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意境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 ·页码:33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9787539929217 ·条形码:9787539929217 ·版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美学与意境 |
 |
|
 |
美学与意境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
·页码:33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9787539929217
·条形码:97875399292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北斗丛书
内容简介 宗白华先生一生美学思想的结晶。在意境理论、诗学理论、艺术创造理论和艺术辩证法等方面,都发表了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由此形成了其完整的美学思想。
书中有论书法,论中国画,论人生等等众多方面的文章,共有说人生观、学者的态度和精神、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与同情、美学与艺术略谈、青年烦闷的解救法、新人生观问题的我见、戏曲在文艺上的地位等58篇文章。
编辑推荐 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正是万物的源泉,万物的根本,声声不已的创造力。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儒家明知位‘天’。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不论是艺术,还是人生,不论是书法,还是国画,其中都存在着美,都有其意境所在,美与意境,虚实相生,这其中有无数的空间可以让我们去体会。 让我们跟随宗白华先生的《美学与意境》,去体会其一生美学思想的结晶中所蕴藏的能量吧
目录 《艺境》序
说人生观
学者的态度和精神
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与同情
美学与艺术略谈
青年烦闷的解救法
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
新人生观问题的我见
戏曲在文艺上的地位
田寿昌宗白华郭沫若《三叶集》序
论诗致郭沫若田汉的信
新诗略谈
恋爱诗的问题
乐观的文学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蕙的风》的赞扬者
歌德之人生启示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
徐悲鸿与中国绘画
哲学与艺术一希腊大哲学家的艺术理论
张月超《歌德评传》序
悲剧幽默与人生
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
论素描——孙多慈素描集序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我和诗
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清谈与析理
中国艺术的写实精神——为第三次全国美展写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略论文艺与象征
艺术与中国社会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审美对象的客观存在与鉴赏判断——读高尔太《论美》后一些疑问
荷马史诗中突罗亚城的发现者希里曼对中国长城的惊赞
美从何处寻?
美学的散步
论《游春图》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关于山水诗画的点滴感想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
漫话中国美学——访宗白华、汤用彤教授
形与影——罗丹作品学习札记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少年中国学会回忆点滴
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
《艺苑趣谈录》序
美学家寄语
任伯年的一本册页
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
谈技术美学
……
序言 画史上对唐朝画家张璪有着下面的记载:
张璪,字文通,画松特出古今,能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作生枝,一作枯干。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枒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毕宏画名擅于时,一见惊叹,异其唯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因问所受。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躁尝自撰《绘境》一篇,言画之要诀云。
当我写这集子里一些论艺小文时,张璪的人格风度是常常悬拟在我的心眼前的。他的两句话,指示了我理解中国先民艺术的道路。他的那篇《绘境》,可惜失传了,否则定有精微的议论,供我们咀嚼。今天,我收集过去三十多年来一些浅薄的论文,敝帚自珍,不足以张公一哂。但我也想冒昧地题名叫做《艺境》,表示我对他的追怀和仰慕。
文摘 我们的世界是已经老了!在这世界中,任重道远的人类,已经是风霜满面,尘垢满身。他们疲乏的眼睛所看见的一切,只是:罪恶,机诈,苦痛,空虚。但有时会有一位真性情的诗人出世,禀着他纯洁无垢的心灵,张着他天真莹亮的眼光,在这污浊的人生里面,重新掘出精神的宝藏,发现这世界崭然如新,光明纯洁,有如上帝创造的第一日。这时,不只我们的肉眼,随着他重新认识了这个美丽庄严的世界,尤其我们的心情,也会从根基深处,感动得热泪进流,就像浮士德持杯自鸩时,猛听见教堂的钟声,重复感触到他童年的世界,因为他又来复了童年的天真! 少年歌德是这样的一个诗人,少年维特是这样的一个心灵。他是歌德人格中心一个方向的表现与结晶。所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浮士德》一样,是歌德式的人生与人格的内在的悲剧,它不是一部普通的恋爱小说,它的影响,它的价值,就基础于此。
我们知道歌德式的人生内容,是生活力的无尽丰富,生活欲的无限扩张,彷徨追求,不能有一个瞬间的满足与停留。因此,苦闷烦恼,矛盾冲突,而一个圆满的具体的美丽的瞬间,是他最大的渴望,最热烈的要求。
但是,这个美满的瞬间,设若果真获得了,占有了,则又将被他不停息的前进追求所遗弃,所毁灭,造成良心上的负疚,生活上的罪过。浮士德之对于玛甘泪,就是这样一出悲剧。这也就是歌德写《浮士德》的一大忏悔。但是,设若这个美满的瞬间,浮在眼前,捕捉不住,种种原因,不能占有,而歌德式热狂的希求,不能自已,则终竟惟有如膏自焚,自趋毁灭。人格心灵的枯死,倒不在乎自杀不自杀的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歌德在文艺里面,发挥完成他自己人格中这一种悲剧的可能性,以使自己逃避这悲剧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