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47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01007318X/9787010073187 ·条形码:9787010073187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审美谈 |
 |
|
 |
审美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47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01007318X/9787010073187
·条形码:978701007318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人民文库
内容简介 《审美谈》的写法有点像随笔,与条理化、系统化的教科书的写法大有差别;以为称它为“谈”而不称为“论”,似乎较为确切。当然,谈与论二者并没有绝对对立的差别,读者把这些随感录般的东西当做谈或论来翻阅,它都有适应性。《审美谈》写作过程不是按照章节次序先后动笔的,常常是从想得比较成熟或临时有了写作冲动而对其中的某一节先下手的。由于作者要求每一节都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以便读者抽出其中的任何一节来阅读,所以整理全部稿件时在章节的组合等方面就产生了困难,内容有相对独立性的各节不便于列入某一专章里。
编辑推荐 《审美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也算是绪论
第二章 喜爱与嫌恶
第三章 有趣与有益
第四章 主体与客体
第五章 敏感、错觉与灵感
第六章 联想、想象与记忆
第七章 直觉与思维
第八章 经历与体验
第九章 共鸣与同情
第十章 自然美与情感
第十一章 典型与典型环境
第十二章 艺术中的美与丑
第十三章 同样与异样
第十四章 形象的真实感
第十五章 倾向性与艺术性
第十六章 再现与表现
第十七章 意境与“我”
第十八章 继承与独创
第十九章 形式与形式美
第二十章 矛盾与意味
第二十一章 含蓄与明彻
第二十二章 虚与实的互动
第二十三章 心悟与神遇
第二十四章 适应与不适应
后记
……
序言 人民出版社是党的第一家出版机构,始创于1921年9月,重建于1950年12月,伴随着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巨变一路走来,成为新中国出版业的见证和缩影!
“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这十四个大字就赫然写在人民出版社创设通告上,成为办社宗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版宗旨的表述也许有所不同,但宗旨的精髓却始终未变!无论是在传播马列、宣传真理方面,还是在繁荣学术、探索未来方面,人民版图书都秉承这一宗旨。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批为世人所公认的精品力作。有的图书眼光犀利,独具卓识;有的图书取材宏富,考索赅博;有的图书大题小做,简明精悍。它们引领着当时的思想、理论、学术潮流,一版再版,不仅在当时享誉图书界,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为挖掘人民出版社蕴藏的丰富出版资源,在广泛征求相关专家学者和老一辈出版家意见的基础上,我社决定从历年出版的2万多种作品中(包括我社副牌东方出版社和曾作为我社副牌的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精选出一批在当时产生过历史作用,在当下仍具思想性、原创性、学术性以及珍贵史料价值的优秀作品,汇聚成《人民文库》,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收藏需求,积累传承优秀文化。
文摘 第一章 也算是绪论
我们集体编写的教材——《美学概论》出版以后,有些美学工作者和美学爱好者提出建议,希望另编一本教材,着重论证艺术为什么是审美意识的物质化和集中表现,怎样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也就是说,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创作与作为审美感受的艺术欣赏的关系,是依靠什么主客观条件构成的。而且还建议,对于各种类型的艺术现象以及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审美性质、审美价值的分析,要尽可能细致一些。
我同意做这样的工作,也愿意尽快把它送到读者手里。但是,参加《美学概论》编写工作的同志已经分散,每个人在他原有的工作岗位上有各自的工作,要像1962年前后那样把大家集中在一起,共同探讨问题,然后进行写作是办不到的。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答应由我自己动手,尽快完成这一任务。但是有一个条件:不按照教科书的方式来写作。
我现在动手写作,决定采用一种随感式的写法;而且在论证方式方面不说尽道绝,给肯动脑筋的读者留有余地。偶读清代版本《金瓶梅》的第一回,关于武松与潘金莲对武大郎的不同认识的写法之后,更觉得写论文除了作者的论断之外,不妨也像写小说那样,与读者合作,让他们能共同来下判断。
在《金瓶梅》第一回里,潘金莲说:“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负,才到这里来,若是叔叔这般雄壮,谁敢道个不字。”武松对哥哥的评价,与嫂嫂的评价有一致的地方,武大为人太好欺负。但基本观点和态度,两人大有出入。他回答说:“家兄从来本分,不似武松撒泼。”由此可见:武大郎作为认识的对象,武松和潘金莲的观点、态度、倾向性都是互相对立的。潘金莲笑着反驳说:“怎的颠倒说!常言‘人无刚强,安身不长’,奴家平生性快,看不上那三打不回头,四打和身转的。”看来嫂嫂对哥哥的评价还没有引起武松警惕,所以才好像安慰似地说:“家兄不惹祸,免得嫂嫂忧心。”
如果可以把不在现场的武大郎当做审美对象看待,可不可以说这两个角色对他的评价也可算作审美主体的一种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呢?凡是读过《水浒》因而知道武松与潘金莲性格、出身以及他们同武大郎的关系的矛盾性的读者都不难看出,这段对话所反映的武松与潘金莲那主观对客观的感受方面之间,分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对立。这种认识上的对立,也就是主体灵魂方面的美与丑的对立。譬如说,一个是尊敬与怜惜,一个是鄙视与憎恶。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我再唠叨吗?
我想,如果这本书可以作为我在一定时期里学习美学的心得。因而写得不像教科
……
后记 这本书稿总算写完了。尽管它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因为还有其他许多工作要做,只得到此结束了。这本书的书名,过去曾打算称它为《论审美关系》,最近才决定叫《审美谈》。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这本书的写法有点像随笔,与条理化、系统化的教科书的写法大有差别;以为称它为“谈”而不称为“论”,似乎较为确切。当然,谈与论二者并没有绝对对立的差别,读者把这些随感录般的东西当做谈或论来翻阅,它都有适应性。
本书的写作过程不是按照章节次序先后动笔的,常常是从想得比较成熟或临时有了写作冲动而对其中的某一节先下手的。由于自己要求每一节都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以便读者抽出其中的任何一节来阅读,所以整理全部稿件时在章节的组合等方面就产生了困难,内容有相对独立性的各节不便于列入某一专章里。现在虽然勉强地分了章节,却未能列出详尽的目录,这种情况是由本书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和缺点造成的。自己对于现在这样的章节编排并不满意,但是已经难以补救只好如此了。这种章与章之间和节与节之间的互相牵扯,对于要求理论系统化的读者,对于已经习惯阅读结构上条理分明的教科书的读者。对于企图直接从中找出完整性论断和定义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