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码:50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7532739996/9787532739998 ·条形码:9787532739998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红与黑 |
 |
|
 |
红与黑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码:50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7532739996/9787532739998
·条形码:97875327399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可供文学爱好者参阅。
·丛书名:译文名著文库
·外文书名:Stendhal
内容简介 《红与黑》内容简介: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被迫离开,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作者简介 司汤达(1783一1842),法国著名作家。《红与黑》是他的主要作品,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编辑推荐 《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目录 出版者告读者
上卷
第一章 小城
第二章 市长
第三章 穷人的财产
第四章 父与子
第五章 谈判
第六章 烦闷
第七章 亲和力
第八章 小事件
第九章 乡下的一个夜晚
第十章 心比天高,禄如纸薄
第十一章 一个晚上
第十二章 旅行
第十三章 网眼长袜
第十四章 英国剪刀
第十五章 鸡啼
第十六章 第二天
第十七章 市长第一助理
第十八章 国王在维里埃尔
第十九章 思想使人痛苦
第二十章 匿名信
第二十一章 和主人的对话
第二十二章 一八三○年的作风
第二十三章 一位官员的忧愁
第二十四章 省会
第二十五章 神学院
第二十六章 人世间,或富人所缺少者
第二十七章 人生的初步经验
第二十八章 迎圣体
第二十九章 第一次提升
第三十章 野心勃勃的人
下卷
第一章 乡村的快乐
第二章 初入上流社会
第三章 最初的几步
第四章 拉莫尔府
第五章 敏感和一位虔诚的贵妇
第六章 说话的腔调
第七章 痛风病发作
第八章 哪一种勋章使人与众不同?
第九章 舞会
第十章 玛格丽特王后
第十一章 年轻姑娘的威力
第十二章 他会是一个丹东吗?
第十三章 阴谋
第十四章 年轻姑娘的思想
第十五章 这是阴谋吗?
第十六章 深夜一点钟
第十七章 古剑
第十八章 残酷的时刻
第十九章 滑稽的时刻
第二十章 日本花瓶
第二十一章 秘密记录
第二十二章 讨论
第二十三章 教士、树林、自由
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
第二十五章 道德高尚的女人的职责
第二十六章 道德的爱情
第二十七章 教会里的最好职位
第二十八章 曼侬·莱斯戈
第二十九章 烦闷
第三十章 喜歌剧院包厢
第三十一章 使她害怕
第三十二章 老虎
第三十三章 软弱的苦痛
第三十四章 有才智的人
第三十五章 暴风雨
第三十六章 悲惨的详情细节
第三十七章 主塔楼
第三十八章 有权势的人
第三十九章 阴谋
第四十章 平静
第四十一章 审判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附录一 关于《红与黑》
附录二 安托万·贝尔德案件及死刑执行
……
序言 时间对作家和作品的评判,是最无私而又公正的。
一八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在法国巴黎问世以后,在毗邻的德国立即引起文学巨匠歌德的注目,耋老的歌德认为它是司汤达的“最好作品”,并称赞作者的“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司汤达的这部小说在俄罗斯也有它的知音,托尔斯泰“对他的勇气产生了好感,有一种近亲之感”。
而在本国,《红与黑》却遭到不折不扣的冷遇。批评家圣佩韦讥讽作家笔下的人物尽是些“机器人”;报纸评论几乎同声谴责据信应由作者负责的小说主人公于连的“道德的残忍”。公众对这部小说也十分淡漠,初版只印了七百五十册,后来依据合同又勉强加印几百册,纸型便被束之高阁。
