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811 页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 ·ISBN:7208007047 ·条形码:978720800704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中国道教史 |
 |
|
 |
中国道教史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811 页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
·ISBN:7208007047
·条形码:9787208007048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道教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汉魏晋南北朝道教,道教的孕育与诞生,魏晋之际道教和传播与分化,隋唐道教,隋唐道教“重玄”哲学,唐代道教与政治,宋朝与道教,两宋内丹派道教,明清道教,明王朝与道教,明清道教两大派,明清民间宗教与道教,黄天教与道教,红阳教与道教等。
媒体推荐 序 任继愈
中国三大宗教(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学术界对儒教经典研究得较多,对佛教经典研究得较少,对道教经典研究得就更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甚多,由来已久。按照封建正统观点,认为只有儒家的经史子集才有资格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佛教、道教典籍属于旁支,文化价值不大。这是长期流行的一种偏见。清朝编纂《四库全书》,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文化丛书结集。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存目的有6793种,93551卷。两项共计一万余种。其中所收佛教典籍,属于《子部·释家类》,共13部312卷。所收道教典籍,归于《子部·道家类》,共收44部,430卷。佛、道两家的典籍共计不到一千卷。
封建儒家学者们总认为佛道两教的典籍价值不大,我们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来看,佛道两教与儒家传统文化同样重要,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
及政治生活。佛教、道教的影响,其深远程度当不在儒家经史四部之下。三教交互融摄,构成唐宋以来中国近一千多年来的文化总体。不研究中国佛教就无从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这一点已逐渐被学术界人士所承认;对道教研究的重要性,似乎没有像对佛教那样重视。事实表明,道教典籍中可供发掘的东西非常丰富,其重要性决不下于佛教,甚至更重要。
道教生长在中国本土,约与佛教同时活跃在舞台上。但道教的命运不济,错过了大发展的机会,让佛教占先了一步。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二千年来,一直没有能超过佛教。唐朝时道教可谓极盛,它得到皇帝的支持,受到特殊的恩宠,道教的信徒人数和天下道观的数量也只有佛教的二十分之一。
汉末、魏晋,天下大乱,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投靠宗教。那时中央政权对全国失去控制,正是宗教发展的良好时机。由于黄巾起义打过道教的旗帜,黄巾被打败,道教也受牵连,统治阶层对道教存有戒心,有很长时期对道教不敢信任。这时佛教接受了中国封建宗法思想,乘机宣传其三世因果报应轮回之说,扩大了地盘,在帝王、贵族支持下,招纳了大量的信徒。 南北朝时期,北朝道教经过寇谦之的改造,南朝道教经过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的改造,取得上层统治者的支持,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中间已比佛教的发展落后了若干年,错过了大发展的时机。在道教典籍的搜集、整理方面,道教丛书的集结工作也比佛教落后了一步。道教有很多做法是从佛教那里学来的。佛教最早把自己的全集称为“一切经”,道教编集道教的全集也称“一切经”。由于“一切经”这个名称被佛教占用在先,后出现的道教的“一切经”则称为“一切道经”,以区别佛教的“一切经。唐玄宗时,曾令编纂《一切道经音义》,也就是当时的《道教大辞典》。唐武后时已出现过“道藏”一词,但未能通行,“道藏”一词正式确
立,是在宋代佛教“大藏经”以后的事。
宗教的存在和发展要靠民众,为了更大的发展则须依靠政权上层的支持。东晋时期,佛教最有名的推动者道安也懂得“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道教的发展、宣传也遵循这一个原则,既注意拉拢上层,也注意普及于下层。有上层的支持,经济来源有一步保证,为寺院经济创造条件;有下层群众的广泛信奉,才能壮大宗教的声势,才可以更加促进上层的重视。只有上层而下层信徒不足,则缺少存在的基础,难以发展;有下层群众而没有上层的支持,也不能长久。佛教、道教在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历久不衰,除了社会的客观原因外,与道教、佛教的主观努力也有极大的关系。他们宣传宗教,既要结交上层权贵,又要俘虏下层群众,针对不同信徒的需要,推行其宗教宣传内容。
……
目录 序 任继愈
第一编 汉魏晋南北朝道教
第一章 道教的孕育与诞生
第二章 魏晋之际道教和传播与分化
第三章 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
第四章 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
第五章 北朝道教的发展
第二编 隋唐道教
第六章 隋唐道教“重玄”哲学
第七章 唐代道教与政治
第八章 唐代道教经戒传授
第九章 唐代道教法篆传授
第十章 唐代道教外丹
第十一章 唐宋之际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
第三编 宋元道教
第十二章 宋朝与道教
第十三章 两宋内丹派道教
第十四章 金元全真道
第十五章 宋元符篆派道教
第四编 明清道教
第十六章 明王朝与道教
第十七章 明清道教两大派
第五编 明清民间宗教与道教
第十八章 黄天教与道教
第十九章 红阳教与道教
结束语——近代与当代道教
附录·索引
后记
……
