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页码:325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503220821 ·条形码:978750322082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欧亚远征 |
 |
|
 |
欧亚远征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页码:325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503220821
·条形码:978750322082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Eurasian Expedition
内容简介 日勒的计划是经大西洋、北冰洋,到达太平洋陆地,首次实现从北极圈内穿越三大洋的陆岸,即从北角到白令海峡。日勒将单独一人完成全部行程,历时三年,穿过165经度,相当于半个北极圈,全程10000公里。
2001年9月12日,沙漠生日的那天,同样还是在这个窗下,同样天色擦黑,廖佳开着沾满远征泥土的车到了!她把车停在日勒雪橇停过的地方。窗户开着,我看见廖佳从车上下来大叫我的名字。感觉超现实啊!一阵头晕目弦……
作者简介 廖佳:国内著名汽车旅行者,自由撰稿人。原北京国安广告总公司企划经理;北京青年报试车员;新浪网专栏作者。廖佳从1996年开始自驾车旅行,到2000年的5年中,先后10次在国内旅行,行程8万公里。2001年7月26日到12月14日,廖佳驾车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单人、无后援欧亚大陆环行的旅行,行程6万公里,穿越了32个国家,历时142天。2002年,廖佳正在进行“走遍中国”的旅行,将通过旅行得到的一手资料,对中国重要道路进行风景分级,并完成《中国自驾车旅行全略》指南。
媒体推荐 书评
我所认识的廖佳
第一次见到廖佳是在北京国旅大厦,她和我聊了她欧亚远征的想法。在酒吧如雷灌耳的音乐之中,我问廖佳:“你想知道什么?”她直接问到最实际的问题:欧洲的油价,怎样上网络等等。
如果问题问得这么详细,按说已不是在打主意的阶段。但是在这种场合之下,又是第一次见面,我怎么能相信这一切都是认真的?
2001年我再次回中国时,她已箭要离弦了,火药味十足。匆匆见面后便各奔东西。我到了重庆大足。7月底的一天傍晚给廖佳拨通了电话,电话铃在那头空响,我意识到这是个重大时刻,三年的准备,廖佳真的上路了!
写廖佳叫我想起了日勒。想起我们最后和日勒见面的情景:他来到我法国卢尔河边的家,天色擦黑,他卸下从瑞士定做回来的玻璃钢雪橇。我们三人围着雪橇兴奋得像小孩子,转了三遭,踢了两脚,撅了几下。
日勒的计划是经大西洋、北冰洋,到达太平洋陆地,首次实现从北极圈内穿越三大洋的陆岸,即从北角到白令海峡。日勒将单独一人完成全部行程,历时三年,穿过165经度,相当于半个北极圈,全程10000公里。
2001年9月12日,沙漠生日的那天,同样还是在这个窗下,同样天色擦黑,廖佳开着沾满远征泥土的车到了!她把车停在日勒雪橇停过的地方。窗户开着,我看见廖佳从车上下来大叫着我的名字。感觉超现实啊!一阵头晕目眩……
第二天,廖佳和我们城里的中国人一聚。我们吃比萨饼,她喝面条汤;朗朗的笑声一阵接一阵。不管留学生活多么艰苦,不管在外定居多么寂寞,那天晚上算得上是难忘的开心一刻;廖佳给我们带来一片新大陆。
超现实的感觉,神奇、振奋、头晕目眩都过去了,廖佳现在是在路上?还是回到北京的家中?我出发到澳大利亚之前想念着她,也想这一切意义在哪里?
记得十多年前在一间烟熏缭绕、黑咕隆咚的教室里,一次政治学习会上,一个朋友递过条来,云山雾罩地写着:“啊!人活着,有躺着活一辈子的,有站着活一辈子的,还有蹲着活一辈子的,而我多想飞着活一辈子。”当时我想,她这是怎么了,是不是抽风?
