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探寻人生痛苦的根源

2010-02-02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页码:16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9787200073133 ·条形码:97872000731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探寻人生痛苦的根源 去商家看看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探寻人生痛苦的根源 去商家看看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探寻人生痛苦的根源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页码:16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9787200073133
·条形码:97872000731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经典通读·第2辑

内容简介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探寻人生痛苦的根源》讲述了:《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的哲学以及一切细节,都在他的这部代表作里有所体现。
作者简介 叔本华(1788-1860):出生于德国,欧洲近代著名哲学家,唯意志论者。游历广,阅力深,自命“人生就是痛苦”。他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而意志是世界核心与本质。人生苦痛,美的观照可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达到物我合一以至“忘我”的境界。主要著作有《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论视觉和色彩》、《论处于自然界中的意志》等。
编辑推荐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探寻人生痛苦的根源》为北京出版社出版。
目录
写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前面
世界本来是意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导读
第一版序
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第二篇 世界作为意志初论
第三篇 世界作为表象再论
第四篇 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
序言 《经典通读》丛书第一辑出版一年了,20册经过全新编译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经典学术著作一经面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赞美者有之——对西方经典学术著作进行通俗化的解读,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西方的文化思想是十分必要的;批判者亦有之——不是大师原著,读来何用?警惕快餐文化向学术圈进逼!
回忆丛书策划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卢梭、休谟、康德、马克思、牛顿、达尔文等一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大师的无限敬畏,以及对其伟大著作的只闻其名未见其详的无比难堪,可以说《经典通读》丛书实现了“大师经典,通俗阅读”的出版目的,完成了把艰涩难懂、鸿篇巨制的学术著作,转化为普惠大众的精神食粮的任务。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10万字左右的通俗读本,有多少人会真的捧起《政治学》、《政府论》、《资本论》、《人性论》、《战争论》、《社会契约论》、《国富论》、《相对论》……并能坚持读完?这就是《经典通读》的功绩,这就是为什么一套20册的学术书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累计销售30多万册的原因。
文摘 插图:


第一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在这一篇里,我们只把一切作为表象,作为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来考察,这当然包括我们的身体在内。这是片面的,却是必要的。我们会在后续的考察中弥补这种不足,从而完整地认识世界的本质。
我们认识直观世界的可能性有两个条件。第一,从客体方面说就是物体互相作用的可能,互相引出变化的可能;从主体方面说则是人类具有的知性。如果没有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便有身体的感性也不能达到直观;而如果没有知性,直观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因果是由知性产生的,也只对知性有效。第二,就是动物性的感性,也就是身体能直接成为主体的客体的特殊属性。在这里,身体作为客体具有特殊含义。因为身体由于其感知性,可以直接感知变化,从而直接被认识,所以可以被视为直接客体。但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还不能成为真正的客体,只有通过在时空中被直观地表象,通过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被认识,这样才算成为真正的客体。
一切动物性的身体都是直观世界的出发点,都具有知性,因为它可以认识客体。所有知性都具有这样的形式,也就是因果性的认识,可以从结果过渡到原因,由原因过渡到结果。但是,在敏锐的程度上,在知识范围的广狭上,知性还是存在明显区别的。最低级的知性只认识直接客体(身体)和间接客体(物体)间的因果关系,而最高级的知性可以认识间接客体间的因果关系,直至大自然中最复杂的因果联系。
但即便是后面这些最高级的认识也仍然是知性,而不是理性。因为这些认识属于理解的范围,而理性的作用则是接收、固定、联系那些被直接理解的东西。进入反省思维的东西必然是先经由知性加以掌握的。发现引力法则,用公式证明它;观察现象及其作用;发现物理性色彩的产生方式……这些都是知性的作用。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是知性的作用,都是直接地、直观地被把握的,是一种顿悟,而不是抽象地理性推演。理性的作用在于把这些知性认识抽象为概念,加以固定,获得明晰,并明了其意义。知性这种直接认识物体的敏锐性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功用。在日常生活中它为意志服务,用之于动机,从而洞悉阴谋或计谋,显示人的精明;在自然科学领域,则可以从结果正确地探索到未知的原因,或者应用已知的原因以达到预定的结果,这表现为敏锐的辨别力和观察力。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