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04952257/9787504952257 ·条形码:9787504952257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
 |
|
 |
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24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504952257/9787504952257
·条形码:978750495225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人民币区域化是人民币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个重要步骤。《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从中国视角、亚洲视角、国际视角分析了人民币区域化的动力,深入地探讨了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从中国金融安全的角度,设计了人民币区域化的逻辑顺序和相应的制度安排。
《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是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的一本前沿、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著作。
编辑推荐 《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一、人民币区域化的现状
二、人民币区域化的成本及收益
三、人民币区域化的具体路径
四、将货币国际化纳入国家竞争战略:人民币的思考
五、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步骤
第二章 货币国际化的一般特征
一、货币国际化:空问和职能的视角
(一)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二)货币国际化的层次划分
二、货币国际化:国际分工体系的视角
(一)关于货币国际化的文献综述
(二)货币国际化与国际分工体系
(三)国际货币交换媒介职能分析
三、美元和日元国际化的典型事实:国际分工体系的视角
(一)美元国际化的典型事实及其启示
(二)日元国际化的典型事实及其启示
(三)美元和日元国际化的比较
(四)美元和日元:国际分工体系视角的考察
小结
第三章 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现状和特征
一、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途径、规模测算及境外汇率形成
(一)人民币出境的主要途径
(二)人民币回流的主要途径
二、人民币跨境流通使用规模的估算
(一)人民币跨境流通使用规模的总体估算
(二)人民币在香港流通规模:人民币存量估计
三、境外人民币汇率形成及特点
四、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原因与总体特征
(一)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要原因
(二)人民币跨境流通的总体特征
五、人民币区域化所处阶段的总结
(一)人民币区域化:货币职能扩展的角度
(二)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国际分工体系角度
(三)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周边国家与经济的角度
小结
第四章 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
(一)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与投资的影响
(二)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
二、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对银行业的影响
(一)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开辟更多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
(二)在人民币区域化的初级阶段,中资银行结算业务风险较大
(三)中资银行将面临更高的人民币跨境服务与管理的要求
(四)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货币错配”的难题
三、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对货币政策执行的影响
(一)货币国际化、资本自由流动和三元悖论
(二)固定汇率制度——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情形A的说明
(三)浮动汇率制度——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情形B的说明
(四)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
(五)货币政策工具的应对选择
(六)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对金融管理体制的影响
(一)跨境人民币流通结算方式上存在的风险
(二)境外人民币沉淀的潜在风险
(三)人民币跨境流动的管理制度缺失、
本外币协调机制不健全
(四)人民币跨境流通具有区域的非均衡性,政策的规模经济效应小
(五)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的运行对内地金融管理带来冲击
(六)非法资金流通需求带动的人民币跨境流通风险
(七)人民币与港元的互动逐渐增加,内地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增强
五、人民币区域化对中国在区域和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中地位的影响
(一)本币非国际化国家外向型企业经常受到汇率波动的制约
(二)本币非国际化国家成为国际货币与金融规则的接受者
(三)人民币区域化进程有助于提高中国及周边国家资源配置效率
(四)人民币区域化将成为不均衡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制约力量
小结
第五章 平稳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对策
一、积极参加亚洲汇率协调机制
(一)对汇率稳定的再认识
(二)可供选择的汇率协调机制
(三)中国与亚洲部分国家对外贸易的不对称竞争压力
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一)汇率制度类型与货币国际化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
(三)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优点和不足
(四)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方案设计
三、促进人民币渐进可兑换
(一)货币可兑换的定义
(二)货币可兑换与外汇市场
(三)货币可兑换与货币国际化的关系
(四)资本管制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界定
(五)人民币可兑换性与人民币国际化
四、加强国内金融市场建设
(一)人民币区域化对国内金融体系的要求
