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鲁迅与茅盾

2010-01-31 
市场价:¥17.80卓越价:¥15.80为您节省:2.00元 (89折) VIP 价:¥15.33 SVIP价:¥15.0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鲁迅与茅盾 去商家看看
鲁迅与茅盾 去商家看看

 鲁迅与茅盾

  • 市场价:¥17.80
  • 卓越价:¥15.80为您节省:2.00元 (89折)
  • VIP 价:¥15.33 SVIP价:¥15.01
  •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 现在有货,登录后根据您所在地址,商品的发货时间会有所不同。 (暂无用户评分、评论 | 写评论)
    为该商品打分以改善“为我推荐”      登录为该商品打分
          已经有了
    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页码:347 页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
    ·ISBN:7202028522
    ·条形码:97872020285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0开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以极富学理风格的语言,评述了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上两位文学巨匠——鲁迅与矛盾的生命与思想历程。特别着力于找寻两人得以成长的相同与不同的人文环境的影响。对于两人生前身后的毁誉也做了对比研究。是一部关于鲁迅和矛盾的较有水准的研究注作
    媒体推荐 内部比较与外部比较(代序)
    王富仁
    记得在八十年代中期,在中外比较文学研究正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龙泉明先生就曾倡导过中国现代作家之间的比较研究。那时他约了一批人,写了一批文章,编了一本书。我当时与查子安先生合写了一篇关于粱启超与鲁迅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的比较文章。当然,在此前,像这样的比较研究文章也是有的,但没有引起我的注意。龙泉明先生的倡导颇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对于中外文学的比较,国际上有比较文学学会,是国际上承认的一种研究领域。有理论,有方法,有实践,有交流。但同一研究领域不同作家和作品的比较研究却没有这样的国际性的组织,也没有这样国际性的影响。不被承认为一种固定的研究方法。但我想,两种比较研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外的比较研究,解决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的问题,解决的是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的问題。不论是法国的影响研究学派、美国的平行研究学派、前苏联的历史的比较研究学派,还是跨学科研究,起到的都是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艺术门类的文学艺术吏融在一起的作用。用我的观念来说,都是构筑统一的“总体文学”的方式。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对我们是非常必要的,它反映着中国文学国际化的要求。但也有一些问题。不能不承认,我们的现当代文学发展水平还是极其有限的,从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就是接受多而输出少。中外比较文学搞来搞去,就主要搞成了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研究。本来,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认真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种现象,对发展中国文学还是有推动作用的。但事情并不如此简单。我们现当代的文学研究,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职业。在开始,大家都是有一种明确的意识的,即不论研究什么,无非都是为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但到它成了一个固定的研究部门,来搞这种研究的人多了,一种研究方式就直接被研究者接受过来了。到底为什么出现了这种学科,这个研究领域的很多人未必意识到了,一种研究方式也就仅仅成了一种操作方式。在这时,文学的标准就在无形中外移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更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产生与发展的。这种影响是接受,是以承认外国文学的标准为前提的,外国文学的标准就强化起来,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都是纳入到外国文学的标准下被感受、被理解的。这就无形中压抑了原本脆弱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的研究者重视外国文学,我们也重视外国文学,我们中国文学的处境就悲惨起来了。这就像一种商品,外国人喜欢外国的,中国人也喜欢外国的,中国的商品就没有人买了。这里当然也有实际质量的问题,但也有在一种文化观念之下的文学盲视的问题。而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就是这种文化观念产生的一个基地,一个渊薮。别的烟囱里不冒烟,只有这个烟囱里冒烟,人们吸的都是这个烟囱里冒出来的烟,久而久之。人们就闻惯这种烟了,有了别的烟,反而闻不习惯了,闻得习惯,也说不出口来了。大家都这样想,这样说,有点不同的感受也似乎不必说、不愿说了,说看反而感到别扭了。我曾经想,假若有人问,对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影响最大的是哪些人,我说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斯特劳斯的解构主义、德里迭的解构主义,或者说林毓生、李欧梵、夏志清、司马长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只要对我不怀恶意的人,大概不觉得有什么奇怪,我自己说着也很舒服。但我细想过这个问题之后,认为还是牵何林先生普及鲁迅作品的主张、陈涌先生鲁迅小说研究的宏观性、樊骏先生提出的文学研究的“当代性”的命题,王德厚先生对鲁迅立人思想的重视,对我新时期以来的鲁迅研究和现代文学研究的影响更是根本的。可以说,它们是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鲁迅研究的四大支柱。当然,我们这些人与那些大师级的人物可能有所不同。
    目录
    面对大师
    乡土之育
    弄潮儿
    文化姿态
    遭受批判
    同一目标
    主体的重建
    文体的选择
    交友与婚恋
    相知的评论
    晚年与身后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书摘
    当鲁迅步人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时,他就以思想家的姿态写出了现代白话小说和随感录,并且很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说鲁迅在五四时期以创作在文学界文化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说法。但说鲁迅的《狂人日记》一经发表就像春雷一样引起轰动云云,大概只是一种后入主观的诗化表达而已。茅盾曾经谈到《狂人日记》发表后的情形,认为这篇小说在当时的文坛上并不曾掀起多么大的风波,“未曾邀国粹家之一斥”,因为它夹在“无句不狂,有字皆怪”的《新青年》中,便也不显得怎样“怪”了。①但在比较的意义上看鲁迅的实际影响,应该说鲁迅成名是在茅盾之前,而且也得益于《新青年》团体的整体的巨大影响,显示了在文化界“文学交际”的重要性。相比较,茅盾当时却还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多在“助手”的角色下从事一些翻译、编辑方面的工作,即使写出像上述的论文性质的东西,也发表在面向中学生的《学生杂志》这样比较一般的刊物上,内容也较简单肤浅。而他所翻译、编译或写作的内容也比较驳杂。仍以1917年至1918年间的茅盾为例,此间他在《学生杂志》上发表的译作有《三百年后孵化之卵》、《二十世纪后之南极》、《履人传、《两月中之建筑谭》(合译)、《理工学生在校记》(合译),编辑了《中国寓言初编》(合编),并助编《学生杂志》,编译或编写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童话、故事,写作了《学生与社会》、《1918年之学生》、《<缝工传>自信》、《求幸福》等。这些都表明茅盾在主编《小说月报》和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之前,基本上没有明确的主要进取方向。这与鲁迅很不一样。鲁迅在加盟《新青年》之后,就以久蓄必发之势,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写出了一系列杰出的并被后来的历史所证明了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与茅盾在五四前夕的起点是很不相同的。不过想到他们在当时的年龄上的差异(相差15岁)及基础的不同,倒也是不奇怪的。
    可是,茅盾很快便在“青年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的新文化运动中找到了感觉,也获得了历史提供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发挥了自己作为青年人的优势。他所在的商务印书馆也给他提供了便于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当人们越来越多地了解了“媒介”的重要性的时候,也就更能够理解《小说月报》改由茅盾编辑意味着什么,甚至也理解了这个刊物对“文学研究会”意味着什么。几乎可以说,就是这个刊物,使茅盾如免得水,并很快在整个文化界文学界脱颖而出。而且在文学编辑、文学评论等方面迅速取得了丰硕成果
    ……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