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页码:107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02119804/9787802119802 ·条形码:9787802119802 ·版本:第1版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领导干部书架(第1辑) |
 |
|
 |
领导干部书架(第1辑)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页码:107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802119804/9787802119802
·条形码:978780211980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领导干部书架
·套装数量:5
内容简介 《领导干部书架(第1辑)》讲述了:中央编译出版社是隶属于中共中央编译局的中央级社科类专业出版社,主要译介世界政治、哲学、史学、伦理和文化方面的最新作品,以“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使命,以“思想文化的摆渡者——在东西方之间”为座右铭,沟通中西文化,传承人类文明。
作者简介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引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媒体推荐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
——胡锦涛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温家宝
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
——习近平
《沉思录》[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温总理读了百遍的案头书。
出版至今,连续18个月,多家书城社科书销售排行第一名。
无论是遭逢社会的风波还是个人的不幸,我都能从中读到一些让我的心灵沉静下来而继续努力的句子。
——何怀宏
《沉思录:Ⅱ》[古罗马]爱比克泰德
爱比克泰德的思想,预示了时下主要的一种心理疗法背后的理论:“天灾人祸不足奇,想不开才出问题。”爱比克泰德关心的焦点是找到一种忍受人生的办法。
《沉思录:Ⅲ》[古罗马]西塞罗
奠定西方政治和法律框架的巨著
那些具有伟大灵魂的人相信,只有道德上的善和正当的行为才值得钦佩、企求或为之奋斗,他们绝不会屈从于任何人、任何激情或任何命运的改变。这个人经过如此的锻炼之后,不仅应当做伟大的、最有用的事情,而且应当做得极为努力和勤奋甚至甘愿冒丧失生命和许多使生活过得有意思的物品的危险。
——[古罗马]西塞罗
《幸福之路》[英]罗素
罗素的《幸福之路》虽然写于大半个世纪前,但书中分析快乐与不快乐的原因却是历久常新。无论处于任何时代,人都会经历快乐与不快乐的时刻,作者特别指出导致不快乐的原因,教读者多认识自己,更提出一些可以引领大家走向幸福之路的方法,甚富启发性。
——香港电台十大好书精选
编辑推荐 《修养》[日]新渡户稻造
百年畅销书,从1911年出版到1925年已经发行138版。
自20世纪初开始,新渡户稻造批判物质文明横行的《修养》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本书主张自我修养比功名利禄更重要。21世纪的今天,世界面临着更大的危机,本书的出版将成为应对物质文明泛滥的一剂良药。
目录 《沉思录》
译者前言 一本写给自己的书
Book 1 卷一
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
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
Book 2 卷二
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
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有现在
Book 3 卷三
享受那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的快乐
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
Book 4 卷四
任何行为都不要无目的地做出
使你的智慧仅仅用于正直地行动
Book 5 卷五
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
寻求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种发疯
Book 6 卷六
灵魂保持在一种状态和活动之中
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让人羞愧之事
没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
Book 7 卷七
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
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东西
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
Book 8 卷八
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义务
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
Book 9 卷九
与持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
