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道教老学史

2010-01-30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6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62238030/9787562238034 ·条形码:9787562238034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道教老学史 去商家看看
道教老学史 去商家看看

 道教老学史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6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62238030/9787562238034
·条形码:978756223803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华大博雅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道教老学史》论述道教学者中的精英这一群体的老学思想,从我国的汉魏六朝直至明清,按照朝代先后顺序分章节重点论述了二十多位不同时期的道教老学代表人物的思想研究,旨在说明《老子》诠释的多元性以及老学发展的时代性,致力于老学史的研究与思想史的研究相结合。
《道教老学史》仍然遵循《中国老学史》所倡导的研究思路,即特别注意时代条件尤其是一个时代的思想学术对老学发展的影响。同时以道教史为基本参照,分汉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四个历史阶段,在对每一个阶段的道教发展概况以及道教思想特点作总体描述的基础上,再展开道教老学的具体分析,以充分揭示道教学者群体在诠释《老子》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创见与精神特质。
作者简介 刘固盛,1967年7月生,湖南涟源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年9月进入西北大学国家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2002年6A博士后出站,来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2001年11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04年6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道家道教思想、老庄学、宋明理学以及儒、道、释三教关系的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代表作有《宋元老学研究》、《宋元时期的老学与理学》、《中国庄学史》(合著)等。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及台湾、香港等地区横向项目共10余项,学术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奖励。
编辑推荐 《道教老学史》: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华大博雅学术文库,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提供的出版基金全额资助,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成果。
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茅山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道教老学文献考察
第一节 历代著录的道教老学文献
一、汉魏六朝道教老学文献
二、隋唐道教老学文献
三、宋元道教老学文献
四、明清道教老学文献
第二节 现存主要道教老学文献
一、独立著述
二、集注

第二章 汉魏六朝道教老学
第一节 从道家的老子到道教的老君
一、老子与黄老
二、黄老学与黄老道
三、老子与太上老君
第二节 道教老学概况
一、《老子》诠释与早期道教理论建构
二、《老子》与道经创制
三、老子化胡与佛、老相激
四、道教老学的义理化倾向
第三节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老学旨趣
一、《河上注》与黄老道
二、《河上注》之主旨
三、修道途径
第四节 《老子想尔注》的主要思想
一、对道的发挥与改造
二、神仙信仰
三、阐扬道诫
第五节 《老子节 解》的诠释特色
一、《老子节 解》小考
二、《老子节 解》的主要特点
第六节 顾欢的老学思想
一、本体之论
二、无为为宗
三、活身之道

第三章 隋唐道教老学
第一节 隋唐道教的繁荣及哲学上的突破
一、道教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道教哲学的突破
第二节 道教老学概况
一、道教老学与道教重玄学
二、解《老》的道士群体
第三节 成玄英的老学思想
一、《老子》开题
二、重玄之域
三、至道虚通
四、众生正性
第四节 李荣的老学思想
一、道体重玄
二、虚极之理
三、心性修养
第五节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
一、老君事迹
二、老学简史与《老子》大意
三、对重玄学的总结

第四章 宋元道教老学(上)
第一节 道教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一、道教的鼎盛
二、道教义理的变化
第二节 道教老学概况
一、道教老学的特点
二、理学视野下的道教老学
三、陈抟学派老学宗趣
四、全真道的老学精神
第三节 陈景元对《老子》的阐释
一、生平与著述
二、对道的认识
三、心性思想
四、治国之要
五、余论
第四节 白玉蟾的老学思想
一、以心解《老》
二、天下无二道
三、道家本色
第五节 李道纯《道德会元》
一、《老子》文本考证
二、性命双修思想
三、儒道释会通
第六节 邓镝《老子》诠释的特色
一、真常立宗
二、性命之学
三、以丹解《老》

第五章 宋元道教老学(下)
第一节 邵若愚解《老》的主旨
一、道德阶梯
二、众妙之门
三、从重玄到心性
第二节 吕知常的老学思想
一、对道的理解
二、道教特色
三、修身思想
四、治国思想
第三节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一、作者略考
二、《集注》的文献价值
三、论道的特点
四、修道的方法
第四节 杜道坚解《老》的特点
一、以道教信仰解《老》
二、以史解《老》
三、以君术解《老》
四、以“理”解《老》
五、余论
第五节 张嗣成的《老子》研究
一、理气性命之说
二、金丹不在他求

