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农林 >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6册)

2010-02-01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6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040278651 ·条形码:97870402786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6册) 去商家看看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6册) 去商家看看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6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69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040278651
·条形码:97870402786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列图书
·套装数量:6

内容简介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套装书,分别包括:《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农畜特产品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6册)》在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建设项目总结基础上编写而成,打破既往学科体系教育模式,开展体现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书中总结以往畜牧兽医专业改革建设成果,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到“工学融合,在企业中办学”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适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制订了一系列工学结合核心课课程标准,建立结合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等专业建设内容,形成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系统化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借鉴意义。《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6册)》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丁作者和教学改革者阅读参考。
编辑推荐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6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一)行业背景与人才社会需求调研
(二)人才规格与培养目标
二、“工学融合,在企业中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一)养殖企业生产规律研究
(二)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模式模型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四)专业教学运行时间安排
三、适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
(一)课程体系开发
(二)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简介
(三)课程教学进度计划及时间分配
(四)实践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
(五)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建设
四、专业工学结合核心课程标准
(一)“养牛技术”课程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二)“养羊技术”课程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三)“养猪技术”课程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四)“养鸡技术”课程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五)“家畜人工授精技术”课程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六)“家畜普通病防治”课程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七)“家畜(禽)流行病预防”课程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五、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一)与企业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二)与企业共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与企业共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六、学生学业评价
七、教学条件建设
(一)办学体制和机制创新,构筑专业建设平台
(二)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
(三)实训实习条件建设
八、学生平均经费成本分析
附件
附件一专业建设改革成效
附件二对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
附件三专业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调研及分析
(一)根据人才需求调研及专业现有条件设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二)根据企业工作岗位和人员结构调研分析设定专业职业岗位
(三)根据职业岗位及典型任务调研分析定位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及教学条件要求等
二、人才培养定位及能力培养目标
(一)招生对象及学制
(二)就业岗位
(三)人才培养定位
(四)能力培养目标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构建
(一)“工学交替,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二)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配套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进程与学时分配
(一)教学进程
(二)课程教学进程计划及时间分配
(三)工学结合职业技术核心课程进程计算时间分配
(四)实践教学进程计划及时间分配
(五)教学学时比例
五、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工学结合职业技术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二)教学及岗位实训内容和要求
(三)顶岗实习内容和要求
(四)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内容和要求
(五)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
(六)成绩考核
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要求
(一)教学环境及设备要求
(二)顶岗实习管理要求
(三)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要求
(四)教学团队要求
(五)职业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要求
七、“工学结合”职业技术核心课程标准
Ⅰ.机械制图课程标准
Ⅱ.机械制造基础技术课程标准
Ⅲ.机电控制工程基础技术课程标准
Ⅳ.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标准
Ⅴ.农业机械应用课程标准
Ⅵ.顶岗实习标准
Ⅶ.毕业论文及答辩标准
附件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成果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二、建设目标完成情况
三、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说明
二、专业调研分析
(一)专业设置背景
(二)人才需求的数量分析
(三)职业岗位调研分析
(四)人才规格定位分析
三、职业行动领域向专业学习领域的转化
(一)岗位工作能力分析
(二)职业岗位行动领域向专业学习领域的转化
四、人才培养目标
五、培养对象与学制
(一)招生对象
(二)学制
六、“项目导向,教学建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设计
(一)“项目导向,教学建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二)基于项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及核心课程开发
七、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保障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二)实训条件保障
(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保障
(四)专业教学资源
(五)人才培养成本
八、人才培养工作实施与管理
(一)教学工作组织与实施
(二)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
(三)学业评价与毕业
九、专业教学质量管理
十、专业主干课程标准
附件:专业建设成果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二)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
(三)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加强
(四)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评价


《农畜特产品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与调研
(一)专业设置的行业背景
(二)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二、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目标分析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二)基本要求
四、招生对象与学制
五、师资队伍与实训条件
(一)师资队伍
(二)实训条件
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二)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建立
(三)课程教学实施总体设计
(四)教学进程与学时分配
(五)综合实践教学安排
七、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三大体系
(一)质量标准体系
(二)质量监控体系
(三)质量评价体系
八、专业建设成果
(一)办学规模扩大及质量提升
(二)专业辐射带动作用及社会服务
(三)成果性文本范例
参考文献

《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部分 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调研
(一)行业发展背景
(二)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三)专业职业岗位的确定与能力分析
(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
二、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一)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二)学习领域分析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四、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一)专业建设环境分析
(二)“二周期,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模型的构建
(三)基于人才培养模式而设计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四)系统化设计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五、教学进程与学时分配
(一)教学进程表
(二)课程教学进程计划及时间分配
(三)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六、教学组织与管理
(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要求
(二)实训性生产周期教学组织与管理
(三)服务性生产周期教学组织与管理
(四)顶岗实习教学组织、管理与要求
七、教学方法与成绩考核评价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议
(二)学生成绩考核评价建议
八、教学条件保障
(一)校企合作制度保障
(二)实训条件保障
(三)师资团队保障
九、教学管理制度保障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十、专业人才培养成本分析