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
不同无知的人作无谓的交谈
Book 10 卷十
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
认识真正按照本性生活的人
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
Book 11 卷十一
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
总是想着有德之士
Book 12 卷十二
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训练自己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沉思录:Ⅱ》
译者序
引领人们走向宁静、满足与幸福的传世经典
卷一
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
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与你有关的事要全神贯注
卷二
让你的意愿与自然和谐一致
好的生活是内心平静的生活
持久的满足胜过及时的行乐
卷三
与他人交往要有所警惕
将人生视如赴宴
责任体现在人际关系中
一而再、再而三地宽恕他人
卷四
智慧的生活就是理性的生活
戒除骄傲自大是走向智慧生活的第一步
智慧的人生,行重于知
必须时刻关注的只有自己
卷五
品德比名声更要紧
有道德的人生才是兴旺发达的人生
珍视你的思想与理智,忠实你的目标
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回应灵魂的呼声
卷六
从所有外物中获益
不选择焦虑,就没有焦虑的容身之所
不幸与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失败了还可以重新再来
卷七
尊敬暴君如同尊敬你的小瓦罐
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我们的本性
勇敢面对困难,不要悲叹哀怨
自由的真谛
卷八
镇定而谨慎地对待一切
自信和谨慎并不冲突
以正确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
卷九
顺应天意,遵从天命
安心地居留在已安排好的位置上
愉快地接受不可控制的事物
不要渴求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
死亡并不可怕
卷十
要了解友谊的真相
做自己心灵的伴侣
不因他人的错误而生气
一些经典的话
卷十一
在善恶判断上我们还需努力
只对意志可控之物作出判断
论一心想高升的人
卷十二
不要害怕短缺
犬儒主义者的精神
知足方能与自然和谐一致
过宁静而幸福的生活
《沉思录:Ⅲ》
前言 西塞罗——古希腊罗马文化之父
1 论友谊
友谊是神灵赋予人类的最好的东西
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
“为了友谊”是个不名誉的托词
贫穷不是寻求友谊的动因
友谊中应当注意各种限制
缺乏忠诚的友谊是不能持久的
和朋友绝交是一种不幸
献媚的朋友比尖刻的敌人更坏
美德是友谊的基础
2 论善与责任
人是唯一知道节制的动物
德行的四个来源
不择手段的行为应该避免
惩罚有限,公正无界
行善不要超越自己的财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越是困难的事情,越要做得堂堂正正
不仅要伟大,而且要有用
战争的功绩与和平的伟大
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
理性担当指挥,欲望坚决服从
服从特殊个性,从事高尚职业
美德之路与享乐之路
美观、得体与优雅
一切都要奉行中庸之道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谨慎的行为比智慧沉思更有价值
3 论利与责任
人最能助人也最能害人
服从权势的六个动机
善意、信任和敬佩
赢得荣誉应尽到自己的责任
施舍无止境,疏财有限度
努力施惠于不同处境的人
为政清廉,恤民有度
关心健康,关心财产
4 论老年
老年不能从事积极的工作吗?
老年使人衰弱吗?
年轻人并不讨厌老年人
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
老年帮助我们摈弃了一切不良习惯
宴请宾客,一起生活
闲逸的老年更加快乐
务农真是其乐无穷
感官快乐焉能与威望相比拟
老年的死亡是“成熟”后的自然现象
灵魂离开躯体后更加纯洁
最聪明的人总能从容地赴死
西塞罗年表
《幸福之路》
上部 第不快乐的原因
第一章 什么使人不快乐?
第二章 拜伦式的不快乐
第三章 竞争
第四章 厌烦与兴奋
第五章 疲劳
第六章 忌妒
第七章 犯罪意识
第八章 迫害狂
第九章 畏惧与论
下部 第快乐的原因
第十章 快乐还可能吗?
第十一章 兴致
第十二章 情爱
第十三章 家庭
第十四章 工作
第十五章 闲情雅兴
第十六章 努力与放弃
第十七章 快乐的人
我的信仰
自然与人
美好的人生
道德的准则
个人的与社会的拯救
科学与幸福
附:东方与西方的幸福视念
《修养》
重返修养(中译本序)
一本值得重读的名著(译者前言)
序言
总论
第一章 青年
一、“长岁数”意味着什么?
二、“身有老少,而心无老少”
三、青年身上也有天性淡泊的一面
四、青年要积蓄元气
第二章 立志
一、凡夫俗子也需要立志
二、人也要呼吸纵向的空气
第三章 职业
一、职业的选择也是学问的选择
二、没有特别爱好者的职业选择
三、当境遇不允许满足志愿时
四、不要被名声所迷惑
五、缺少经费不会影响立志
第四章 信念
一、“人的一生如负重远行”
二、小事当中存在大原则
三、妨碍恒心的原因不仅仅来自内心
第五章 勇气
一、恪守道义是勇气修养的第一步
二、如何修养勇气?
第六章 克己
一、“克”是绝对的,不问有无敌手
二、应该战胜的真正敌人潜藏在此
三、克己之工夫在于一呼一吸之间
四、克己的程度
第七章 名誉
一、名誉并非存在于自身之外
二、获得名誉的同时必定伴有几分危险
三、名誉是手段还是目的?