第六章 明清道教老学
第一节 明清道教思想的特点
一、明清道教的中兴与衰微
二、三教思想进一步融合
第二节 道教老学概况
一、道教老学主旨
二、《老子》与儒、佛
三、仙解《老子》
第三节 陆西星的老学思想
一、阐真常之道
二、发性命之微
第四节 程以宁《老子》研究成就
一、本体之道
二、入道工夫
第五节 李西月的老学思想
一、《老子》与丹道
二、治身与治国
第六节 宋常星《道德经讲义》的思想特色
一、以真常解《老》
二、无为之德
三、炼养思想
四、余论
第七节 黄裳对《老子》的诠释
一、对道的诠释
二、金丹正途
三、应世之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股研究道家道教文化的热潮,至今仍可以说方兴未艾。这股研究热潮的兴起,一方面是有一批海内外学者(如王明、汤一介、陈鼓应、卿希泰等许多学者)的推动,另一方面又是与传统文化研究的发展一致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是否三足鼎立,似乎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除了佛教是“外来”的,儒、道二家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究竟谁的资格最老,也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不过,儒、佛、道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则是毫无争议的。和儒、佛二家相比,道家以“道”为主要特点,名实相符,一目了然。但是,“道”字原本并非道家之“专利”,周秦诸子“道论”之作很多,汉以后的儒者讲“道统”、“原道”,也使用这个“道”字。到了宋代,从周敦颐、二程至朱熹一批被称为理学家的大儒,他们以儒家为主,兼容佛、道二家思想的某些内容,再一次改造儒学,被认为是继承道统之学。不过,儒家所论之道,其要旨在于重礼、乐、《诗》、《书》,实行王道之治,“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无论是目的或方法,都与道家、道教之“道”不同。至于佛教之用“道”,相对要简单些,“道”字在佛经中难得找到一个较确切的对应词,早在唐代译“道”为“菩提”抑或“末迦”就是争论过的问题,这里我们无法深究。从历史事实看,佛教在初传中土之时,曾借用过道家之“道”是可以肯定的,当时人们讲佛教,常常使用“佛道”、“释道”这样的词。
文摘 第一章 道教老学文献考察
道教老学文献是道教老学研究的基本材料,由于时代的久远,许多文献已经失传,尽管如此,保留至今者仍然不少,因此,本章首先对历代道教人士解《老》的文献状况进行较全面的考察与分析。
第一节 历代著录的道教老学文献
元代道士张与材说:“《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从元代至明清时期,又有大量注本涌出。在众多的《老子》注本中,道教人士的著作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唐末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中收录历代诠疏笺注《老子》者六十一家,其中能确定为道教人士所注者占三十六家。当然,杜光庭所录并非十分全面,例如南宋泉州道士董思靖在所著《道德真经集解》的《序说》中指出,唐以前之注解《老子》者,除杜光庭所录,唐《艺文志》又有丘望之、程韶、王尚、袁真、释惠严、杨上器、贾大隐、邢南和、尹知章、陆德明、陆希声等四十家,其中不乏道士,如孙思邈、李含光等等。又唐志所录亦有未尽者,如李约、贾清夷、王顾、杜光庭等皆唐人,却未见著录。这仅是就唐代以前《老子》注本的情况而言。宋代以后,老学文献大为增加,情况也变得更加复杂。
后记 时光荏苒,自1997年师从熊铁基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留校至今,转瞬已逾十载。在时间的长河中,十年不算太长,而在我的生命历程里,这段光阴却是非比寻常。我不仅加深了对学术的了解,而执着于学术研究的初衷也更加坚定了。尤其幸运的是,我能够追随导师,得以晨昏请益,并被先生的治学精神深深感召,因而在学术追求的道路上不敢稍有懈怠。
在我完成《宋元老学研究》的博士论文和《宋元时期的老学和理学》的博士后研究报告以后,适逢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成立。中心成立伊始,熊铁基先生即确立了以老庄学研究为重点的发展目标,有鉴于此,我决定将老学与道教结合起来作一个专题研究,这一计划立即得到了熊先生的肯定,这也就是本书的选题缘起。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两点是我特别注意的:其一是对道教予以充分的尊重。对道教人士的《老子》注疏文献进行解读,我想重要的一点是必须从道教的立场出发,才能谈所谓的“同情之了解”;其二是力求从道教老学史的角度揭示道教思想史的发展。在老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旨在说明《老子》诠释的多元性以及老学发展的时代性,由此而致力于把老学史的研究与思想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所以,道教老学史的研究,其最终旨趣乃在于道教思想史。
当前,道家道教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与学界的重视,这是令人鼓舞的。随着2007年4月“国际道德经论坛”在西安与香港的隆重举行,随着2008年10月“崂山论道”活动的开展,《老子》书必将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与之密切相关的老庄学也必将进一步彰显其学术活力,老庄学的进一步研究值得期待。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