第二部分 园艺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一、园艺技术专业(林果方向)实践课程标准
(一)实践教学目标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三)实践教学组织与管理
(四)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和标准
(五)实践教学教材与作业文本
二、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三、园艺植物(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标准
四、园艺产品(果品)贮藏保鲜与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五、园艺产品(果品)质量安全检测与分析课程标准
六、园艺产品(果品)市场营销课程标准
七、设施蔬菜生产技术(设施园艺方向)课程标准
八、设施花卉生产技术(设施园艺方向)课程标准
九、园艺设施技术(设施园艺方向)课程标准

第三部分 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成效与人才培养方案评价
一、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成效与特色
(一)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招生就业形势两旺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三)整合资源,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四)建设成果交流共享,示范带动相关专业
(五)创新服务体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价
(一)校内外专家评价
(二)学生意见反馈
(三)存在不足与改进措施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说明
二、专业调研分析
(一)专业设置的行业背景
(二)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就业岗位设置
(三)行业人才需求规格分析
三、人才培养目标
四、培养对象与学制
(一)培养对象
(二)学制
五、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一轮半”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设计
(一)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校企合作机制
(二)基于“三规律”相结合,构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于职业岗位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系统化设计课程
六、人才培养工作教学条件保障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二)实训条件保障(30.40人标准班的资源配置)
(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保障(30-40人标准班的资源配置)
(四)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五)人才培养成本
七、人才培养工作实施与管理
(一)教学工作组织与实施
(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三)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
(四)学业评价与毕业
八、专业教学质量管理
(一)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建立
(二)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九、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一)种子质量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二)新疆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三)大田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四)新疆蔬菜西甜瓜栽培技术课程标准
(五)新疆蔬菜西甜瓜制种技术课程标准
(六)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七)种子市场营销课程标准
(八)种子加工贮藏与包装技术课程标准
(九)种子法规与行政管理课程标准
附件:专业建设成果
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深入
三、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四、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五、带动专业群建设深化专业改革
六、通过经验交流与辐射带动社会影响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七、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教学改革展望
……
序言 我院畜牧兽医高职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工学融合,在企业中办学”的人才培养方针,执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畜牧兽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计划,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畜牧行业与养殖企业对专门化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随着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以往的教学设计要素已不能适应目前系统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需要在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中采用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建设、师资与实训条件建设、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等一系列内容。
2003年,昌吉高校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根据新疆大力发展现代化养牛企业对“懂科学饲养,会看好牛病”的养牛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与新疆金牛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打破以往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制订体现学生“专门化”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了一个以企业冠名的高职畜牧兽医班——“金牛班”,经过三年在企业中办学,取得了毕业生100%高质量对口就业的人才培养效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畜牧养殖企业具有多样性,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也具有多向性,对学生亦有十分强烈的个性化职业需求这就提示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必须拓展专业方向,向养羊与羊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养鸡与鸡病防治等多方向延伸。来自于用人企业的信息反馈:对于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经过在企业中三年的锻炼培养,专业基础仍然不牢固,需要加强。因此要求我们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加强研究与实践,以便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适应养殖企业职业岗位。
确立“一年在校,两年企业,实践主线,理论镶嵌,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工学融合,在企业中办学”的新的教学模式,正是为了适应上述变化要求而应运而生的。与学科体系人才培养计划和过去窄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比较,新方案系统化的设计更加体现了学生适应多方向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中,注重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专业课程和基础知识课程的设计,遵从养殖生产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方案科学、严谨。借助政府、学校与企业合作平台,新方案可操作性也很强。
文摘 插图:


在系统化构建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建立反映人才素质培养,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课程系统,和围绕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培养设计的“三级递进”(专业单项技能、岗位综合技能、岗位技术能力)的专业课程系统。
(1)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系统的建立,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确定的素质要求和为后续专业课程顺利学习贮备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而进行的。在这里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设计:一是关于人才素质培养课程的设计,包括基本素质培养(根据国家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作为基本素质培养,应开设计算机、外语、科技应用文写作课程,并且要达到计算机国家一级和外语高职B级以上水平);良好思想素质教育(以爱党、爱祖国、爱人民,改革开放,民族团结,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为重点教育内容,开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活动课、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良好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身体素质锻炼(业余体育俱乐部课程)等。二是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反映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需要的基础课程设计,根据由工作过程分析所得到的专业工学结合岗位课程畜禽饲养管理、家畜繁育、.临床兽医技术的需要,在前期应奠定“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微生物、兽医药理、动物病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设计出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群。三是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培养需要进行拓展课程的设计。三方面的课程设计形成专业“宽口径”的大基础平台。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