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4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100058627/9787100058629 ·条形码:9787100058629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
 |
|
 |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4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100058627/9787100058629
·条形码:97871000586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内容简介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内容简介:中国现象学学者这些年来对域外现象学著作的翻译、对现象学哲学的介绍和研究著述,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均值得称道,在我国当代西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中国的现象学事业才刚刚起步,即便与东亚邻国日本和韩国相比,我们的译介和研究也还差了一大截。又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此间出版的翻译和著述成果散见于多家出版社,选题杂乱,不成系统,致使我国现象学翻译和研究事业未显示整体推进的全部效应和影响。
编辑推荐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目录 编者引论
A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
第一部分 1905年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
引论
第1节 对客观时间的排斥
第2节 关于“时间起源”的问题
第一章 布伦塔诺的时间起源学说
第3节 原初的联想
第4节 将来的获得与无限的时间
第5节 由于时间特征而产生的表象变化
第6节 批判
第二章 时间意识分析
第7节 解释:对时间客体的把握是瞬间的把握和延续的行为
第8节 内在时间客体以及它们的显现方式,
第9节 关于内在客体之显现的意识
第10节 流逝现象的各个连续统。时间图式
第ll节 原印象与滞留的变异
第12节 滞留作为特殊的意向性
第13节 一个印象先行于每个滞留的必然性。滞留的明见性
第14节 时间客体的再造(次生回忆)
第15节 再造的进行模式
第16节 作为当下拥有的感知对立于滞留和再回忆
第17节 感知作为自身给予的行为对立于再造
第18节 对于有关延续与后继之意识的构造,再回忆所具有的意义
第19节 滞留与再造的区别(原生的和次生的回忆或想象)
第20节 再造的“自由
第21节 再造的各个清晰陛层次
第22节 再造的明见性
第23节 被再造的现在与一个过去的相合。对想象与再回忆的区分
第24节 再回忆中的前摄-_
第25节 再回忆的双重意向性
第26节 回忆与期待的各种区别
第27节 回忆作为关于曾被感知的意识
第28节 回忆与图像意识。回忆作为设定的再造
第29节 当下回忆.
第30节 在滞留变化中对象意向的保持
第31节 原印象与客观的、个体的时间点__
第32节 在对这一个客观时间构建上再造的参与
第33节 几个先天的时间规律
第三章 时间与时间客体的构造阶段
第34节 构造阶段的划分
第35节 被构造的统一与构造着的河流的区别
第36节 构造着时间的河流作为绝对的主体性
第37节 超越客体的显现作为被构造的统
第38节 意识流的统一与同时和后继
第39节 滞留的双重意向性与意识流的构造
第40节 被构造的内在内容
第41节 内在内容的明见性。变化与不变
第42节 印象与再造
第43节 事物显现与事物的构造。被构造的立义与原立义
第44节 内感知与外感知
第45节 非时间的超越之构造
第二部分 1905-1910年间对时间意识分析的续加和补充
附录一 原印象及其变异的连续统
附录二 当下化与想象。——印象与想象
附录三 回忆与感知的关联意向。——时间意识的诸样式
附录四 再回忆与时间客体和客观时间的构造
附录五 感知与被感知之物的同时性
附录六 对绝对河流的把握。——四重意义上的感知
附录七 同时性的构造
附录八 意识流的双重意向性
附录九 原意识与反思的可能性
附录十 时间的客体化和在时间中的事物性的东西的客体化
附录十一 相即感知与不相即感知
附录十二 内意识和对体验的把握
附录十三 作为内在时间客体的自发统一的构造。——作为时间构形和绝对时间构造意识的判断
B 表明此问题发展的增补文字
(一引入对“清新”回忆和“再”回忆的本质区别以及关于
时间意识中的内容变化与立义区别)
(从大约1893至大约1901年)
第1号对一个持续较长的变化进程之统一的表象是如何成立的?(直观与再现)(约1893年)
第2号时间感知的明见性、回忆等等
第3号(相即的期待。)
第4号沉思。<感知、回忆与期待。>
第5号(作为简单行为的持续感知。)(1898一。1900年)
第6号(布伦塔诺与记忆的明见性问题。)
第7号直观、过去存在的明见性——对过去存在的单纯表象。(对在原生回忆中的内容变动之假设的虚假必然性。)
第8号通过相似而完成的相即。——对一个对象的表象与
对此对象之感知的表象。(以“逐渐淡化”的方式还
被意识到的东西作为此前被感知之物的图像类似代表。)
第9号争论。(回忆的当下性,被回忆之物的过去存在。)
第10号在原初的过去意识与再回忆之间有一个本质区别,对此问题的老的和最初的观察
第11号就时间客体的流逝部分 而言,感知的瞬间相位具有想象的特征吗?
