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美食 >

杯中乾坤

2010-02-01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页码:180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540641215 ·条形码:978754064121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杯中乾坤 去商家看看
杯中乾坤 去商家看看

 杯中乾坤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页码:180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540641215
·条形码:978754064121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古代风俗文化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兼取学术专史与笔记杂谈的长处,广征博引,将中国茶酒的历史起源、习俗流变、茶具酒器、茶酒、礼仪、茶酒饮法、茶艺酒德、以及有关茶、酒的趣闻逸事、人物故事、诗文艺术,还有相关的名茶、名泉、茶馆、酒肆的概况等,一一向读者娓娓道来,使读者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取丰富的茶酒知识,对中国源远流长的茶酒文化有一个全面、概括、形象、生动的了解。
作者简介 蒋云舫,1942年生,原籍江苏省武进县,自1950年以后,一直生活、工作在上海。1965年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市职教和普教系统从事教学工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连续两届担任“上海市工业职工系统政治教育研究部”理事及该会报纸的责任编辑。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多有作品获奖,还有作品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引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无论从最早发现茶的用途、最早饮茶、最早种茶,还是从最早赋予茶以文化内涵等方面来说,中国无疑都是世界之冠。所以,中国人对于茶是再熟悉不过了。“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中国妇孺皆知的熟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酒的历史渊源则更为悠长,几乎从人类的洪荒时代起,酒就出现在世界上了。可以说酒的历史几乎是和人类的文化史同时开始的。
茶无疑又是中国人最普遍的饮料。著名文人林语堂先生30年代时曾这样说过:“中国人最爱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打架讲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壶,便可随遇而安。”(《吾土与吾民》)茶不但是旧时祭神祀祖的祭品,而且自宋代以后,以茶待客更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它体现了一种对客人的尊重,是人们借以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媒介;茶与婚俗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结婚前纳彩礼叫“下茶礼”,婚礼上则有种种饮茶的礼仪;茶还是人们陶冶精神、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而酒与人生的关系,自然也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都必须直接、间接地和酒发生联系,不管人们是喜欢酒也好,讨厌酒也罢,谁都不能排除酒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存在。酒渗透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嘉宾来了要置酒招待;生意谈成了要举杯祝贺;远方来客乍到要接风洗尘;亲朋故友久别要杯酒饯行;联络感情要酒席联欢;感谢帮助要以酒酬劳;拜见长辈要拎酒孝敬;逢年过节要聚饮叙欢。至于喜庆典礼、婚丧大事等,那就更要大摆酒宴,铺张一番了。
茶与酒对于人们来说,首先是以物质形式出现,并以其实用价值发生作用的。茶最早曾作为药物,作为菜肴,后来才正式成为饮料;酒最早也是以刺激精神的饮料和“扶衰养疾”的药物出现的。但当茶与酒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被人们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产生了巨大的精神作用和社会功能。如饮茶原来只是用于解喝、消食、提神,而到后来便发展到讲究茶叶、讲究水质、讲究器具、讲究烹法、讲究品饮环境等,这就使饮茶包含了一种艺术上的追求,使人们在饮茶时能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达到一种美妙的意境,这就是茶艺。茶艺中融会了儒、道、佛各家的深刻哲理喝高远的思想精神,如儒家的中庸、和谐,道家的清寂、空灵,佛家的宁静、禅机等。我国的茶道能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加以兼收并蓄,将物质形式与意念、情操、道德、礼仪等有机结合起来,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此时的茶之为用,其物质意义显然已被降到了次要的地位,而精神内容才是主要的。
酒也一样。在中国思想作用最大的儒、道、佛三家,除了佛家是禁酒的以外,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都对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般说,儒家重理(礼),重实在、实用。因此,中国人饮酒就非常讲究礼法,将尊卑长幼那一套伦常礼教制度也贯彻在饮酒和酒宴之上;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酒以适性,因此,中国的酒人中,便多有像李白、陆游这样豪放的诗人。
酒的作用当然也远不止于日常生活。酒不仅仅是日常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而且是历史上治国、治军的重要工具。古代统治者对神灵极其敬畏,将祭祀当作头等大事。而祭祀时是非献酒、酹酒不可的。
……
目录
一 引子
二 谈“荼”说“酉”
1.中国仕茶的故乡
(1)“茶树王”
(2)从“荼”到“茶”
(3)饼茶、团茶、散茶
……
文摘 书摘
刘备占据巴蜀,建立了蜀汉政权以后,为了励精图治,完成统一大业,也曾下令禁酒。他严格规定不准民间私酿,并要将私藏的酿酒器具一律收缴,对私藏者处以刑罚。刘备手下有一个名叫简雍的从事(官职名),反对这种做法,却又不便直接劝谏。有一天,简雍和刘备一起外出,看见路上有一男一女两个人同行,简雍就对刘备说:“那两个人要进行交媾,您为什么不把他们抓起来啊?”刘备不解地说:“你怎么知道他们要做那种事情呢?”简雍回答说:“他们身上都生有生殖器啊,有生殖器当然就要进行交媾了,这跟家里藏有酿酒器具就必然要酿酒是一样的。”刘备听了不由哈哈大笑,于是就取消了禁止私酿的法令。
西晋、东晋、南北朝直至隋、唐两代,再到五代十国时期,绝大多数的君主都不禁酒,只有后赵的石勒曾“重制禁酒”。北魏的文成帝拓拔洁,也曾于太安四年(458)宣布过禁酒,且禁令十分严厉:“酿、酤、饮者皆斩之。”但皇帝老儿及达官显宦们是不在这个禁令约束之下的,他们自己依然可以“大飨群臣”、“游宴数日”,可想而知,这样的禁令能有多大作用。此外,隋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罢停过酒坊;唐代时也有过几次因饥荒而禁酿的事情,但都不过是权宜之计。宋代情况也基本如此。
元代禁酒较严。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初,曾下令禁酒,对京畿地区禁令尤严。至元二十年(1283)曾规定:“造酒者本身配役,财产、子女没官。”但元代禁酒有个特点:先严后弛;此严彼弛;民严官弛。这样的禁酒,其结果当然也摆脱不了历代禁酒的共同命运——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明、清时代,曾有多次禁酒。明宣宗朱瞻基曾于宣德三年(1428)作《酒谕》;清圣祖玄烨于康熙十八年(1679)和三十年(1691)宣布山海关、盛京(今沈阳)及直隶(今河北)禁酒;清高宗弘历也曾于乾隆二年(1737)、五年(1740)“酌定”河北、山西各省的酒禁。但是,即使在禁酒地区,饮酒也是越禁越烈。至于非禁区,其酒的生产规模之大,人的饮酒之甚,更是令人咋舌。如乾隆初年,苏州一带的粮食竟有大半是用于酿酒的;当地的一般人饮黄酒,一天可达五六斤之多;即使是饮烈性酒,一天也能喝上一斤以上。所以,清代中期以后,便再也不提禁酒的事了,统治者知道,酒其实是禁不了的。
纵观中国历代的禁酒史,我们不难看出,统治者实施禁酒的原因不外乎三个:一是恐纵酒亡国;二是怕因酒丧礼;三是因饥荒缺粮。而弛禁的原因,则主要是欲借此扩大税收,以供统治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