化对金融结构的影响
(三)老龄化对利率的影响
四、金融结构的含义
五、本书章节安排,研究方法和目的
(一)结构安排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目的
第二章 老龄化金融结构的分析框架
一、金融结构演变理论梳理
(一)法律观
(二)动态法律观
(三)政治观
(四)禀赋观
二、提出一个老龄化社会金融体系分析框架
(一)金融体系功能的再诠释
(二)老龄化社会投资者的风险感受
(三)金融机构和工具
第三章 生命周期理论
一、储蓄理论
(一)生命周期储蓄理论
(二)关于储蓄理论的发展
(三)影响储蓄的其他因素
二、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
三、老龄化社会家庭的资产配置
(一)资产组合理论
(二)资产组合理论的扩展
(三)生命周期投资理论
(四)住宅投资对家庭资产组合的影响
四、老龄化社会的资产配置状况
(一)全球老龄化现状
(二)老龄化社会家庭的资产配置
附 录
第四章 老龄化社会的金融结构
一、机构投资者的特点和主要类型
(一)机构投资者的一般特点
(二)主要的机构投资者
(三)机构投资者与风险管理
二、机构投资者发展的供求因素
(一)供给因素
(二)需求因素
三、契约储蓄机构与银行的相互作用
(一)契约储蓄机构的发展
(二)契约储蓄机构与银行的相互作用
(三)银行的应对措施
(四)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四、契约储蓄机构和资本市场
(一)契约储蓄机构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二)契约储蓄机构影响资本市场的前提条件
五、金融体系的演变
第五章 人口老龄化与金融风险
一、金融结构演变风险:中介和市场的风险分担
(一)市场均衡模型
(二)跨期平滑
(三)实现代际平滑的工具
(四)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竞争
(五)银行、契约中介机构和市场
二、老龄化的金融风险
(一)金融脆弱性和金融危机
(二)不同养老金制度的金融风险
(三)老龄化过程中金融市场风险
(四)老龄化与资金的国际流动
三、防范老龄化金融风险的基础条件
(一)再论银行、契约储蓄机构和市场
(二)债券的风险管理技术
附 录
第六章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金融结构变迁
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
(一)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及趋势
(二)引起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因素
二、老龄化对我国金融结构的影响
(一)我国金融结构现状
(二)我国金融结构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四)老龄化促进了我国契约储蓄机构的发展
(五)我国金融结构的发展
三、金融结构演变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意义
(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
文摘 (一)金融体系功能的再诠释从理论而言,在A.D世界里,由于没有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生产技术可以复制和无限细分,因而根本不存在储蓄投资的转化问题。没有内部人控制,因而不需要对经理的激励。人们全知全能,可以预知一切,不仅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还知道他人将来做什么,因而也不存在风险。然而,现实世界却充满了各种摩擦,这就需要市场和中介来提供金融服务,以消除这些摩擦。所以,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是金融体系存在的根本原因。
金融体系在克服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时间和空间配置。Merton认为,“新古典经济学观”(Neo-classicalEconomicsPerspective)过于关注金融的价格和数量,因而,无法解释金融系统的存在和其中的复杂性,而所谓的“机构观”(InstitutionalPerspec-tive)仅仅是对金融的静态描述,也无法说明金融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各国金融机构存在的显著差异。通过对金融体系演变的分析,他认为,金融系统的功能比机构更为稳定,也就是说,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金融机构虽然千差万别,但是金融功能变化较小。其次,机构的存在形式随功能的不同而变化。换言之,机构之间的创新和竞争最终会导致金融体系各功能的效率提高。
后记 本书以博士论文为蓝本,仓促而成。抚今追昔,遥想攻博三年时光,恰如轻舟万重山,未及悟道学海一粟,转眼间又成历史,千思一得终成文章。然而,再回首,仍愧意萦怀。
博士三年,蒙恩师李扬先生垂爱,得以忝列门墙,虽踌躇满志,更恐有辱师门,朝夕推究学理,竭力为之,以求勤能补拙。跟随恩师三年,自认深识恩师风范,敬仰之中更添亲切。恩师学识渊博,执于理而不囿于理。欧洲之行,他所见所闻所感至深的是欧洲老龄化影响,遂建议我研究老龄化。我苦研多时,仍不得要旨,请教恩师。恩师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其情真意切,历历在目。恩师常说,研究中国经济、金融,多宜从结构着手,由微至显,而后方成系统。恩师身体力行,在中国首创“结构金融”研究室,开我国金融研究之先河。恩师性情中人,喜小杯浅啜,谈笑间,学生早已蒙然不觉,恩师仍气定神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