四、即使达不到目标也要把理想置于高处
第八章 储蓄
一、文明是精力的储蓄
二、有储蓄意识的人大多是思维缜密的人
三、储备体力不是虚张声势
四、将储备的知识显露出来的机会至关重要
五、积德不论人和时间
第九章 阅读
一、我从读书中学到的
二、一生受益的阅读之法
第十章 逆境
一、没有人不会身处逆境
二、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一些人
三、处于逆境时退后一步再行动
四、顺境和逆境之间也许仅一步之遥
第十一章 顺境
一、凡人皆有得意时
二、人在身处顺境时更加容易掉以轻心
三、境遇的好坏只在一念之间
第十二章 处世
一、人在社会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善用自己的境遇
第十三章 道路
一、一条人应该走的路
二、世上的路有高有低
第十四章 默思
一、静思默想是灵魂与天地的交会
二、沉默五分钟
三、以体会人生真味为目标
第十五章 暑天
一、夏季是最佳的精神修养期
二、让散乱的精神尽量归一
第十六章 新年
一、新年是重新出发的好机会
二、将自己的愿望变为现实
……
序言 当今之世,国人所缺少的未必是锦衣玉食香车宝马,也未必是职称学位和天赋才华,而恐怕更是人格修养、心性修养。
本来,国人最不应该缺少人格修养。因为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生哲学、处世哲学。如孔子云“仁者爱人”,孟子云“反求诸己”,老子云“为而不争”,庄子云“用心如镜”,苟子云“崇德扬善”。尤其儒学,历代儒学家都强调修身为本,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国难当头“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和先忧后乐“天下为公”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到了现代,人格修养反而成了问题、成了稀有元素呢?
其中原因固然一言难尽,但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衰落与断裂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这显然同晚清以来外侮内忧销魂铄骨的社会情势有关。九十年前,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学被视为封建主义的代名词,受到空前猛然的抨击,儒学独尊的时代至此终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限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未能对传统文化采取公允态度。而1957年的“反右”,使得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批饱学之士沦为“右派”,传统文化的地位愈发风雨飘摇,朝不虑夕。及至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所有传统文化俱成“革命”对象,风卷残云一般被“文化大革命”的铁扫帚扫进了所谓历史垃圾箱。言语道断,思维路绝,莫漫说儒学“反躬修己”之说,就连国家主席刘少奇之《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都成了“大毒草”,“造反”之声甚嚣尘上,“修养”一词殆成反义,危危乎销声匿迹。
春风化雨,万象更新,1978年迎来改革开放。迩来三十年问,丰衣足食,国泰民安。人们大多有了政治修养、理论修养、艺术修养、文学修养以至国学修养,但人格心性的修养始终未能与之并驾齐驱。这从整个社会风气存在的种种流弊即可窥其一斑。归根结蒂,社会风气问题无非是心的问题。而心的问题也就是心性修养问题。正因为没有这方面的修养,心才缺少定力,没有根基,如浮萍一样在社会这个汪洋大海中随波逐流,见利忘义,见钱眼开,见色动心,弄虚作假,招摇撞骗,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甚至为人师表的教授也有人把持不住,致使学术造假屡禁不绝。不讳地说,对于当下国人,心的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近年兴起的国学热不妨视为这种心无所依的焦虑和饥渴所催生的心灵寻根或文化回归现象。这也为人格心性的修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但完全依赖国学也不现实。我感到费解的是——也许我孤陋寡闻——迄今为止,好像还没有哪位学者以国学为根基结合西学并揉进当代元素,写出中西今“三位一体”的修养读本。
新渡户稻造这本《修养》恰恰在这方面有其价值。书中,他将东两方经典和自己对当时的日本社会风潮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于一炉,在经典与民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得经典走向大众、亲近大众、服务大众,以此改造国民的思想、熔铸国民的气质、提升国民的人格。显而易见,中国的儒家学说和西方的基督文化是《修养》的两根支柱。作者开篇就将《大学》“修齐治平”之“修身”视为修养概念的来源,继而将基督“饲养羔羊”之语转用于“修养”的“养”,使得修养一词同时进发出东西文明的光彩,构思精巧而妙造自然,双峰并起而互为一体,实为大家手笔。进入正文后继续旁征博引。以第七章“对待名誉的心理”为例,忽而孔子孟子菜根谭,忽而圣经古希腊莎士比亚,甚至拿破仑和《鲁滨逊漂流记》也联翩登场。又不忘引用日本临济宗中兴之祖自隐禅师逸事和之于日本人的“诚”之含义,信手拈来,随机生发。同时融入作者本人的阅历和对青年人心理的体察。东西切换自如,古今一气贯通。这是此书的第一个特点。第七章有这样两句话尤需切记:“讲别人的坏话,只不过是坦白自己的卑鄙”,“必须知道获得名誉的同时必定伴有几分危险”。