话再说回来,2001年日勒惟一一次中断了他的探险回法国办手续时,正巧廖佳在法国。他们在巴黎见了面。据说他们的谈话就像常人一样。廖佳说日勒很腼腆。日勒后来电话说,廖佳像个单薄的小女孩;又问,她是否像你一样会做中国饭?
是啊!他们都是常人。日勒在冰天雪地中每天都自问,怎么这么犯傻跑到这里来;廖佳也说开车开得脖子疼,路上吃不惯,签证官是个大混蛋等等。
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有各种各样的幸福愉快。而廖佳、日勒等人在生活中的某个阶段突然出格,选择了这样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从我们神奇的感受,从我们一群中国人发出冲天的笑声中看得出,他们是飞行者,飞着活着,他们翅膀上带着(为我们带着)梦想和超越。
我一点也不怀疑,有了像廖佳、日勒这样一些人,大家的日子都变得美好升腾有趣多了。
马儿
目录 大梦三年
办理牌照及签证
前期准备
央视介入
狼狈“出逃”
退守扎门乌德
……
文摘 书摘
这趟列车是呼和浩特开往乌兰巴托的国际列车,图娅先坐车从二连回来,到旅馆房间拿了行李。我已经等得着急,赶紧把帮她买的票交给她。原以为我们会一起走,不料她把我送上车,就说去找朋友,要到乌兰巴托再见。我只得自己进了包厢,早有两个蒙古汉子瞪大了眼看我。友好地打过招呼(心存疑虑的友好),我把相机包、电脑包放到铺上,做成枕头的样子,便盘腿坐在边上守着。和图娅换票的,也是个妇女,也是做水果生意,她带来的N箱各种水果(味道混杂在一起,我发誓在蒙古不吃任何水果了),把包厢里天上地下都塞满,才满头大汗地坐下。真是不得不钦佩她。
突然想起第一次自己出门,是大一的暑假,坐7次特快去成都,硬座。周围都是说着四川话(那时四川话对我来说比英语四级可难多了)、喷云吐雾的农民,有两个还镶着金牙。我就抱定了自己的地质包,头抵在上面躲避炝人的烟味儿,昏睡了两夜一天。到了成都,看到站台对面停着成都—北京的列车,差点儿当即登车回家。
14年过去了,当初那个没出息的大学生,如今成了别人敬佩的旅行者。不幸的是,这次她真的做了逃兵,竟让自己坐在了火车上。
早上醒来的时候,欣喜地发现窗外已不再是戈壁荒漠,而是进入了草原。我站到走廊里,开始拍照。
“你好!”忽然有个男人在用标准的北京话问好。我一下子高兴起来,循声看去,是个脸上有道伤疤的中年男人。
“北京人?”我问。
来人叫李刚,是半个北京人——他先强调自己是在北海边上的妇幼医院出生的,然后才说妈妈是苏州人,爸爸是50年代蒙古驻中国使馆的工作人员,他便是有一半中国血统的蒙古人。
李刚很健谈。很快我就知道他是做建材生意的,以及生意的规模、运作方式甚至每年的利润。这就有点儿像在国内的火车上,素昧平生的人谈着各自的生活,有时也编造些东西,或者说点儿大话什么的。不过当时我只想着人家既然合盘托出,不妨就告诉他我是在开车旅行——此时车正在另外一辆火车上奔向乌兰巴托。李刚大吃一惊,连问了三次:“你不怕吗?”说着招呼过他的儿子来。
这是个腼腆的孩子,很帅很秀气,和周围黝黑的壮汉们站在一起颇为刺眼;还有他那身韩流风格的装扮,和我想像里的蒙古年轻人不一样。小伙子自我介绍叫巴亚尔,是大一的学生——奇怪的是他不能说一点儿汉语,只能用英语交流。
得知我还没在乌兰巴托安排住的地方,李刚主动提出巴亚尔是自己住,我可以住在他家,一应设施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