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转轨秩序的阅读:一个学者的公共生活观察笔记

2010-01-31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2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6035405/9787506035408 ·条形码:9787506035408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转轨秩序的阅读:一个学者的公共生活观察笔记 去商家看看
转轨秩序的阅读:一个学者的公共生活观察笔记 去商家看看

 转轨秩序的阅读:一个学者的公共生活观察笔记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页码:2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6035405/9787506035408
·条形码:97875060354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学术与随笔

内容简介 《转轨秩序的阅读:一个学者的公共生活观察笔记》讲述了:学术即生活的思想操练。当官员用权力、商人用货币主宰世俗的时候,学者则试图用思想去影响社会。学术需要思想,没有思想的学术犹如身躯缺失灵魂,也就没有了创造。学术的年轮昭示着科学知识的历史沉淀,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公共生活提供了现实注解。
作者简介 陈潭,湖南常宁人,1969年生,政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南京大学公共事务与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南省“百人工程”学者,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沙市人民政府法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天君集团管理顾问。主要著述有《单位身份的松动——中国人事档案制度研究》。
编辑推荐 《转轨秩序的阅读:一个学者的公共生活观察笔记》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变革时代的思想张望(代序)
第一观点
走向共享式改革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辩
迷乱都市化的症候与隐忧
传统人事档案制度走向终结
制度的宽容与社会的文明
子女成长论与中部崛起的政策构造
民工荒、知识失业与教育结构调整
寻找教育的阶段性逻辑
新农村建设中的五大关系
反腐“扩大化”批判
见义有为及其制度安排
政治博客的“江湖效应”及其他
冷静看待政治博客现象
时代热言
规避风险的分散化治理
药价管制的市场逻辑与政策调适
婚检危机:后强制时代的政策非适应性
“瘟神”重现: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困境
从“入世”到“入市”:身份的艰难置换
“热投资冷消费”与宏观调控
消费函数的外生变量
廉政承诺的逆向评价逻辑
一把手监督缺失与腐败链的生成
问题奶粉与身体政治
氯气泄漏与公共安全
都市狗患与限养管理
卷烟低焦与社会责任
文凭批发与信用赤字
村官招考:转轨政治?另类民主?
代管家长制与留守儿童教育
蛮横拆迁:公权越位的政治陷阱
农民的精神需求与公共供给的缺位
警惕“仇富”与“仇官”两种心态的流行
外语: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
农村贫困女孩的教育供给也许更有意义
公民表达
知识供给与学术职责
公地悲剧、卫生死角与公共治理
价格听证的去表演化
人才壁垒与人才绿卡
集体选择与权力的公共化
行政不作为与权力的公共性危机
大学的逻辑与去行政化
知识人的公共责任
新闻岂能容许捏造?
“民工荒”到底说明了什么?
取消学历文凭考试:民办教育何去何从?
教师节何以神圣?
贫困学生的政策扶助
市井论语
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
“政策缝隙”冒出了“行政困局”
教育市场的供方与需方
家庭年收入6万就“中产”了吗?
沉重的“变形”
闲话“过年”
娱乐狂欢与超级女声的再生产
政治学的尊严
大学教师=教员+学者
阅“球”无“数”
触摸学术
老翁少妻的多学科分析
制度守望
防腐、反腐与廉政制度建设
教育公平的制度基础
后动员时代的计划生育关键词
制度演进的中国样本及其经验
寻求中国改革的政治动力学
中国改革与转轨实践的若干反思
人事档案:体制“阑尾”如何下刀
好政策为何不被领情?
用公平理念重构农村卫生体系
寒门学子期待政策关怀
弱者生存的政策逻辑
职称改革与弹性化职称制度
孝亲敬老:孝道伦理的政策延续
湖南干部新政观察
思想操练
和谐社会语境中的统筹兼顾——答新华社《嘹望周刊》陈泽伟先生
新改革时代的统筹兼顾——再答新华社《嘹望周刊》陈泽伟先生
公共政策是和谐社会的调节器——答《湖南经济报》文翊先生
官场生态治理及其边界——-答《小康》杂志白红义先生
聚焦地方政绩考核维新——答《决策》杂志徐浩程先生
对话《档案袋里的秘密》——答SMG东方卫视燕晓英女士
人事档案:命运之符的命运——答《嘹望新闻周刊》汤耀国先生
人事档案管理到该改的时候了——答《中国劳动保障报》李职宇先生
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应走向“四化”——答《中国人事报》记者刘祖华
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答《湖南经济报》王发财先生
改造我们的学习——与硕士研究生对话“学习的革命”
大学精神的时代追问——与大学新生对话“我的大学”
……
序言 毫无疑问,文章是文字的排列组合。然而,文章更是叙事的媒介和思维的载体!多年以来,思想的杂感和思维的跃动一直伴随着纸质文本和电子叙述,记述着过去了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生命的成长,个人的生存生态、实践逻辑和生命张力在不断拓展的时空中呈现、绵延。一种被激发了的学术热情和写作躁动似乎总是占有着整个渐衰的肌体,让自己无法摆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诠释。其实,个人化的生活故事恰恰可能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元叙事。当我们历数自己走过的岁月时,你会发现个人的成长始终与时代发展、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学术即生活的思想操练。当官员用权力、商人用货币主宰世俗的时候,学者则试图用思想去影响社会。学术需要思想,没有思想的学术犹如身躯缺失灵魂,也就没有了创造。学术的年轮昭示着科学知识的历史沉淀。
文摘 走向共享式改革
●在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中国社会也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
●在这面向多元化的时代,改革已从局部试点、单项突破转为综合配套和整体推进。
●“科学发展观”并非一种智力蓝图或公式化语言,而是一种实实在在需要付诸实践行动的改革哲学。
当下中国人均GDP达到了1000美元,已经充分表明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的基尼系数也达到0.465直奔0.6的警戒线,这又表明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我们可以看到,资源约束与资源配置机制扭曲的存在导致了某些社会领域出现了“改革烂尾楼”工程,“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以及阶层差异、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所导致的马太效应不可避免地显现,腐败现象、农民负担过重、中央与地方利益冲突、公司治理结构难以改善、产权保护不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的和谐机理。于是,“私人领域改革的持续推进与公共领域改革的严重滞后”已经不得不提上“反思改革”的日程,要让全体国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由“扭曲式”走向“共享式”的改革方式与政策调整势所必然。
我们知道,在2004-2006年间出现了基于改革开放的“第三次论争”,表明“改革中的问题”和“发展中的问题”的持续存在严重干扰了“改革的共识”。这种“争论”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改革的重新审视,于是,在对待改革问题上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坚持改革,继续向前;第二,放大改革负效应,阻挠改革;第三,无所谓,改革与我无关。究竟要不要改革呢?究竟如何改革呢?这些问题攀附于国人的案头,引发了各界的深入思考。为此,2006年3月6日胡锦涛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胡锦涛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不仅为“第三次争论”按下了“暂停键”,而且为中国的“下一步”指明了方向。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格局与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阶层和利益群体,因而不同阶层、不同受益者对改革的态度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