(二)中国目前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为实现人民币区域化需要完成的国内金融改革
五、积极参加亚洲货币和金融合作
(一)在《清迈协议》的框架下继续积极推进亚洲货币和金融合作
(二)中国经济增长环境的变化需要与亚洲国家紧密合作
(三)积极探讨高层合作形式
(四)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和投资机会
(五)发挥香港在人民币区域化方面的特殊作用
六、促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具体步骤
(一)人民币区域化的初级阶段
(二)人民币区域化的第二阶段
(三)人民币区域化的第三阶段
(四)人民币区域化的高级阶段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由于坚持改革与开发,实施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并且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迅速增加。现在,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国面临三大任务:第一,参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第二,促进亚洲区域货币与金融合作;第三,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过去十年中,中国学术界讨论最多的是亚洲金融合作。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如何打造区域金融框架和建立亚洲汇率协调机制。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东亚增长模式的脆弱性。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和事实上盯住美元的政策组合,使东亚国家在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下,毫无招架之力。1997~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大大倒退,甚至在一些国家引起政治动乱。我们从亚洲金融危机可以得出什么教训呢?对此,经济学家之间存在根本性分歧。一派经济学家认为,东亚国家之所以受到冲击是因为没有彻底接受盎格鲁一萨克逊市场经济模型。另一派经济学家则强调东亚国家的不幸主要是国际投机者不受约束的投机行为所致。尽管经济学家之间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分歧,但他们的政策主张并不一定是其意识形态的逻辑产物。因而,即便意识形态相近,不同经济学家从亚洲金融危机所得出的教训并不一定相同;反之亦然。关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国际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的观点包括:东亚国家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发达,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比重过高(over_banking);东亚国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存在严重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金融危机期间为亚洲国家开出的应对药方导致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等等。
文摘 插图:

(2)日元和美元:获得流动性的途径不同
由于日元的长期升值趋势,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大量输出构成了日元流动性获得的主要途径;另外,日元通过经常项目提供流动性的数量和比例却都较小,这与下列因素分不开。
1)进口贸易的结构特点。以2005年为例,在经常项目提供流动性的途径中,进口贸易占了三分之二以上,而在进口贸易的主要商品种类中,原料类制成品和工业原料(主要包括矿物性燃料、金属等资源性产品)超过了总量的一半。在Grassman法则中已经说明,这类商品通常是用美元计价和支付的。因此,在本国的进口贸易中,使用日元进行交易进而提供日元流动性受到了限制。1990年以来的数据说明,日本进口贸易一直维持着类似的结构。
2)事实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图2一10说明了近几十年来日本的进口贸易依存度。事实上,扣除上面的工业原料类进口品,日本的商品进口贸易数量将缩减超过一半①,贸易依存度也会比图2-10缩减一半以上。在此背后隐含着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官方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另一方面,在民间,不买他国货物的不成文原则得到了广泛支持②。例如,1993年,日本因冷夏遭受“平成歉收”,当年大米供给缺口达180万吨,当时日本政府紧急进口大米259万吨,但仍有大量日本国民排长队购买高价的本国大米。因此,这种事实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决定了通过经常项目提供日元流动性受到很大局限。
后记 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最初冲动源于2001年,那年夏天,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何帆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的钟伟博士、中国人民银行的孙涛博士、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黄金老博士一起探讨亚洲货币与金融合作及中国金融发展相关问题,谈到了人民币国际化,记得当时大家都对人民币国际化这个问题分外谨慎。组织这次小聚会的缘由是何帆有意向与人民银行等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会后的一个决议是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负责撰写关于亚洲危机预警体系、亚洲汇率合作机制。傅克华负责亚洲预警体系研究,我负责亚洲汇率合作机制的研究。当时,我对港元和人民币的关系颇感兴趣,并撰写了论文《整合港币:中国参加亚洲汇率协调机制的前奏曲》,其核心观点是,要把与香港的合作纳入亚洲货币和金融合作的范围,在参加亚洲汇率协调机制之前,中央政府应当注重发展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关系,加快两地的经济整合,在亚洲建立大中华经济圈,发挥人民币的辐射力。但是,这篇文章当时并没有作为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的工作论文发表,因为整合港元的提法不太合时宜。因此直到2003年,这篇文章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第15期)发表。
2002年底,中国改革基金会在网上发布招标项目,其中之一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前景研究》。在何帆的支持和鼓励下,我申请了该项目,并幸运中标。在基金会主持的中标项目说明会上,樊纲教授对每个中标项目提出了建议和希望。我没有想到从2003年开始,研究者可以大大方方地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