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800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ISBN:7801907019 ·条形码:9787801907011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大元帅斯大林 |
 |
|
 |
大元帅斯大林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800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ISBN:7801907019
·条形码:9787801907011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参考系列·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我在经过长期思考和犹豫之后开始写作这本书。斯大林经历的事件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作为一个人十分复杂、矛盾而多面。
因此首先请读者注意两点。一点是在斯大林生前的几十年中人们对许多事的评价往往过高,过分夸大、渲染了他的功绩;另一点是在斯大林去世后他这个历史人物以及与他相关的一切开始“声名狼藉”和“威信扫地”,这一过程至今仍在继续,其表现是把一切都说成一团漆黑,一无是处。
究竟真相如何呢?
为此不得不翻阅成堆的评价截然相反,大部分不客观、不公正的书籍、文章和研究著作。
在一些著作中斯大林是伟大的领袖、各族人民的父亲、英明的国务活动家,在另一些著作中他是嗜血成性的恶棍、有妄想狂心理的罪犯。
关于这些“传记”要指出的第一点是,所有无论是赞扬斯大林还是给他抹黑的人的做法,都是出于其意识形态的党性立场或派别信念。有些人无非是想通过谈“热点话题”来捞取钱财,只要有人付钱,他们可以从任何角度来加以描绘。他们昨天还在写“关于发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学位论文,今天却急急忙忙地大肆吹捧“自由经营活动”的好处。当年领袖的指示对于他们来说永远是指导一切的准则,而现在他们却断言,他没有任何理论和哲学,所做的只有镇压一件事。
应该对这一切加以分析。
我不打算分析、评价和描述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的整个一生和全部活动,只尝试阐述他的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
我在写作《统帅》一书,特别是关于朱可夫元帅的三部曲时,仿佛是在为写作关于斯大林的书作准备。斯大林作为最高统帅的作用在涉及战争进程、做出进行重大战役的决策的各个战略问题上是头等重要的。他的决策是对还是错,是另一个问题,但是他的意见和命令是决定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把我关于朱可夫元帅的三卷本著作中涉及敌人行动的某些章节纳入本书中,而且多数情况下未作改动,事实上只补充了斯大林对敌人同一行动的反应。我认为没有必要对这些章节作彻底的改写。
我在写作那几本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关于斯大林军事活动的一些材料和思考;此外,许多重要的将领同我的谈话以及数以百计的读者来信都不断建议我考虑着手写作关于斯大林的书。许多人认为,我以往的工作、所受的军事教育以及对档案的熟悉程度都使我做好了写作这本书的准备。赋予我力量的,不仅是我掌握了必要的材料,而且是因为我有着从1947~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在总参谋部工作的经历。
我并没有亲自接触过他,但多次见到过他,听过他讲话。我要告诉不了解我生平的人说:1941年我还是塔什干军校学员时因所谓的反苏鼓动和宣传被捕并被中亚军区军事法庭判刑(苏联刑法第58条第10款)。
侦查员问我的主要问题是:
“是谁给你诬蔑各族人民的领袖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的任务的?”
