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页码:3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980437X/9787509804377 ·条形码:9787509804377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深挖洞”的背后 |
 |
|
 |
“深挖洞”的背后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页码:3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980437X/9787509804377
·条形码:97875098043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深挖洞”的背后》以翔实的史料、精巧的构思、生动的笔触,对新中国的“深挖洞”作了全景式的记述,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深挖洞”的纪实作品,也是一部系统介绍防空防灾知识的科普教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
“深挖洞”,这个曾经席卷神州大地,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缘何而起,当年盛况,后来发展,未来走势……应是人们了解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长期在施工部队和总部机关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采访了众多的人物,亲历了重大的事件,使得《“深挖洞”的背后》更具真实性、权威性和时代感。
作者简介 谭克明(晓坛、克明) 重庆长寿人。1955年12月生,1973年12月入伍。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国防大学基本系。现就职于解放军总参谋部,大校军衔。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参加撰写的《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中国陆军》、《二十一世纪初期军队建设发展研究》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出版过《中国工程兵传奇》专著。与人合作主编过《国情教育教程》、《军队青年成才方略》等著作。
编辑推荐 《“深挖洞”的背后》是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
毛泽东提出深挖洞/挖洞溯源/挖洞百态/挖洞评说/山底洞人/挖洞转变/洞为媒/洞天变换/挖洞科技/洞天降龙/洞天禁忌/洞人有才/洞天护航/洞天文化/洞人历难/寓洞于教/依法治洞/洞天延伸/别有洞天/洞天盘点/挖洞之最
目录 第一章 毛泽东提出“深挖洞”
第二章 挖洞溯源
第三章 挖洞百态
第四章 挖洞评说
第五章 山底洞人
第六章 挖洞转变
第七章 洞为媒
第八章 洞天变换
第九章 科技兴洞
第十章 洞天降龙
第十一章 洞天禁忌
第十二章 洞人有才
第十三章 洞天护航
第十四章 洞天文化
第十五章 洞人历难
第十六章 寓“洞”于教
第十七章 依法治洞
第十八章 洞天延伸
第十九章 别有洞天
第二十章 洞天盘点
第二十一章 挖洞之最
附录
后记
……
序言 “深挖洞”,这个战备口号大家并不陌生。但“深挖洞”,这个曾经席卷神州大地,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一场群众运动,缘何而起,当年盛况,后来发展,未来走势……需要深入的了解。
“深挖洞”,原本是一个战争话题。纵观人类战争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攻与防、矛与盾相互促进、交替发展的历史。兵器的发展,促进了防护技术的提高;防护技术的发展,又刺激了兵器性能的改善。在冷兵器时代,一座万里长城足以抵挡刀枪剑戟的进攻;火药兵器的出现,催生出炮台要塞式防御体系;而热核武器的诞生,“深挖洞”,便成为现代防御的主要手段。因此,“深挖洞”是现代防护工程建设的代名词。
防护工程由国防工程和人防工程两大部分组成,共同构成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的有效盾牌,也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防护工程建设,将其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当前进行的反恐战争都雄辩地证明,防护工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根据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按照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护工程建设,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防护工程体系,为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赢得建设发展的和平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毛泽东提出“深挖洞”
(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没有一天安稳的日子,毛泽东为中国人民遮风避雨的伟岸身躯,深感严重的战争压力。
毛泽东,这位从人民战争中走出来的人民领袖,他藐视任何侵略者。在他的眼里,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他曾站在时代的巅峰气吞八荒地说过:“原子弹威力再大,投到中国来,把地球打穿了,把地球炸毁了,对太阳系说来,还算是一件大事,但对整个宇宙说来,也算不了什么……”足见一代伟人的宏伟气魄和英雄胆略。但他对战争一旦突然袭来,原子弹—旦掉下来,如何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如何保存反侵略战争的潜力,—直进行着战略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事待举、百废待兴,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异常险恶。美国企图控制中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对新中国采取封锁敌视的政策。蒋介石集团盘踞在台湾及其沿海岛屿,伺机窜犯大陆。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尽陕恢复被战争摧毁的经济,我们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坚定不移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是毛泽东从当时的全球战略格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中国革命同苏联关系符合逻辑的发展。
古往今来,战争与和平,都是涉及人类命运和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是制约一个国家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乃至影响国家内外政策、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和基本依据。一个新生的红色政权、一个致力于和平建设的政党、一个在国际敌对势力严重威胁之下的国家,不能不考虑自己所处的安全环境,不能不对此作出正确的估计和判断,否则就会招致被动挨打、甚至亡国灭种的灾难。
毛泽东洞悉国际形势,在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作出判断:“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新的中苏条约,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方面使我们能够放手地进行工作,一方面正在推动着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和民主、反对战争和压迫的伟大斗争。帝国主义阵营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制止战争危险,使第三次世界大战避免爆发的斗争力量发展得很快,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觉悟程度正在提高。只要全世界共产党能继续团结一切可能的和平民主力量,并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制止的。”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火迅速烧至鸭绿江边。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希望再卷入一场战争。但是,随着
……
后记 对于“深挖洞”这一重大而又神秘的历史题材,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去把握,恰如其分去描述?我力求采用纪实文学的创作方法,依托完全可信的史实再现新中国“深挖洞”的生动实践,以历史的真实来感染和吸引读者,并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难免有不当或不周之处,恳请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深挖洞”的亲历者批评指正。
为了写这本书,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收集资料,先后查阅了记录国防、人防工程建设历程的文献、大事记、会议文件等大量档案材料;参阅了《中国人民防空五十年》、《工程兵回忆史料》、《工程兵的光辉历程》、《中国筑城史》、《人民工兵》杂志、《中国人民防空》杂志等大量的书刊资料;参加了不少有关“深挖洞”的会议活动;采访了近百位与“深挖洞”有关的亲历者、当事人,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人防办公室李扬副主任,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院卫东院长,《中国人民防空》杂志社胡凌云社长、吴本伟副社长、孙卫东总编都非常关心本书的撰写,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总参军训和兵种部第二编研室袁禹友大校认真审阅了书稿,《中国人民防空》杂志社朱汉仓编辑选配了图片;工程兵编研室、工程兵档案馆、《中国人民防空》杂志社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