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页码:10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01708261/9787801708267 ·条形码:9787801708267 ·版本:第1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解读徽州祠堂·徽州祠堂的历史和建筑 |
 |
|
 |
解读徽州祠堂·徽州祠堂的历史和建筑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页码:10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01708261/9787801708267
·条形码:97878017082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解读徽州祠堂·徽州祠堂的历史和建筑》讲述了:分布在徽州境内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古祠堂,是独特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的祠堂与民居、牌坊并称“徽州三绝”,这里的每一座祠堂都是当时徽州经济、文化以及建筑艺术的具体体现,也是徽州历史的浓缩。《解读徽州祠堂·徽州祠堂的历史和建筑》分寻根徽州、望族之乡、天下第一祠和物化宗法的殿堂四章,详细介绍了徽州祠堂的外部结构、内部装修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并全面系统地解读了徽州祠堂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
编辑推荐 《解读徽州祠堂·徽州祠堂的历史和建筑》:“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是徽州广为流传的民谚。在徽州境内,散落有数千座各式各样的祠堂,文献中记载徽州“祠堂连云,远近相望”。这些祠堂,既向世人展示了徽州人的经济实力,又是徽州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综合体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寻根徵州
一、悠悠千载古徽州
徽州得名始末
明山秀水的风貌
富可敌国的徽商
文化底蕴
二、村庄是宗族的聚落
一姓从来住一村
依山傍水的村庄布局
族必有祠
三、敬宗睦族的神圣之地
明清大兴祠堂
风格各异的祠堂
第二章 望族之乡
一、绩溪胡氏家族
龙川“四胡”
尚书胡宗宪
墨匠胡开文
商人胡雪岩
学者胡适
二、龙川成就“尚书胡”
两世祖选地建村庄
龙川的命名和丁家祠
家族显赫在明清
显者如云
三、今日龙川
灵动的水街
内秀的尚书府
第三章 天下第一祠
一、胡氏宗祠的修建
宋代立家庙
明代筑祠堂
清代大整修
二、大放异彩的架构
寓意深刻的外围
设计巧妙的内部
三、木雕艺术的博物馆
胡氏宗祠的精华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四、卓尔不群的文化风尚
大家援笔添锦绣
古为今用有新篇
第四章 物化宗法的殿堂
一、祠堂的职能
祭祀的神坛
教化的平台
议事的场所
公共活动处
惩戒的公堂
二、与祠堂配套的宗谱
姓各有祠,祠各有谱
宗族的意志和思想
三、有特色的祠堂
南屏老杨家染坊
棠樾牌坊群下的男祠和女祠
呈坎贞靖罗东舒祠
后记
……
序言 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古称新安。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后从属于吴国、越国、楚国,秦时开始设黟县、歙县。宋徽宗宣和年间,正式定名徽州。数千年来,徽州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其中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人文、历史与徽州人审美意识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建筑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始于宋代,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古徽州以民居、祠堂、牌坊并称“徽州三绝”,其中明嘉靖年间开始修建的徽州祠堂,被誉为徽派建筑的集大成者。
聚族而居是徽州村落的最大特点,且多一村一姓。出于祭祀祖先、追宗念族和敬宗聚族、执行族规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彰显宗族荣誉、教育子孙后代和举行重大活动,在明嘉靖朝廷“许民间皆联宗修庙”时,徽州各地大兴祠堂。举全族之力而建的祠堂,是村落的核心建筑,也是村落中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在徽州境内,几乎村村有祠堂。从建筑角度来看,分布在徽州境内大大小小、形态不同的祠堂,是徽州建筑的精华。这些祠堂一般规模较大,高大威风的五风门楼、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使祠堂看起来分外壮观。建筑上用题材丰富的木雕、砖雕、石雕进行装饰,也是徽州祠堂的一大特色。
每一座祠堂都是徽州的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程度以及建筑艺术的具体体现,可以说徽州祠堂就是徽州历史的一个缩影。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寻根徵州
一、悠悠千载古徽州
徽州地处安徽南部,现在作为行政区划分的名称已不存在,但是徽州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概念不会消失。自秦代开始,这里先后设有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宣和年间,改歙州为徽州,辖区“一府六县”,即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元、明、清三代,徽州区域相对稳定。如今徽州地区已被改为黄山市,辖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和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四县。婺源被划入江西省,绩溪则被划入安徽省宣城市。
◎徽州得名始末
徽州古称新安,早在新石器石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后从属于吴国、越国、楚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这里置黟、歙二县。汉建安十三年(208),吴主孙权析歙县为始新、新定、海阳、犁阳、歙五县,连同黟县共六县,立新都郡。西晋时改为新安郡,隋代改为歙州,至唐大历五年(770),辖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婺源六县,从此境域基本稳定。
徽州作为行政区划分的名称,始于宋朝。公元1121年4月,北宋王朝彻底剿灭了南方的方腊起义。
后记 山水亘古不变,人事与时推移。漫步今日的老徽州,打黄山牌,做徽州文章,早已成为当地旅游的主旋律,旅游热也业已成为地方经济重要的增长点,祠堂游即是旅游景致中的一朵奇葩。
不否认南屏、棠樾、呈坎的祠堂,是徽州祠堂中的佼佼之者,是从前政治化工具变换成今日文化性遗产的楷模。但这只是沧海一粟,徽州乡村可用以开发旅游的祠堂,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祠堂,可以供人观赏、品味、探究、考察。祁门的古戏台祠堂群,渚口的贞一堂,歙县郑村的郑氏祠堂、北岸的吴氏祠堂、三阳的洪氏祠堂,休宁岩前的杨家祠堂、黄村进士第,黟县屏山的舒氏祠堂,婺源汪口的俞氏祠堂,屯溪率口的程氏祠堂等,不胜枚举。
徽州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大流派,是徽州雕刻艺术、建筑艺术以及雄厚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古戏台,号称“古建四绝”,是徽州古建筑的实体物象,其中祠堂内涵更为丰富,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一项内容。
徽州祠堂正经历着裂变的考验,流逝的也罢,存世的也罢,正介于流逝和存世之间的也罢,祠堂独有的历史和风韵,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