说起来,我国近年来出了许多励志方面的书,皆与修养有关。但大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再三告诉青年人如何成为精英或成功人士。成为精英或成功人士诚然可喜可贺,亦为社会所需。问题是那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大多数人则是平凡的,是在平凡岗位履行平凡职责的普通人。《修养》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为普通人写的。这是此书的第二个特点。作者认为修养的目的并非使人成为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获取荣华富贵,而在于提升人格境界,因而日常性的平凡努力比什么都重要。他在总论中写道:“也许有的人看到我用平凡二字感到不快。我所说的平凡任务尽管性质上是平凡的,但是,执行任务的人,绝不能称为平凡的人。”作者为此举了一个例子。每天早晨有一个卖纳豆(大豆发酵做成的一种类似湿豆豉的豆制品)的妇女从他家门前经过。她的职业平凡,买卖也很寻常,但她风雨不误,不乱开价,纳豆做得一丝不苟,态度诚恳热情。用赚得的钱养活卧病在床的丈夫和背上的孩子——有这样的人品,“她不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吗?”在作者眼里,了不起的人不一定是功成名就的精英,平凡的人也可以通过人格修养成为了不起的人。换言之,较之教人如何成为事业上的成功者,这本书更是教人如何成为人格上的成功者。毫无疑问,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也更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此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译者在译者前言中强调的通俗易懂。新渡户稻造是一位毋庸置疑的著名学者、大学教授和一校之长。早年负笈欧美,谙熟西方经典,通晓英德语文,曾以华丽而高雅的英语文体撰著广为人知的《武士道》一书。但《修养》则写得深入浅出,平白晓畅,推心置腹,娓娓道来,毫无艰深晦涩的学究气息和居高临下的说教意味,作为一代大家,委实难能可贵。自不待言,原作笔调需由译文体现。尽管以我挑剔的眼光看来译文有的地方尚欠工致和洗练,但总体上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这一特点。若干段落译得文气充沛,一泻而下。以“直译”论之,殊为不易。
译者王成教授是较早自海外归国的博士。记得初次相见是2001年金秋时节,于北大参加季羡林先生九十周年华诞庆贺会暨学术研讨会之余,我们在阳光灿烂的未名湖畔畅谈良久,颇有同道之感。后来接连聚会京城,几次听得他的学术演讲和即席发言,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长于思辨,发言逻辑缜密,起承转合,侃侃而谈。日语口头表达能力也好,风生水起,滔滔不绝。同时不忘提笔行文,时有篇章见诸学术刊物和其他媒体,乃“海归”学人中的佼佼者。此次出书,以稿赐我,披览之余,略抒所感,谨为弁言。倘此书对国人重返修养或有裨益,亦不负译者一番苦心。是所望焉。
文摘 卷一
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
懂得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什么。要想获得幸福与自由,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些事情我们能控制,另一些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个基本原则,并学会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拥有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效率。
我们能够控制的是我们自己的观点、愿望、欲求与厌恶之事。这些东西是我们能直接影响的,因此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总可以选择自己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品质吧!
有些事物我们无法控制,如我们拥有什么样的身体,我们是否生而富足或运气亨通,他人怎样看待我们,我们的社会地位如何。我们必须牢记,这些均为外部事物,因此与我们的好恶无关。试图控制和改变我们力所不及之事,只能带来痛苦。
记住:我们力所能及之事,自然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下,不会有什么限制或妨碍;但我们力所不及之事则不然,它是脆弱的,具有依附性,或由他人的兴致和行动所决定。还要记住: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自由支配那些你本来就不能控制之事,或者试图把他人之事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那么你的追求必将受挫,你会变成一个灰心、焦虑和挑剔的人。
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看不清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这是我们的困窘之处。我们渴求那些力所不及的东西,而对力所能及的东西又不满意。
我们需要定期停下来检查一番,坐下来想一想,确定什么东西值得重视,什么不值得;什么风险值得付出代价,什么不值得。即使是生活中最令人困惑或痛苦的地方,在经过明辨与抉择之后,也可以变得比较容易忍受。
欲望需要得到满足。渴望与厌恶都是跃跃欲试、变化多端的统治者,它们需要被满足。渴望支配我们去拼命,以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厌恶则要求我们,一定要避开我们反感的东西。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我们会感到失望;得到不想要的东西,我们则会苦恼不已。这些都有代表性。
有些事不是你所渴求的,且与你的幸福相悖,但却在你的控制之下,如果你想避开它们,那么你就永不会遭遇任何你不想要的东西。不过,如果你试图躲避不可避免之事,如疾病、死亡或不幸(对此你没有真正的控制力),那么你就会使你自己和周围的人遭受痛苦。
尽管欲望和厌恶都强劲有力,可它们仅仅是习惯而已。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养成更好的习惯。对一切力所不及之事感到厌恶,这种习惯你要克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付那些于你不利却能控制的事情上面。
尽最大努力控制你的欲望。因为,如果你想得到的东西却是你控制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