这正是司汤达在世时整个文学际遇的一个缩影:他所写的三十三部著作,只出版了十四部,而且大部分长期躺在书店的架子上;只有巴尔扎克为他的《帕尔玛修道院》写过一部题为《亨利·贝尔》的专论,发表了有分量的赞许。
但是,司汤达最了解自己作品的价值。他一再坚称:“我将在一八八○年为人理解。”“我所看重的仅仅是在一九○○年被重新印刷。”“我所想的是另一场抽彩,在那里最大的彩注是:做一个在一九三五年为人阅读的作家。”
历史实际上绰绰有余地兑现了这些预言。自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泰纳为首的一批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造就出的文人掀起“发现”司汤达的运动以来,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今,司汤达早已赢得他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理应占有的重要地位;以《红与黑》为最高代表的他的一些杰作,早已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
司汤达在为《红与黑》初版所写的“出版者告读者”中声称,他的这部作品“是在一八二七年写的”,“在七月的那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已经作好了出版的准备工作”。这句话只有一半真实。我们知道,七岁丧母,形同孤儿的司汤达,对一切都心存疑窦,因此处处设防,养成了掩掩藏藏的习惯。为了能在作品和书信中畅所欲言而又避免警察和检查当局的纠缠,他使用的笔名有四十来个,落款达七十种之多。他最常用的笔名“司汤达”,几乎代替了他的真实姓名玛丽一亨利·贝尔。在《红与黑》写作年代上,他同样真真假假。今天已经证实,虽然确如他所说,《红与黑》在一八三○年七月已准备好发表——有他这年五月与出版商签订的合同为证;但它的写作年代却在一八二九年十月至次年四月的大约半年时间;至于小说的构思,则最早只能始于一八二八年,因为是一八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至三十一日的几期《法庭公报》,向作者启示了未来小说的故事框架和人物雏形。
文摘 索雷尔老爹一因为这正是他,对德·雷纳尔先生向他提出的那个与他儿子于连有关的奇怪建议,感到惊奇,更感到高兴。然而在听的时候,仍旧带着一副怏怏不乐和不感兴趣的神色,这一带山里的居民很善于用这种神色来掩盖自己的狡猾。在西班牙人统治的时代他们是奴隶,到如今还保持着埃及农民的那种相貌特征。
索雷尔的回答,在一开始,仅仅是长时间地背诵他牢记在心的所有那些表示敬意的客套话。笨拙的微笑更加重了他相貌上天生的那种虚情假意的,几乎可以说是无赖的神情。这个头脑灵敏的老农民一边重复说着那些空话,一边企图发现,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重要的一个人物想把他那个无赖儿子请到家里去。他对于连非常不满意,偏偏是于连,德·雷纳尔先生愿意出三百法郎一年、高得出乎意外的工资雇用,另外还供给伙食,甚至还供给衣服。最后这个条件是索雷尔老爹灵机一动,突然提出的,德·雷纳尔先生也爽快地一口答应。
这个要求使市长大为震惊。“既然索雷尔对我的建议并不像他理所应当地那样感到高兴和满意,”他对自己说,“显然是另外已经有人向他提出过。如果不是瓦尔诺,还会有谁呢?”德·雷纳尔先生催促索雷尔当场就定下来,但是没有成功。老农民诡计多端,固执地拒绝;他说,他希望征求征求儿子的意见,倒好像在外省有钱的父亲不是为了做做样子,还真的需要征求莫名一文的儿子的意见似的。
水力锯木厂由溪水边的一座敞棚构成。架在四根粗木柱子上的屋架支着棚顶。在敞棚中间,八尺到一丈高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个锯子不停地上上下下,一个非常简单的机械装置把木材朝这个锯子推过来。溪水推动一个轮子,这个轮子带动这个具有双重作用的机械装置;一方面锯子上上下下,一方面木材缓缓推向锯子,被锯成薄板。
索雷尔老爹到了他的工厂跟前,用洪亮的嗓音叫于连;没有人应声。他只看见他的两个巨人般的儿子,正在用沉重的斧子把枞树树干劈方正,然后送到锯子那儿去。他们全神贯注,很准确地按照木材上画出的黑线劈下去,每一斧子下去,都有一些大块的木屑飞起来。他们没有听见父亲的声音。他朝敞棚走过去,进了敞棚,发现应该守在锯子旁边位置上的于连,在比锯子还要高出五六尺的地方,骑在棚顶的一根横梁上。他非但没有当心地照看整个机械的运转,反而在埋头看书。再没有比这更能引起索雷尔老爹反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