第12号(时间意识的明见性。)
第13号对一个时间性的东西的感知与对时间性的感知
第14号直接回忆是借助于直观变异而从感知中生成的,是否可以将直观变异理解为体现内容的一种单纯变动。(布伦塔诺在这里只能当做例子。)
第15号时间与回忆。<现在感知、回忆感知和想象式的回忆。将这些区别移置到统觉方式之中。>(1901年12月20日)
第16号(能够作为当下的而在感知中被给予的东西。)
……
附录
……
序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象学在汉语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兴趣,渐成一门显学。1994年10月在南京成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此后基本上保持着每年一会一刊的运作节奏。稍后香港的现象学学者们在香港独立成立学会,与设在大陆的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常有友好合作,共同推进汉语现象学哲学事业的发展。
中国现象学学者这些年来对域外现象学著作的翻译、对现象学哲学的介绍和研究著述,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均值得称道,在我国当代西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中国的现象学事业才刚刚起步,即便与东亚邻国日本和韩国相比,我们的译介和研究也还差了一大截。又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此间出版的翻译和著述成果散见于多家出版社,选题杂乱,不成系统,致使我国现象学翻译和研究事业未显示整体推进的全部效应和影响。
有鉴于此,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与香港中文大学现象学与当代哲学资料中心合作,编辑出版《中国现象学文库》丛书。《文库》分为“现象学原典译丛”与“现象学研究丛书”两个系列,前者收译作,包括现象学经典与国外现象学研究著作的汉译;后者收中国学者的现象学著述。《文库》初期以整理旧译和旧作为主,逐步过渡到出版首版作品,希望汉语学术界现象学方面的主要成果能以《文库》统一格式集中推出。
文摘 插图:

是在意向方面的一个组成。这些意向[涉及]在此内容之延续方面的被再造的存在;
2)每个延续都有一个内容,或者说,每个延续的存在都有其延续中的形式,有其延续充盈中的内容一旦这同一个形式和充盈可以在“这个”时间的联系中具有一个不同的时间位置①。303
在对一个延续着的存在的再造中,除了具有对被充实的延续的再造以外,我们现在还具有、并且是必然地具有与此位置相关的意向。倘若一个延续没有在联系中被设定,即是说,倘若联系的意向不在此,一个延续是根本无法被表象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根本无法被设定的。而在这里必然的是:这个意向(在回忆和期待的情况中,但这只是特殊的情况)或者具有过去意向的形式,或者便具有将来意向的形式。而后,在它的本质便包含着:被设定为与“现在”意识相一致地“在相反的方向上”与此意识相联合。但这个联合是一个一般的和非本真的联合。它不是充实。
就第一点而言的各个意向,即这整个意向复合体,构成了过去延续的客体显现,它们在属于同一个延续者(同一个延续,为同一个客观规定的内涵所充满)的各个显现之体系中具有其可能的充实。但所有这些显现都必然具有它们的第二种联系意向。时间中的联系意向,指向的是完全不同的方向。这里所涉及的是对直至现时当下的被充实的联系的制作。
后记 拖延多年之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翻译总算是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实际上要早于舍勒的《形式主义的伦理学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在决定翻译舍勒书时便出于种种考虑而同时决定此后不再翻译胡塞尔的著作①。其中最主要的考虑是想把目光转向意识哲学的其他向度。因此,这里对《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翻译出版,还是对此决定前的一个承诺的兑现。
很欣慰的是:这个计划完成后,胡塞尔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便通过译者的翻译而比较完整地被引入了汉语学术领域。这个部分是理解胡塞尔的一个重要视角。尽管如此,由于胡塞尔的思想资源极为丰富,这个视角也只能提供窥视他的思想大厦的少数几个窗口。好在现在有许多致力于胡塞尔翻译的学者而且成果卓著,②因此自己也就偷得借口,不准备再每每攀上胡塞尔的肩膀,首先借他的高度、从他的视角出发来思考问题,而是意图沿着自己的问题线索往其他可能的方向再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