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页码:5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4433130X/9787544331302 ·条形码:9787544331302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非常坛经 |
 |
|
 |
非常坛经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页码:5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4433130X/9787544331302
·条形码:97875443313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海云继梦讲人生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非常坛经》展开修行的实践,透悟生命的真相,以华严精义阐释禅门三经。海云继梦倾全力弘扬华严一佛乘的教法。“海云”是号,“继梦”也是号,你可以“海云继梦”连称,少了“法师”二字也不算失了恭敬。因为,这些都只是符号!你问:“海云继梦是谁?”他是……请你接触他的法,直接认识他!
人的一生都在往外求,得之喜不自胜,失之惶惶郁郁,心有所求,烦躁即生,终而求神,求佛,求菩萨。
佛,菩萨在哪里?在你心里,就是你自己!你从不知道自己内在早有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觉悟的大智慧无量无边地开展,此即如来出现。
编辑推荐 《非常坛经》:人的一生都在往外求,得之喜不自胜,失之惶惶郁郁,心有所求,烦躁即生,终而求神,求佛,求菩萨。
佛,菩萨在哪里?在你心里,就是你自己!你从不知道自己内在早有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觉悟的大智慧无量无边地开展,此即如来出现。
人生所有问题,都可借由生命教育找到归依。我们强调大乘经典都是行者悟入的境界,因此佛说即是觉悟者所说,并非悉达多太子说,要留意不是悉达多这个人,而是觉悟者所悟入的那个境界。
目录 总序 解空丛书是“实践学”的代表作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禅门源流
第二章 什么是般若?
第三章 这个南方蛮子!想做什么?
第四章 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第五章 思量即不中用
第六章 警觉、等待、澄净
第七章 诸法实相
第二部分
第一章 哪个是你本来面目?
第二章 还有秘密吗?
第三章 净心,除疑,莫空心静坐!
第四章 本体、现象、作用
第五章 “我”就是最大的魔
第六章 根尘接触,还是识尘相荡?
第七章 福德?功德?极乐世界?
第三部分
第一章 谈境界?还是谈修行次第?
第二章 什么是坐禅?什么是禅定?
第三章 自性五分法身香与无相忏悔
第四章 自心归依
第五章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第六章 用愿力去衔接
第七章 一种断层、超越、跳跃之感
第八章 圣谛亦不为
第四部分
第一章 人生,总在两个虚幻间摆荡
第二章 地缘功德
第三章 用高度的警觉性去感受那个缘境
第四章 佛性无常?
第五章 就只是“存在”而已
第六章 以生命能量是否增长为判准
第七章 入涅槃
第八章 成佛的关键
附录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
……
序言 佛法在这文明昌盛、知识发达的时代,掉进了一个矛盾、诡谲的陷阱里。知识制造了人性的盲点,文明使得生命空洞化。知识所造就的文明昌盛,是人类有目共睹的事实,可是生命的幸福指数并未因此提升,反而产生了更多的恐惧、更大的无奈!
佛法在世间是人类的宝筏,这是公认的事实,长久以来,人类也一直借由它来处理生命中的一切难题,并且都能迎刃而解。然而,自文艺复兴以来,个人意识、自我意识、自由意识,引发了知识的发达,附带的文物“竞胜”,促进了人类生活的改变,此即是“模仿效应”及“完全竞争”。这造成了人类愈来愈不会“用生命”生活,而只会用大脑的推理度日。
用大脑推理,即是“虚幻”。譬如,迩来流行“生涯规划”,这是社会名嘴所创造的流行术语。生涯是需要规划的,但几乎所有致力规划的人都获得相同的答案,即无法兑现。这便是用“大脑的推理”去规划,它受到了“福报”的限制,所以是虚幻的。若是一个人的规划是这样的:认真地完成眼前的生活、工作及学习(学习是为扩大作基础),那么随着因缘的转化,它会自然地兑现,此一兑现的结果并非事前的目的性结论,它就随因缘自然成就。这就是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
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古人谓之“用心”;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古人谓之“用识”。两者的厘清是没有办法用“大脑”中的哲学来定义的。
文摘 这部经不像一般佛经的开头大多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但是这部经也叫经。谈到经,在此将中国人的“经”与印度人的“经”做个介绍。中国人将圣人的语录称作“经”,譬如“四书五经”,经是根本,中国人讲的“经”是一种典范。曾有人说过:“经本是中国人的身份证。”中国人的经很多,这是一种认定,文化传承的一个根据。
然而“经”在印度的意思则不同。有人将“经”解释为线、贯串,如书本里有一条线将整本书串起来,那一条就叫“经”。这样解释并没有错,因为古代的经,印度话称作“贝叶经”,是用一张张比剑兰叶宽长的叶片,一页一页叠起来的,再从两边打洞,用一条线串起来。现在的经书,旁边也有用线缝串,都具有相同的意义。但这只是就功用而言,看不出经的含义。经本身就是“径”,也就是“道”,故它是一种途径、一种方法。对印度人而言,每一部经,事实上就是一种觉悟的途径、方法。经本很多,所以觉悟的方法也很多。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问题,中国人的《战国策》、《尚书》,一定详细记载时间地点,不会有所遗漏。佛经则不同,开头即道:“如是我闻,一时……”也不讲明哪一时,对不对?他们没有那种观念,不会讲明何年何月何日。这显示出什么问题呢?印度人不重视历史记载,重视的是“人性觉悟”这件事。人性的觉悟在人的一生当中,是最重要的事。假如将生命划定为一个阶段的话。生死就变得很重要了。有人不得好生,亦有不得好死,若你想要死得很美,在生的时候就必须珍惜,关键在此。至于应如何珍惜“生”,而让“死”很美呢?观念要成为一个圆,前后要能互相衔接起来。当你不能衔接之时,就变成分段的生命了;就只有生开始、死结束这一段,然后将这一段摆进历史里。若是如此,你就会非常重视生日、结婚纪念日、毕业典礼是哪一天,然后累积起很多记忆知识。假如你是一个永恒的生命,是圆形的思维模式,体会到生是死的开始,死即生之开端,那就不一样了。因为生命是永恒的,你不可能天天都在记录自己何时死、何时生,那没意义嘛!重点在于如何使这个圆圈一直往上升,而上升的因素从人性的觉悟开始,所以要记载的是人性的觉悟。过去有无量的佛,未来也会有无量的佛,那么多佛讲那么多经,那么多佛也出生过无数次,老是记得他何时出生有何意义?重要的是他的觉悟方法,而经典便是将他的觉悟方法记载下来。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如是我闻,一时……”的“一时”,便是“当我悟得这部经典那个境界之时”啦!“我闻”,是闻到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