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唐诗说唐史

2010-01-30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9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101063357/9787101063356 ·条形码:9787101063356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唐诗说唐史 去商家看看
唐诗说唐史 去商家看看

 唐诗说唐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29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101063357/9787101063356
·条形码:978710106335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青少年

内容简介 唐诗对唐史的反映是丰富多彩的。《唐诗说唐史》分十七章,每章以唐诗为引子,讲述唐史知识,比如唐朝的军事制度、均田制、唐朝的中外关系、安史之乱的现实、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唐朝的科举制度、唐代士子的漫游风气、唐朝经营西北与士人的出塞从军、唐代官员的服饰和等级、唐代的风俗等。读后可以激发我们对唐史的兴趣,可以补充我们的唐史知识,当然,也可以深化我们对唐诗的理解。
作者简介 邓小军,首都师范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担任魏晋南北朝隋唐代五代文学教学工作。著有《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诗史释证》(中华书局,2004)。
鲍远航,1967年生,河北承德人。1988年参加工作,2001年获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发表文史论文十余篇,参编书籍数部。
编辑推荐 《唐诗说唐史》: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目录
前言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贞观之治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朝的开拓西域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的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之乱及其平定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朝的衰亡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唐霸的中书、门下制度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唐朝的均田制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的科举制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代士子的漫游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代士人的从军与出塞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唐代士人的求仕与隐逸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从服饰看唐代官员的等级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代的流刑和官员的流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的教育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雨人——唐诗中的节令风俗
引用书目
……
序言 我们是唐人的后代。
很多年前,陇海铁路西行的快车上,白底黑字的站牌一一掠过我眼前:洛阳一新安一潼关,心里不禁涌起一个声音:我正走在杜甫写“三吏”、“三别”的路上!
唐代的诗史,似乎还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今年七月上旬的一天,人民网强国论坛同时出现过两个引用杜诗的帖子,其中一个写道:“通读杜诗,发现诗圣一生都在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呐喊……”
这本小书,从唐诗说唐史,以唐诗为引子,讲述唐史知识,是为青少年读者提供的一本通俗读物。唐诗中往往可见唐史,所以唐诗不失为激发青少年读者对唐史产生更大兴趣的引子。
唐诗的繁花硕果,是从唐史——唐代社会生活——这棵参天大树上生长出来的。我们观赏繁花硕果,可以进而观赏生长繁花硕果的参天大树。同样,我们欣赏唐诗,也可以进而了解产生唐诗的唐史。
不少唐诗有对唐史的深刻反映。举三个例子。
文摘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京城,途经扬州,与也回京城的白居易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诗明显是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于是,接过白诗的话头,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作为酬答。
刘禹锡诗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由于比喻中蕴涵着哲理意味,现在已经演变为成语了,一般用来喻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这其实并非刘禹锡此诗的本意。如果要理解刘禹锡这两句诗的真正用意,还需从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说起。
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的骨干:二王与刘、柳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二十三日,德宗李适崩。二十六日,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贞元二十一年八月五日,改元永贞。这时,顺宗已经禅位,王叔文集团已经失败。过去所说“永贞革新”的提法不妥,应称为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
安史乱后,唐王朝皇权衰落。朝廷里,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一些正直敢言的大臣如前宰相陆贽等都被相继贬逐出京;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称王称霸,愈来愈嚣张。中央与地方、藩镇与藩镇间的战争,连年不断。朝廷又一再向老百姓额外加税,横征暴敛。国家危机四伏,民不聊生,社会矛盾越来越深刻、尖锐。这些都日益成为唐王朝君臣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顺宗做太子时,就已留意改革弊政,振作朝纲。一次,在宫中与侍读们谈到宫市的弊害时,李诵说:“我正准备就此事尽力进言。”大家都称赞太子明察,只有一人不说话。他是谁呢?
这人就是王叔文,亦即后来政治革新的实际领袖。当时他的身份是太子的侍棋待诏。按说王叔文比别的侍读更明白宫市之弊,为什么此时不语呢?当太子后来问及此事时,叔文答:“皇太子之事上也,视膳问安之外,不合辄预外事。陛下在位岁久,如小人离间,谓殿下收取人情,则安能自解?”(《旧唐书·王叔文传》)原来,李诵的父亲唐德宗猜忌心很强,性情又急躁刚愎,王叔文担心小人进谗,节外生枝,故而无语。联系到后来王叔文见李纯被立为太子而面露忧色,以及丁忧离职时的担心等,可见他是一个政治嗅觉锐敏、有着较强政治预见的人。李诵对王叔文非常信任,“宫中之事,倚之裁决”(《旧唐书·王叔文传》)。即位后,顺宗立即开始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