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季羡林散文全编(全4册)(修订版)

2010-01-24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页码:1874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ISBN:9787504331618 ·条形码:9787504331618 ·版本:第2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季羡林散文全编(全4册)(修订版) 去商家看看
季羡林散文全编(全4册)(修订版) 去商家看看

 季羡林散文全编(全4册)(修订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页码:1874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
·ISBN:9787504331618
·条形码:9787504331618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4

内容简介 《季羡林散文全编(全4册)(修订版)》简介:季羡林先生以北人治南(南亚之学)、学成西方而精通东方(东方之学),学问好,人人都知道,散文写得好,却容易被忽略,其实他的文章一直伴随着他的学问,是他学问生命的另一种形态。季羡林的散文精髓是“真情”,情感的纽带把他和环绕着他的人情物事连接了起来,把今时今日和往时往日连接起来,文字再朴实不过,情感再真纯不过。他建造的文学宝塔,带有繁丽多姿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复调散文。钟敬文如此评介:“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再恰当不过。
作者简介 季羡林教授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
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先生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
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并任系主任长达四十年。
1956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研究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副主编、语言卷主编,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德国哥廷根科学院《新疆吐鲁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词典》顾问,冰岛大学《吐火罗文与印欧语系研究》顾问,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编辑推荐 《季羡林散文全编(全4册)(修订版)》: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最具代表性的或伤感或甜蜜或浪漫或纯情的爱的故事;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论说……尽在季羡林散文!这些散文情感真挚,清新流动,隽永耐读,在平淡中显出诗意,基本展现了作者50余年散文创作的风貌。
目录
季羡林散文全编(第1辑)(修订版)

文明人的公理
医学士
观剧
枸杞树
黄昏
回忆
寂寞

兔子
母与子

老人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去故国——欧游散记之一
表的喜剧——欧游散记之一
听诗——欧游散记之一
寻梦
海棠花
Wala
忆章用
胭脂古井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一个流传欧亚的笑话
送礼
到达印度
歌唱塔什干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忆日内瓦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香橼
春满燕园
石林颂
西双版纳礼赞
换了人间——北戴河杂感
马缨花
夹什桃
一朵红色石竹花
重过仰光
处处花开夹竹桃
师生之间
黄色的军衣
那提心吊胆的一年
燕园盛夏
上海菜市场
访绍兴鲁迅故居
朵朵葵花向太阳
在兄弟们中间
五色梅
科纳克里的红豆
马里的芒果城
战斗吧,非洲!
巴马科之夜
野人
回到历史中去
天雨曼陀罗——记加尔各答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春归燕园
爽朗的笑声
海德拉巴
在德里大学和尼赫鲁大学
春城忆广田
深夜来访的客人
佛教圣迹巡礼
游天池
火焰山下
在敦煌
初抵德里
难忘的一家人
孟买,历史的见证
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
国际大学
别印度
春色满寰中
天竺心影
登黄山记
西谛先生
朗润园随想
丝绸之路
泰戈尔与普列姆昌德
散文漫谈
游唐大招提寺
治学的态度与方法
清华颂
德国学习生活回忆
下瀛洲
谈《惊梦记》
富春江上
星光的海洋
炼话
谈柯棣华
还乡十记
小记
临清县招待所
聊城师范学院
五样松抒情
我和济南——怀鞠思敏先生
赞西安
观秦兵马俑
德里风光
多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
别稻香楼——怀念小泓
学习菊田的奋斗拼搏精神
对少年同学们说几句话
兰州颂
青年的使命
牵线人
火车上观日出
谈东方文学
富春江边 瑶琳仙境
深圳掠影
真实的泰戈尔
黎明前的北京
同声相求——参加印度蚁垤国际诗歌节有感
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
谈《中国纪行》
我和书
一座精美绝伦的汉白玉雕像——一个幻影
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身边琐事
登蓬莱阁
谈序与跋
海上世界
燕南絮语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
我和外国文学
槐花
我的童年
日本人之心
诗仙堂
箱根

季羡林散文全编(第2辑)(修订版)

