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美食 >

中国茶文化

2010-01-25 
基本信息·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页码:2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10801028/9787510801020 ·条形码:9787510801020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茶文化 去商家看看
中国茶文化 去商家看看

 中国茶文化


基本信息·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页码:2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10801028/9787510801020
·条形码:97875108010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最经典的茶道、茶艺、茶文化读物
·图书品牌:北京时代联信

内容简介 《中国茶文化》不仅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从哲学层面论述了其由技而艺,由艺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点和思想。 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连印数版,被读者称为“茶道、茶艺、茶文化入门的基本读物”和“中国茶文化的理论性著作”。
作者简介 王玲,女,1937年生,河北曲阳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北京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大型学术专著十卷本《北京通史》的主要组织者之一。著有《中国茶文化》、《北京通史·辽代卷》、《黄河·黄土地·炎黄子孙》、《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等学术专著,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史研究方面的论文40余篇。曾获“五个一工程奖”,并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目前从事另一部大型学术专著《北京文化通史》的写作。
媒体推荐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做“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周作人《雨天的书》
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滟潋。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
  ——(明)罗廪《茶解》
品饮佳时
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
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
  ——(明)许次纾《茶疏》
编辑推荐 《中国茶文化》:共饮良友
清风明月纸帐楮衾竹床石枕名花琪树。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目录
《中国茶文化》增订版小序
绪论中国茶文化的含义、范畴与研究方法
第一编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概况
第一章 两晋南北朝士大夫饮茶之风与茶文化的出现
一、汉代文人与茶结缘
二、两晋南北朝的奢靡之风与“以茶养廉”
三、两晋清谈家的饮茶风气
四、南北朝的宗教、玄学与饮茶风尚

第二章 唐人陆羽的《茶经》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一、唐代茶文化得以形成的社会原因
二、茶圣陆羽
三、陆羽的《茶经》及唐人舛茶文化学的贡献

第三章 宋辽金时期茶文化的发展
一、五代继唐开宋,文士茗饮别出新格
二、宋代贡茶与宫廷茶文化的形成
三、宋人斗茶之风及对茶艺的贡献
四、宋代市民茶文化的兴起
五、辽金少数民族对茶文化的贡献

第四章 元明清三代茶文化的曲折发展
一、元代茶艺的简约化是对宋代“败笔”的批判
二、明人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
三、晚明清初士人茶文化走向纤弱
四、清末民初茶文化走向伦常日用

第二编 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
第五章 中国茶艺(上)——艺茶、论水
一、艺茶
二、论水

第六章 中国茶艺(下)——一茶器、烹制、品饮与品茗意境
三、茶器
四、紫砂陶壶与制壶专家
五、烹制与品饮
六、品饮环境

第七章 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
一、中庸、和谐与茶道
二、中国茶道与乐感文化
三、养廉、雅志、励节与积极入世
四、礼仪之邦说茶礼

第八章 老庄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及道家所作的贡献
一、天人合一与中国茶文化中包含的宇宙观
二、道家茶人与服食祛疾
三、老庄思想与茶人气质

第九章 佛教中国化及其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一、佛道混同、佛玄结合时期的“佛茶”主要为了养生、清思
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出现使佛学精华与茶文化结合.
三、《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礼结合的标志

第三编 茶文化与各族人民生活
第十章 民间茶艺古道撷英
一、《茶经》诞生地,湖州觅古风
二、“功夫茶”中说功夫
三、茶树王国寻古道

第十一章 从民俗学角度看民间饮茶习俗的思想内涵
一、“以茶表敬意”与礼仪之邦
二、汉民族的婚俗与茶礼
三、少数民族婚俗中的茶
四、丧俗、祭俗与茶仪
五、饮茶与“家礼”

第十二章 区域文化与茶馆文明
一、唐宋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市民茶文化的兴起
二、巴蜀文化与四川茶馆
三、吴越文化与杭州茶室
四、天津茶社、上海孵茶馆与广东茶楼

第十三章 北京人与茶文化
一、紫禁城里话茶事
二、北京茶馆文化
三、从北京的茶园、茶社看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的演进

第十四章 边疆民族茶文化
一、云贵巴蜀茶故乡,古风宝地问茗俗
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藏族茶文化
三、高山草原话奶茶
四、满族对茶文化的贡献

第四编 茶与相关文化
第十五章 茶与诗
一、从酒领诗队到茶为诗魂——从汉至唐茶酒地位的变化
二、宋人的茶诗、茶词、茶赋
三、元明清及当代茶诗

第十六章 茶画、茶书法
一、历代茶画代表作
二、中国荼画中蕴涵的哲理
三、茶书法

第十七章 茶的谣谚、传说与茶歌、茶舞、茶戏
一、茶的故事与传说
二、茶谚
三、茶歌、茶舞、茶戏

第五编 中国荼文化走向世界
第十八章 茶在东方的传播与亚洲茶文化圈
一、中国茶早期外传与调饮文化及乳饮文化体系
二、中国茶向日本、朝鲜的传播
三、中国茶传入南亚诸国
四、亚洲茶文化圈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第十九章 日本茶道、朝鲜茶礼与中国茶文化之比较
一、日本茶道的形成与演变
二、中国荼文化与日本荼道对比
三、朝鲜茶礼与中国儒家思想