我犯了这样的“罪行”,是因为我说过:
“不少人把列宁忘了,总是说斯大林、斯大林,而他在革命和国内战争年代里是次于列宁的第二位人物。”
侦查员说:
“你在军人中用这样的谈话散布怀疑情绪,破坏各族人民领袖的威信。”
在战前年代这是骇人听闻的刑事犯罪,许多人因这样的谈话而被处决。我还算走运,军事法庭“发了慈悲”,让我活了下来。
后来我去了塔夫达劳改营,伐过木,还去了远北,我几乎在那里葬送了性命。后来(1942年10月)我在给加里宁写信请求奔赴前线后去了惩戒连。大家都知道,在惩戒连里要用鲜血来赎罪。我在几次肉搏中活了下来,当时惩戒连只活下来几个人。接着是加里宁方面军军事委员会的决定:
“……鉴于红军战士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卡尔波夫在与德国侵略者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取消其由中亚军区军事法庭判处的刑期……1943年2月20日”
总之,我完全有根据感到因斯大林所受的委屈。但是……
我此前的几本书都是实话实说,在这本关于大元帅的书中我也不改变这一作风。我不以为斯大林辩护或谴责斯大林为目的。我将一如既往,客观地阐述一切。
关于本书的风格和结构简单说一下。
这里所说的一切都有严格的文献根据。也许有人以为文献和引文引用得太多,但我这样做是因为我认为大部分读者不可能亲自阅读许多现有的、所谓的普通人难以弄懂的第一手材料。至于我同斯大林身边的人(朋友和敌人)的谈话,这些谈话记录(包括录音材料)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我的这些对话人已经离开了人世。
我对可能产生的认为引文和从各种著作中转引的材料太多的意见预先表示同意,我要说明的是,我想写一本比较全面的关于斯大林的书,因此收入了为老一代读者熟知而新一代读者不了解的斯大林生平和活动中的细节。
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什么呢?我并不追求史诗般的画面,因为这本书不是长篇小说或中篇小说,它是用由我和其他著名或不著名作者搜集到的斯大林事迹创作出的镶嵌画。我最关心的是创作出我们这位极为著名的同时代人生平尽可能全面的画面。
许多战争的参加者知道我在写作关于大元帅的书,于是给我寄来了他们的愿望和建议,告诉了我有关斯大林生平的一些细节。我满怀感激之情利用了这一切。
镶嵌画和其他体裁一样都有存在的权利。在这方面支持我的是别林斯基的一个看法:“在作家受史料和事实束缚、只需要设法尽可能忠实地再现这些事实的地方,似乎艺术(在艺术性方面)难有作为。但问题是,光是知识渊博不可能忠实地再现事实,这里还需要有想像力。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事实无非是砖头和石块,只有艺术家才能用这些材料建造起优美的建筑物。”
我作为斯大林的同时代人,亲自经历过这些历史事件,因此完全有根据对事件参加者的所作所为进行判断。在由几乎近百年的大量文献、事实、人物及其行为构成的这幅扑朔迷离的镶嵌画里,我认为我应该是一个指点迷津的“向导”,一个对话者。
有些地方我详细地讲述了寻找文献的过程、目击者的叙述、事件的酝酿阶段或者我作的评论,这一切都是镶嵌画必要的氛围,它像空气一样填充在整个事件中间,不留下一点含糊不清、言犹未尽和模棱两可的地方。
我修改手稿用了五年时间,可以而且应该再花上一番力气,精炼语言,删去一些,补充一些。但是……根据读过这一手稿的朋友们的建议和好评我最终决定发表它。许多比我年轻的战友和作家先后离开了人世,而我也已经度过80年十分艰难的岁月,令人悲伤的意外也许会和我不期而遇。我非常希望(我不隐瞒这一点)能拿着这本书(我创作中最有分量的一本),在静静的书房里翻看,再一次同读者们一起走过不仅斯大林生活和工作过,而且我们老一辈也生活和工作过的20世纪最严酷、艰难和欢乐的年月。这也就是我们的生活。
还有最后一点。
我们在前线投入肉搏战,激励我们迎着子弹和死神冲向血肉横飞的战斗的不仅是“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的口号,鼓舞我们每一个人奋起的还有亘古以来的一个俄语词:“应该”!