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
一个影子似的孩子
游石钟山记
登庐山
尼泊尔随笔
 飞越珠穆朗玛峰
 加德满都的狗
 乌鸦和鸽子
 雾
 神牛
 世界佛教联谊会第十五届大会
 游兽主(Pasupati)大庙
 望雪山——游图利凯尔
 加德满都
 游巴德冈故宫和哈奴曼多卡宫
 在特里普文大学
1987年元旦试笔
遥远的怀念
怀念西府海棠
赞“代沟”
怀念衍梁
神牛
悼念曹老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重返哥廷根
为胡适说几句话
我与《万泉集》
梦萦未名湖
我与百花
悼念姜椿芳同志
回忆梁实秋先生
我的自述
虎门炮台
北京忆旧
梦萦水木清华
燕南杂谈
晨趣
悼念沈从文先生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
咪咪
寿寿彝
谈陈寅恪
我爱北京
谈吴宓
怀念丁声树同志
月是故乡明
谈文化交流
忆念胡也频先生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
神奇的丝瓜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八十述怀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留德十年
 楔子
 一 留学热
 二 天赐良机
 三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四 满洲车上
 五 在哈尔滨
 六 过西伯利亚
 七 在赤都
 八 初抵柏林
 九 哥廷根
 十 道路终于找到了
 十一 怀念母亲
 十二 两年生活
 十三 章用一家
 十四 汉学研究所
 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十六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十七 大轰炸
 十八 在饥饿地狱中
 十九 山中逸趣
 二十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二十一 我的老师们
 二十二 学习吐火罗文
 二十三 我的女房东
 二十四 反希特勒的人们
 二十五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二十六 迈耶(Meyer)一家
 二十七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
 二十八 盟国
 二十九 优胜记略
 三十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三十一 别哥廷根
 三十二 赴瑞士
 三十三 在弗里堡(Fribourg)
 三十四 同使馆的斗争
 三十五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三十六 船上生活
 三十七 西贡二月
 三十八 从西贡到香港
 三十九 回到祖国的怀抱
 余音袅袅
洛阳牡丹
藏书与读书
老年谈老
记周培源先生
我和北大图书馆
《文集》自序
老猫
牛棚杂忆
 祝词
 一 缘起
 二 从社教运动谈起
 三 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
 四 对号入座
 五 快活半年
 六 自己跳出来
 七 抄家
 八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九 千钧一发
 十 劳改的初级阶段
 十一 大批斗
 十二 太平庄
 十三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十四 牛棚生活(一)
 十五 牛棚生活(二)
 十六 牛棚生活(三)
 十七 牛棚转移
 十八 半解放
 十九 完全解放
 二十 余思或反思
 二十一 后记
寿作人
延边行
 小引
 美人松
 延吉风情
 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顿饭
 观天池
园花寂寞红
幽径悲剧
人间自有真情在
逛鬼城
我写“我”
游小三峡
两个乞丐
汤用彤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季羡林散文全编(第3辑)(修订版)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哭冯至先生
我与《世界文学》
二月兰
我的书斋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何仙槎(思源)先生与山东教育
养生无术是有术
怀念乔木
咪咪二世
我的小山
国学漫谈
新年抒怀
悼组缃
喜鹊窝
赋得永久的悔
韩国友人金九先生
郎静山先生
鳄鱼湖
曼谷行
华侨崇圣大学开学典礼
郑午楼博士
报德善堂与大峰祖师
东方文化书院和陈贞煜博士
奇石馆
我是个杂家
悼许国璋先生
我的朋友臧克家
我的怀旧观
1995年元旦抒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读朱自清《背影》
二战心影
山雨欲来风满楼
抬眼望尽天涯路
柏林王气黯然收
听雨
寸草心
大奶奶
我的母亲
我的婶母
我的妻子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我眼中的张中行
汉城忆燕园
一个信念,一个主旨,一点精神
一个老留学生的话
回忆陈寅恪先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我的“私心杂念”
人生到处何相似,应似鸿爪踏雪泥
我的第一位老师
三个小女孩
列国国情
漫谈梵文研究
人生漫谈
漫谈撒谎
谈中国精神
颂海宴堂
语言与文字
容忍
还胡适以本来面目
我同澳门的因缘
恭贺新禧
血浓于水——《中国的声音》主编寄语
走向天人合一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漫谈吐火罗文
拿来和送去
学外语
文章的题目
傻瓜
鉴往知今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中餐与西餐
我们面对的现实
活思想
广义的散文
宗教
漫谈消费
生命的价值
老马识途
三思而行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
我认识的黛云
回忆汤用彤先生
听雨
毁誉
在病房中
白衣天使
颂中华民族故土园
回头看看
论包装
论广告
谈所谓“老龄化社会”
谈中国舞蹈
清塘荷韵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读《蒙田随笔》
真理愈辨愈明吗?
长寿之道
作文
爱情
我看北大
我和北大
我与东方文化研究
学人寄语
我的学术总结
一、本书的写法
二、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
三、我的研究范围
四、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
五、我的义理
六、一些具体的想法
七、重视文化交流
八、佛教梵语研究
九、吐火罗文
十、《糖史》
十一、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十二、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十三、我的考证
十四、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十五、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
十六、满招损,谦受益
十七、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十八、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十九、必须中西兼通,中西结合,地上文献与地下考古资料相结合
二十、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漫谈书院
世态炎凉
搞传统文化,正是为了现代化
中国历史必须重写
谈人的素质(节录)
我的学术回忆(节录)
一 发轫阶段
二 负笈德意志
三 回到祖国
汉语与外语

