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繁体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10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80752328X/9787807523284 ·条形码:9787807523284 ·版本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繁体版) |
 |
|
 |
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繁体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页码:10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80752328X/9787807523284
·条形码:9787807523284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俗文化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繁体版)》资料丰富,翔实,视野广阔。不仅涉及佛学,而且博及中古时代社会、历史、文学、艺术多层面的研究。全书80万字。作者何剑平,早年写诗,研习绘画艺术(《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繁体版)》中的图片,有一部分是他亲自绘制),研究生期间专修隋唐文学,喜读西方哲学,尤其现象学。通读过《大藏经》。
编辑推荐 《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繁体版)》由巴蜀书社出版。
目录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敦煌遣书中保存的《维摩诘经》及相关文献
一、《维摩诘经》的译本
二、《维摩诘经》的注疏本
三、《维摩诘经》的讲经文
四、《维摩诘经》的唱词
第三章 《维摩诘经》的翻译舆魏晋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 唐前《维摩诘经》的六次翻译
一、汉末的早期译者:第一个中国僧人与《古维摩经》
二、《古维摩经》译本归属考索——严佛调本,还是支谦本?
三、居士佛教的肇始:三国支谦译本
四、两晋《维摩诘经》的重译与清谈的结合
五、两晋名僧、名士与维摩诘信仰
六、后秦:鸠摩罗什门下与维摩诘信仰
第二节 向秀《庄子注》与菩远离法:文人招隐诗的变化
一、向秀与《庄子注》
二、《般若经》中的菩萨迷离法
三、《维摩诘经》中的迷离法
四、《维摩诘经》的材料来源
五、菩萨远离法在诗赋中的表现
第三节 维摩诘不二法门与玄学言意之辩
第四节 晋宋定际南方僧侣、士大夫的维摩诘信仰
第四章 南北论讲之风中的维摩诘信仰
第一节 弘洙泗之风阐迦维之化——齐、梁、陈佛教中的维摩诘信仰
一、维摩诘信仰在齐、梁时期的发展概况
二、齐代王室士大夫的维摩诘信仰
三、梁代王室的维摩诘信仰
四、陈代的维摩诘信仰
第二节 北魏论讲之风的复兴与云冈龙门的维摩石刻
一、北魏义学的复兴及南北交通
二、北魏上层维摩诘的讲诵者
三、《维摩诘经》之注疏
四、云冈、龙门的维摩造像
第三节 北齐北周的维摩诘信仰
一、北齐的维摩诘造像及刻经
二、北齐维摩诘造像、刻经的历史内涵
三、北周的文化背景
四、北周的维摩诘信仰
第四节 维摩诘与南北判教
一、南北诸师对《维摩诘经》之判释
二、智颉、吉藏注疏所见南北诸师释《维摩诘经》之片断
三、北方地论师对《维摩诘经》之传承
四、净影慧远《维摩义记》
第五章 隋代的维摩诘信仰
第一节 天台宗与维摩诘信仰
一、智颉撰《净名疏》之因缘
二、智颜《净名疏》之创造
三、《玄疏》、《文疏》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节 三论宗与维摩诘信仰
一、兴皇法朗的维摩观
二、吉藏《净名玄论》、《维摩经略疏》
三、小结
第三节 隋代的敦煌维摩变
一、晚出的缘由
二、局部的变化
第六章 维摩诘信仰在中土的民众化过程
第一节 民间写经和礼忏法会
一、民间写经
二、礼忏法会
三、余论
第二节 维摩诘别称金粟如来、王氏说及其眷属之考释
一、金粟如来名称的最早记载
二、金粟如来的名称与原典注释之差异
三、维摩诘本地说的变化
四、“金粟如来”名称产生的背景
五、“金粟如来”对僧俗修行的影响
六、无名相之法以名相说——维摩诘王氏说及其眷属
第三节 化俗菩萨的显迹:神僧志公和傅大士
第七章 唐代前期的维摩诘信仰
第八章 唐代中后期的维摩诘信仰
第九章 维摩诘信仰的東传
第十章 结论
附录 中土维摩诘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剑平:
现在是2006年的除夕。我在从上海到南昌的火车上读你的《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打算写一些同它有关的文字。车窗外,灯光树影飞速闪过,让我知道每句话都写在不同的地方。等这篇文字写完了,陈旧的“乙酉”也就换成了鲜亮的“丙戌”。
这个除夕比较清静。听不到锣鼓鞭炮声,却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在这种情境中,人容易进入回忆。屈指算来,我们相识已经有十年了。十年前,你和周广荣分别从西安、武汉来扬州大学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你们推开我住所房门时的表情,至今历历在目。记得一场考试下来,广荣被录取了,而你没有,但你接受我的提议,留在了扬州。你以扬州大学敬文图书馆临时工作人员的身份,提前进入博士生课程,同时准备来年的考试。
我的上述提议,事实上是只能属于你的。因为它意味着放弃稳定的教师职位,用一整年时间等待一个正式的研究生身份。遣不免会引起某种焦虑。
文摘 插图:

以上二例恰可证明魏晋之际时代精神转换的迹象:(一)僧侣大都生于汉土,接受中国文化教育,在个人知识修养上内外备通。譬如优婆塞支谦“博览经籍,莫不究练,世间艺术,多所综习”,康僧会“明练三藏,博览六典,天文图纬,多所贯涉,辩于枢机,颇属文翰”,这种和中国文士之习气相通的特征,至东晋遂成为名僧的时尚。(二)论辩之才能。譬如支谦“应机释难,无疑不析”;僧会面对张昱的问难,“应机骋辞,文理锋出”。他们均显示了以卓越的才辩赢得敬重的追求。(三)以支谦、康僧会为标志,名僧与名士交往之序幕已经揭开,(四)一改前人出经朴质的作风,在语言的使用上崇尚文丽,甚而至于以老庄思想杂人佛经。例如康僧会《安般守意经》、《法镜经》二序,袭《老》、《庄》名词典故,《法句经序》引“美言不信”之语,乃是支谦曾读《老子》之明证。事实上,支谦、康僧会所表现的特征在当时南方的文化阶层中已渐盛行。如援引《老》、《庄》之言以申佛旨的作法,早在灵帝末年避世交趾的牟子身上已露端倪,其于献帝初平四年(工39)后所作《理惑论》即自云“博学多识”、“文武兼备有专对才”、“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又云“吾既睹佛经之说,览老子之要,守恬儋之性,观无为之行,还视世事,犹临天井而阙溪谷,登嵩、岱而见丘垤矣”。
后记 偶翻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看到胡塞尔的一段经历,忽心有顿悟,便过目不忘。胡塞尔在谈到他自己的时候,总是说他是一个“初学者”。他不断地研究他自己的著作。当他想把以前的手稿定稿,以供发表时,总是把整个书稿又重写一遍。这使得助手们深感绝望,因为他总是重新从头开始思考。
由是,我又想起几千年前中国圣人孔子曾发出“述而不作”的叹喟,印度的维摩诘居士面对文殊菩萨的提问而默然无言……面对业已失去的丰富的现象世界,我对它的重构,是不是有过多的谈论,从而使它淹没在我的偏见、空言、世界观构造的汪洋大海之中呢?这是我一直力求避免的,效果如何,只有读者自己领会了。
这部书稿是我两个求学阶段的成果,包括博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后工作报告,实际上凝结了我在扬州和成都两个阶段的生活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