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39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101063853/9787101063851 ·条形码:9787101063851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 |
 |
|
 |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39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101063853/9787101063851
·条形码:97871010638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华林博士文库
内容简介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以中国晚唐五代时期的诗僧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诗僧崛起的历史文化背景、亚群体的划分、群体的心态特征、僧诗的创作风格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等做了比较深入的探究与分析,引征文献资料丰富翔实,结论清晰,对研究中国诗歌史、佛教史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绪论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序说
第一节 诗僧的得名由来
第二节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述略
一 诗僧研究的现状
二 晚唐五代诗僧研究的现状和任务
三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的可行性
四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的范围
五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的内容
六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崛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余响人霜钟”——风云变幻的乱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一 排佛毁佛和奉佛兴佛的跷跷板运动
二 独特的地域性
第二节 佛教的发展演变
一 “一花开五叶”——禅宗的兴盛
二 寺院经济的发达和寺院功能的多样化
三 佛教外学的发展
第三节 “润物细无声”——唐诗的发展
一 唐诗的进一步普及
二 “诗言志”的传统
三 僧俗交往的密切
四 僧学诗——“一字师”的故事
五 “以诗参禅”的风气
第二章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考
第一节 庐山诗僧群
第二节 闽地诗僧群
第三节 吴越诗僧群
第四节 湖湘诗僧群
第五节 荆南诗僧群
第六节 西蜀诗僧群
第七节 岭南诗僧群
第八节 长安诗僧群
第九节 北方诗僧群
第十节 宋初“九僧
第三章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特征
第一节 群体的组织形态的特征
一 以师徒传承、友朋往来为主要组织方式
二 南方籍诗僧多
三 流动性强
四 多才多艺
五 多为禅、律僧
第二节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心态
一 晚唐五代诗僧交游考
二 亦僧亦俗,儒、禅互补的双重人格结构
三 酷爱诗歌
四 崇尚苦吟
五 追逐名利
六 终南捷径——先僧后仕
第四章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诗歌创作特征
第一节 晚唐五代诗僧著述考
第二节 僧诗创作的主题趋向
一 典型的僧居图
二 独特的山水景
三 细腻的咏物趣
四 智慧的禅理诗
五 强烈的现实情
第三节 诗体的多样性
一 近体诗的兴旺发达
二 乐府诗的独放异彩
第四节 僧诗的风格特征
一 偈颂味
二 奇崛怪诞
三 清幽冷峭
第五节 晚唐五代诗僧的诗歌理论著作
一 僧齐己《风骚旨格》
二 僧虚中《流类手鉴》
三 僧神或《诗格》、《四六格》
四 僧保暹《处囊诀》
第五章 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二 在中国佛教史、中国禅宗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博士”一名,古已有之,几个朝代都使用过,指的是一种官名。现在我们使用的“博士”,则是舶来品,是英文doctor(其他德、法等语也一样)的翻译,旧瓶装新酒也。
欧美的教育制度,颇多不同之处。仅就我比较了解的德国而言,那里不大有“毕业”这个概念。一般的情况是,一个学生经过小学、中学、大学十几年的学习,最后在一个大学安定下来,选中了一个教授,参加了他的讨论班,最后被教授认可,愿意收为弟子,于是给学生一个题目,由学生自己去作。再经过几年时间,论文完成,教授同意,于是确定时间,进行答辩。答辩的范围共有四个:论文本身,一个主系和两个副系,共有教授三人。主席照例是文学院长,因此答辩委员会一般都由四人组成。委员们巍然高坐,有如法庭。学生是审问对象。教授提问有极大的自由,上天下地,苍蝇蚊子,无所不可。听说汉堡大学一位中国学生以汉语为副系,不过图省力而已。结果教授问:莎士比亚和杜甫谁早?学生答日:莎士比亚。教授莞尔而笑,说道:“候补博士先生,对不起,你落第了。”我又听说,十九世纪后半叶德国医学权威Virchow,学生答辩时,他捧出了一盘猪肝,放在桌上,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迟疑了半天,不敢答复。最后教授说:“这是猪肝。”学生说:“我也看着像猪肝。
文摘 又休诗《晚春寄吴融、于竞二侍郎》,按,吴融于乾宁二年(895)秋被贬官至荆门,开始与居荆门的贯休交往。乾宁三年(896)冬,吴融赴京,贯休有诗赠行。此诗盖为此年后所作。诗云“白头为远客,常忆白云间。只觉老转老,不知闲是闲。花含宜细雨,室冷是深山。唯有霜台客,依依是往还”,诗意凄苦,又云“室冷是深山”,知贯休不在荆门。考贯休行踪,贯休初至荆南,颇受成’『内礼遇,居于龙兴寺,后遭谗约于天复二年(902)初春贬黔,冬入蜀,晚年在蜀倍受前蜀皇帝王建宠遇,故此诗当作于902年初春贯休贬黔时。
39、姚泊:贯休有《送姚洎拾遗自江陵幕赴京》,诗云“捧诏动征轮,分飞楚水滨……銮辂方离华,车书渐似秦。”据《资治通鉴》卷二六。载:“(乾宁二年)上与诸王及亲近幸李筠营……辛酉以筠,居实两都兵自卫,出启夏门,趣南山,宿荷城镇。……甲子上自徙幸石门镇……李克用遣兵攻华州;韩建登城呼日:‘仆于李公未尝失礼,何为见攻?’克用使谓之日:‘公为人臣,逼逐天子,公为有礼,孰为无礼者乎?’会郗延至,言李茂贞将兵三万,王行瑜将兵至兴平,皆欲迎车驾,克用乃释华州之围……(乾宁二年)八月……克用表请上还京,上许之。令克用遣骑三千驻三桥为备御。辛亥,车驾还京师。”此诗“銮辂方离华”当即指车驾离开华州,还京师之事。又诗中云“沙头千骑送,岛上一蝉新。……凉雨呜红叶”,而此年贯休正在江陵,故此诗当作于乾宁二年(895)秋。
后记 春与秋其代序,日与月常交替,转眼间博士毕业已五年了,回想起在复旦的点点滴滴,真是感慨万千:导师陈允吉先生那既温和而又严厉的微笑,同门之间争论问题的各不相让和面红耳赤,复旦大学古籍文献室的伏案苦读,增寿楼寝室中的挑灯夜战,校园香径小路上的徘徊与沉思……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既是那么地熟悉,又是那么地亲切。本以为,过去的就是过去了,即使再清晰,也会如一张褪色的照片,却原来,只要是用心去做过,真正去拥有过的,便会成为永恒。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然而其间却屡经反复。硕士毕业后,我从自己喜欢的唐宋词专业转攻佛教与中国文学。佛教,于我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中国文学,于我是一片尚待深入的天地,而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当时的我真可谓苦不堪言。好在导师陈允吉先生是这方面的专家,在他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下,我慢慢游人佛教的汪洋大海。随着一本本佛经的电子扫描和囫囵吞枣,我似乎有所开悟,于是便从诗僧的角度探讨诗与禅、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后来便写成了博士论文《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