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页码:1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306031952 ·条形码:978730603195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 |
 |
|
 |
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页码:18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306031952
·条形码:978730603195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是关于研究“李佳白与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专著,书中具体收录了:李佳白的青少年时代和早期在山东的活动、李佳白的青少年时代和早期在山东的活动、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化、李佳白的和平思想与实践等内容。《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胡素萍,湖南常宁人,200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教授,南海区域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美关系史和中外文化关系史。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主持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合作)三部。
目录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主旨和方法
第一章 李佳白的青少年时代和早期在山东的活动
第一节 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
一、父亲的影响
二、参加美国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
第二节 在山东的活动
一、一手握圣经,一手持四书的传教士
二、治水和赈灾建议
三、济南房产案始末
第二章 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
第一节 变法维新运动的启蒙者
一、与上层社会和维新人士的交往
二、改革建议
三、影响与评价
第二节 在新政时期的活动
一、关注政治体制改革
二、征集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中国教育展品
三、呼吁中外友好
第三节 李佳白与辛亥革命
一、李佳白与清帝逊位
二、批评与感佩: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评价
三、期待和失望:对袁世凯的态度
四、国体之争中的立场
第四节 李佳白与民初时政
一、黎元洪的客卿
二、力促中国统一和进步
三、关注中国国计民生
四、“治乱须用道德”
第三章 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化
第一节 李佳白与尚贤堂
一、尚贤堂的创办
二、尚贤堂的主要活动
三、尚贤堂活动的特点
四、机关刊物《尚贤堂纪事》
第二节 李佳白的社会文化活动
一、中西并立的文化观
二、调和新学和旧学的努力
三、推波助澜民初孔教运动
四、《存古刍言》的发表
第四章 李佳白与清末民初的中外关系
第一节 李佳白与中国参战问题
一、维护中国的中立地位
二、揭露日本的扩张野心
三、反对中国参战
第二节 李佳白的和平思想与实践
一、和平理想
二、助推弭兵息战运动
三、《国际公报》与世界大同思想
第三节 李佳自在中外关系中的立场
一、树立近代外交观念
二、关注中国主权利益
三、声援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斗争
余论魂系中国
参考文献
附录:李佳白生平年表
后记
……
文摘 第二节 在山东的活动
一、一手握圣经,一手持四书的传教士
在孔子的故乡,李佳白开始了在中国四十五年的生涯。他先在烟台传教三年,1895年秋天被指派到济南传教。从1882年至1892年,在山东十年是他来华活动的早期。
虽然李佳白来中国之前通过书籍已对中国有所了解,但与实地感受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从孔子的故乡开始,李佳白建立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初步印象。在近200万人口的济南教区,他曾多次到曲阜巡回传教,期间游历过北京、宁波等地。巍然在上的孔庙,雄伟壮观的城墙使他肃然起敬,他惊叹中国宫阙之大,人物之盛。他会晤孔子后裔,并得到赠送锦联的礼遇。他描述条约口岸传教士的生活,体察外国人的到来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把这些对中国的感受形成文字,1892年出版了《中国一瞥》一书。这本书是李佳白对中国直观认识的集中体现,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印象。
与所有来华的传教士一样,李佳白最初到中国的目的是宣传基督教教义、传播基督福音、使中国基督教化。在山东的最初几年,他把宣讲福音、发展信徒作为最重要的职责。他采用传统的传教方式,在教堂、街头、道路向普通民众宣讲教义,散发基督教小册子。他特别重视在穷人中传教,认为穷人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希望帮助他们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幸福,相信对他们传教是使中国基督教化的最佳办法。然而,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遇到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的顽强抵抗。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李佳白和助手常常是每天从上午十点至下午四点向群众宣讲,却收效甚微。他感到在传教士与中国民众之间存在巨大的障碍,必须设法消除障碍。为了更有效地传教,他开始努力探索更有效的传教方法。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在书稿即将付梓之际,内心深处积蓄已久的感念油然而起,缕缕往事在脑海中如泉水喷涌。细数几年来在学术道路上每一个足印,最清晰和深刻的是自己曾得到的教诲和勉励,没有这些,难以想象会有今天的收获。
五年前,我考取中山大学历史系专门史博士研究生,有幸师从梁碧莹教授开始中美关系史的研究。此前,虽对中美关系史有所偏好,但将研究取向专注于此时,自觉学识浅陋,不免产生惶惑和焦虑。入学后,导师淳厚宽容的为人品格和提携后学的精神使我很快沉静下来,代之而起的是催生出一股内在的驱动力。
从学三年,梁教授悉心指导,谆谆教诲,使我趋近了专业研究的门槛。我的论文从选题、资料收集、内容架构到文字润色无不耗费她的心血和汗水。不仅如此,梁师严谨的治学风范、孜孜求索的学术精神更使门下弟子由衷敬佩,也鞭策我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朝前,不敢疏于懈怠。梁老师的先生林家有教授,是国内著名的近代史专家。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我常就有关问题求教林家有教授,林先生学养深厚,给我的论文提出了许多精到的意见,使我的论文增色不少。同时,也是他们夫妇的关心、勉励和敦促,使我的书稿得以顺利出版。对梁碧莹教授和林家有教授的指教和厚爱,谨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中山大学是具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府,历史系优良的治学传统和宽松的学术氛围为塑造学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几年来,我有幸得到资深教授和学者的指教和帮助。蔡鸿生教授和林悟殊教授在我的开题和结题报告时提出指导意见,他们在关键之处的点拨为我指出了思考的方向。吴义雄教授为我了解国外研究的最新成果提供了具体的指点,吴教授研究早期来华传教士的著作《在宗教与世俗之间》,本身就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背景,使我受惠良多。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史研究所陶文钊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余志森教授、中山大学余定邦教授、广州大学赵春晨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林中泽教授,在我的博士论文评议和答辩过程中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他们的指点不仅使我在修改论文时弥补了不少缺陷,而且在学理训练和学养熏陶方面倍受教益。在此,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由于才疏智拙,前辈的指教和期待仍未能完全施诸文中,因而在感念时常怀有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