我心中对自己说了“应该”这个沉甸甸的词,写作《大元帅》一本书时我充分懂得自己对读者和对历史背负了多么复杂和沉重的责任。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卡尔波夫
1922年7月28日生于奥伦堡一个职员家庭里。塔什干的一个中学毕业,1939年进入塔什干列宁军事学校。学习期间发表了第一篇诗作,练习拳击,是中亚军区和中亚的冠军。
毕业前夕(1941年2月4日)被捕,并被军事法庭根据刑法第58条因反苏鼓动判刑。1942年10月前在塔夫达劳改营服刑。1956年被平反。
从1942年10月起在加里宁方面军惩戒连服役,后来是列兵、军士、第134师第
629步兵团步兵侦察排中尉。参与捕获79个“舌头”,因此多次获政府奖励,包括获最高奖励——苏联英雄的称号。
第三次负伤并在野战医院治疗后被派往总参谋部高级侦察学校学习。1947年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在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毕业。1954年前在总参谋部工作。在这期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研究所夜校部(帕乌斯托夫斯基讲习班)。
1954~1965年在中亚克孜勒阿尔瓦特、马雷、库什卡服役。先后任团长、副师长和塔什干军事学校副校长。
服役25
媒体推荐 书评
这本书不是长篇小说,它是用我和其他著名或不著名作者搜集到的斯大林事迹创作出的镶嵌画。我最关心的是创作出这位极为著名的我们同时代人生平的全面的画面。
作为斯大林的同时代人,我经历过这些历史事件,因此完全有根据对事件参加者所作所为进行判断。在由几乎近百年的大量文献、事实、人物及其行为构成的这幅扑朔迷离的镶嵌画里,我认为我就应该是一个指点迷津的“向导”,一个对话者。
——弗拉基米尔·卡尔波夫
编辑推荐 这不是本长篇小说,它是由作者搜集到的斯大林事迹创作出的镶嵌画。本书不仅通过大量文献、事实、人物及其行为,再现扑朔迷离的历史画面,同时,由于作者曾亲身经历过这些历史事件,因此,也对这些事件做出了自我判断,为读者了解这段历史做一个指点迷津的“向导”。
目录 作者的话
第一章 革命家们
一 最初的经历(不加评论的事实)
二 国内战争。察里津保卫战
三 在西方面军。粉碎邓尼金
四 1920年的苏波战争
……
文摘 书摘
莫洛托夫作为外交人民委员在他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接见了德国大使
冯·舒伦堡。几个小时之前,即晚21时30分他们在这里见过面。而且当时舒
伦堡是应莫洛托夫的邀请来的。星期六这么晚把他叫来,他感到很惊讶或装
出很惊讶的样子。这不符合当时外交交往的惯例。莫洛托夫当时告诉德国大
使说,苏联政府通过苏联驻柏林全权代表向德国政府提出了一份普通照会,
但里宾特洛甫没有接见苏联全权代表,只由副部长出面谈话。因此,莫洛托
夫请舒伦堡与本国政府联系并转达这份普通照会的内容。照会指出,德军飞
机日益频繁地侵犯苏联领空,仅从1941年4月19日至6月19日飞越苏联边界的
就达180次,而且飞机深入苏联境内达100~150多公里。德国政府对于苏联
多次声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甚至认为用不着对这份普通照会作出回答。在
这之后莫洛托夫似乎已转入非正式谈话,他问冯·舒伦堡伯爵说:
“说实在的,德国对苏联到底有什么要求?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德苏有可
能开战的传闻满天飞。苏联政府试图从自己方面对这些传闻作出反应。例如
,塔斯社在6月14日的报道中说这些传闻是错误的,但德国政府对这些传闻
从来没有进行过驳斥。这是什么原因呢?”
冯·舒伦堡耸了耸肩,面露愧色,但未作任何具体回答。
现在离上次会见仅仅几个小时,但站在莫洛托夫面前的舒伦堡完全像换
了一个人,他显然很兴奋,双手在发抖。舒伦堡是在参赞希尔格的陪同下前
来的。他说:
“我必须非常遗憾地声明,先生们,昨天晚上,当你们接见我时,我还
一无所知。今天夜里收到柏林的来电,德国政府责成我向苏联政府提出如下
照会:
鉴于红军武装力量的集中和备战对德国东部边界造成不可继续容忍的威
胁,德国政府认为必须立即采取军事对抗措施。
相应的照会同时将在柏林向杰卡诺佐夫提出。”’
P272
舒伦堡自己补充道:
“我无法表达由于我国政府行为不当产生的沉重心情。我已尽了全力来
建立与苏联的和平与友谊。”
“这份照会意味着什么?”莫洛托夫问道。
舒伦堡回答:
“这是战争的爆发。”
“红军部队并没有在苏德边界集中,”莫洛托夫反驳道,“进行的是每
年都进行的常规演习,如果说出进行演习的地点不适宜的原因,那么这个问
题是可以讨论的。我不得不代表苏联政府声明,德国政府直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