序言 中国三大宗教(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学术界对儒教经典研究得较多,对佛教经典研究得较少,对道教经典研究得就更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甚多,由来已久。按照封建正统观点,认为只有儒家的经史子集才有资格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佛教、道教典籍属于旁支,文化价值不大。这是长期流行的一种偏见。清朝编纂《四库全书》,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文化丛书结集。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存目的有6793种,93551卷。两项共计一万余种。其中所收佛教典籍,属于《子部·释家类》,共13部312卷。所收道教典籍,归于《子部·道家类》,共收44部,430卷。佛、道两家的典籍共计不到一千卷。
封建儒家学者们总认为佛道两教的典籍价值不大,我们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来看,佛道两教与儒家传统文化同样重要,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
及政治生活。佛教、道教的影响,其深远程度当不在儒家经史四部之下。三教交互融摄,构成唐宋以来中国近一千多年来的文化总体。不研究中国佛教就无从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这一点已逐渐被学术界人士所承认;对道教研究的重要性,似乎没有像对佛教那样重视。事实表明,道教典籍中可供发掘的东西非常丰富,其重要性决不下于佛教,甚至更重要。
道教生长在中国本土,约与佛教同时活跃在舞台上。但道教的命运不济,错过了大发展的机会,让佛教占先了一步。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二千年来,一直没有能超过佛教。唐朝时道教可谓极盛,它得到皇帝的支持,受到特殊的恩宠,道教的信徒人数和天下道观的数量也只有佛教的二十分之一。
汉末、魏晋,天下大乱,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投靠宗教。那时中央政权对全国失去控制,正是宗教发展的良好时机。由于黄巾起义打过道教的旗帜,黄巾被打败,道教也受牵连,统治阶层对道教存有戒心,有很长时期对道教不敢信任。这时佛教接受了中国封建宗法思想,乘机宣传其三世因果报应轮回之说,扩大了地盘,在帝王、贵族支持下,招纳了大量的信徒。 南北朝时期,北朝道教经过寇谦之的改造,南朝道教经过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的改造,取得上层统治者的支持,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中间已比佛教的发展落后了若干年,错过了大发展的时机。在道教典籍的搜集、整理方面,道教丛书的集结工作也比佛教落后了一步。道教有很多做法是从佛教那里学来的。佛教最早把自己的全集称为“一切经”,道教编集道教的全集也称“一切经”。由于“一切经”这个名称被佛教占用在先,后出现的道教的“一切经”则称为“一切道经”,以区别佛教的“一切经。唐玄宗时,曾令编纂《一切道经音义》,也就是当时的《道教大辞典》。唐武后时已出现过“道藏”一词,但未能通行,“道藏”一词正式确
立,是在宋代佛教“大藏经”以后的事。
宗教的存在和发展要靠民众,为了更大的发展则须依靠政权上层的支持。东晋时期,佛教最有名的推动者道安也懂得“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道教的发展、宣传也遵循这一个原则,既注意拉拢上层,也注意普及于下层。有上层的支持,经济来源有一步保证,为寺院经济创造条件;有下层群众的广泛信奉,才能壮大宗教的声势,才可以更加促进上层的重视。只有上层而下层信徒不足,则缺少存在的基础,难以发展;有下层群众而没有上层的支持,也不能长久。佛教、道教在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历久不衰,除了社会的客观原因外,与道教、佛教的主观努力也有极大的关系。他们宣传宗教,既要结交上层权贵,又要俘虏下层群众,针对不同信徒的需要,推行其宗教宣传内容。
文摘 道教与别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但道教徒出于盲目信仰和宗教感情,总是把道教说成是亘古即有、神圣无比的宗教。《魏书·释老志》说:“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将道教混于道家,归于老子,已属虚夸,而它又据道士之言,谓老子“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此则更是荒诞不经。《枕中书》谓“二仪未分”之时,已有“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后来派生出天圣地神,而庖
牺、神农皆其苗裔。《隋书·经籍志》援引道经的观点,谓元始天尊“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就“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若按此说,则道教在宇宙之前即由老子或元始天尊创立。这些诡辞虚言只可视为宗教神话,而与科学的学术研究毫不相干。
但道教也确有其特殊性。例如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外来宗教相比,它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所以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如它的创建也与其他大教有些不同。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有一个相对明显的创教时期,它们的早期历史比较容易查考确定。而道教的前史特别长,其创教活动分散而缓慢,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拿早期道教的符篆派与丹鼎派来说,其诞生的情况相当复杂,符篆派的祈禳、禁咒起源于远古的民间巫术,但巫术并不等于道教,只有在巫术服务于长生成仙的宗旨,并依托于道家理论,建立起自己的教团体系时,它才转化为道教,这一转化过程至汉末始初步实现。丹鼎派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这就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但战国与秦汉时期的方术并不等于道教,方士亦不即是道士。东汉后期出现《太平经》和《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只有少数道士师徒授传。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仍然很弱小,丹鼎派的这种理论与组织不均衡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神化老子,改造道家,是早期道教的主要创教活动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教是从道家转化而来的,是道家演化派生的产物,于是乎《老子》、《庄子》就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的产生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