第二十章 中国茶向西方的传播与欧美非饮茶习俗
一、茶向西方的传播与茶之路的形成
二、英法诸国饮茶习俗
三、前苏联各民族饮茶习俗
四、美洲、非洲国家饮茶习俗

附录
一、从佛道玄杂糅与南朝“剡溪现象”看中国茶道的哲学源头
二、从法门寺出土宫廷茶具引发的几点思考
三、中国茶文化与酒文化之比较研究
四、时代呼唤茶文化精神
……
序言 《中国茶文化》一书写作于20世纪80年代末,于1992年由中国书店正式出版。此后,在三四年中连续印刷了五次。承蒙广大读者抬爱,给了我许多鼓励。然而,越是得到鼓励,越感到诚惶诚恐。这并非是故作谦词,实在是发自心底的感觉。因为,我的本行本来是进行北京史的研究,那时我们正在编写十卷本的大型学术专著《北京通史》,我除了自己分工的卷次外,还要协助主编做些组织和学术构架方面的事务。这样,便要把历史从头到尾的学习、思考。于是便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其中一点便是“以物载道”,而并非像西方那样,把物质与精神严格分开或对立。比如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园林文化等,皆是如此。于是,.便想选一种来探讨,做一种尝试。恰好单位的工作完成得早一些,便抽空“反串”,开始研究茶文化。说实在话,那时我还很少喝茶,既不懂茶叶的制作、品质,更不懂经营销售,说我是“茶人”实在惭愧。但搜集资料,进行考察,一年下来居然被这茶文化所震撼,脑海中总是挥之不去。于是决定写一本小书,厘清它的脉络,找到它的核心。就这样,书写出来了,但总感觉不满意。假如让我再写一遍,我想,我会用更为通俗的语言和更加简洁的结构,写得更生动一些,更符合大众的口味。用通俗语言表达深刻的內容其实是最难的。正因为这种功力不够,加上当时的材料有限,所以留下了不少遗憾。此后总想修改,但事务缠身,无暇去做,只好与出版社商量,暂时先不再印刷了。这样一来,便几次发现在南方出现盗版,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此次九州出版社希望再版,本来是一次弥补缺憾的机会。但事隔十八年,当时是天命之年,如今已是古稀之人,况且时间又很紧迫,难以逐章修改。于是想了个懒办法,将增补內容全部放于原书之后,原来的内容基本未动。这样做虽然仍留下原书粗糙和疏漏的痕迹,但总算对读者的厚望有个交代。
文摘 第一编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的概况
第一章 两晋南北朝士大夫饮茶之风与茶文化的出现
一、汉代文人与茶结缘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但若论其缘起还要追溯到汉代。
茶成为文化,是从它被当作饮料,发现了它对人脑有益神、清思的特殊作用才开始的。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有的说自春秋,有的说自秦朝,有的说自汉代。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自汉代开始比较可考。根据有三:第一,有正式文献记载。这从汉人王褒所写《僮约》可以得到证明。这则文献记载了一个饮茶、买茶的故事。说西汉时蜀人王子渊去成都应试,在双江镇亡友之妻杨惠家中暂住。杨惠热情招待,命家僮便了去为子渊酤酒。便了对此十分不满,跑到亡故的主人坟上大哭,并说:“当初主人买我来,只让我看家,并未要我为他人男子酤酒。”杨氏与王子渊对此十分恼火,便商议以一万五千钱将便了卖给王子渊为奴,并写下契约。契约中规定了便了每天应做的工作,其中有两项是“武阳买茶”,“烹茶尽具”。就是说,每天不仅要到武阳市上去买茶叶,还要煮茶和洗刷器皿。这张《僮约》写作的时间是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西汉中期之事。我国茶原生地在云贵高原,后传人蜀,四川逐渐成为产茶盛地。这里既有适于茶叶生长的土壤和气候,又富灌溉之利,汉代四川各种种植业本来就很发达,人工种茶从这里开始很有可能。《僮约》证明,当时在成都一带已有茶的买卖,如果不是大量人工种植,市场便不会形成经营交易。汉代考古证明,此时不仅巴蜀之地有饮茶之风,两湖之地的上层人物亦把饮茶当作时尚。
值得注意的是,最早开始喜好饮茶的大多是文化人。王子渊就是一个应试的文人,写《凡将篇》讲茶药理的司马相如更是汉代的大文学家。在我国文学史上,楚辞、汉赋、唐诗都是光辉的时代。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扬雄,常并称“扬马”。恰巧,这两位大汉赋家都是我国早期的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扬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物,一个从文字语言角度:都谈到茶。有人说,著作中谈到茶,不一定饮茶。如果说汉代的北方人谈茶而不懂茶、未见茶、未饮茶尚有可能,这两位大文学家则不然。扬雄和司马相如皆为蜀人,王子渊在成都附近买茶喝,司马相如曾久住成都,焉不知好茶?况且,《凡将篇》讲的是茶作药用,其实,药用、饮用亦无大界限。可以说会喝茶者不一定懂其药理,而知茶之药理者无不会饮茶。司马相如是当时的大文人,常出入于宫廷。有材料表明汉代宫廷可能已用茶。宋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