季羡林散文全编(第4辑)(修订版)

谈中国的“学统”
缘分与命运
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
虎年抒怀
芝兰之室
悼念邓广铭先生
文得学养
梦萦红楼
我的期待
自传
绍兴人的骄傲
喜雨
一寸光阴不可轻
漫谈散文
获奖有感
空谷足音
论新体旧诗
我父我母
巍巍上痒百年星辰
论压力
民族性
中国的民族性
世纪清华
我眼中的清华园
不完满才是人生
我的中学时代
漫谈皇帝
老年
祝贺与希望
论博士
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
共和国与我
论教授
谦虚与虚伪
百年回眸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人间温暖是母亲
走运与倒霉
漫谈出国
做人与处世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应当说谎?
关于名牌意识
哲学的用处
关于水的断想
丢书
记张岱年先生
精华与糟粕
兔年万福
清官更要兼听
治学四法
我和《大公报》
谈中国书法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几件小事
一个盛刮胡子刀架的塑料盒
零修
文字之国
荷之韵
我看中国文化书院
台游随笔
 楔子
 初抵台北
 台北街头小景
 血浓于水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扫傅斯年先生墓
 法鼓山
 义工
 后记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谈孝
大觉寺
温馨的回忆
世纪回眸
风雨同舟五十年——我和民盟的关系
学问中没有捷径
我爱北京
谈老年
光彩的文明
坏人
不可超越的一座丰碑——记汤用彤先生
我害怕“天才”
两个小孩子
 附:关于《两个小孩子》的一点纠正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谈《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
珍爱大自然
我与夜光杯
可贵的贡献
新世纪,新千年
成语和典故
忆念郑毅生先生
澳门回忆
梦游世纪
论朋友
千禧感言
希望世纪家庭更美好
谈文学交流
豪情半怀迎新纪  
千年反思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
迎新怀旧——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
成功
佛山心影
 一 石景宜博士
 二 暨南大学
 三 到了佛山
 四 佛山街头小景
 五 佛山陶瓷厂
 六 西樵山
 七 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
 八 南国桃园
 九 石景宜艺术馆
 十 尾声  
谈西学东传
谈飞天艺术(节录)
意匠惨淡经营中——漫谈卞毓方的散文
谈礼貌
论说假话
曼淡词典
老年十忌
追求一个境界——漫谈梁衡的散文
我和东坡词
谈东方民间故事
目中无人
六放光明
谈敦煌学
谈《五卷书》(节录)
学习大师的风范——谈赵元任先生
槛外人语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长生不老
世纪的中国散文
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的家
悼念赵朴老
清华梦忆
一点希望
谈董秋芳先生
欢送北大进入新世纪新千年
为唐老鸭大唱颂歌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
我与刘国龙先生
我们的楷模——于道泉先生
九十述怀
新世纪开始时我想做些什么
悼念马石江同志
文化漫谈
清新俊逸的清华园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隔膜
《千禧文存》自序
记者的职责
论恐惧
剧杂谈
我最喜爱的书
清华大学九十华诞祝词
人生小品
一条老狗
漫谈伦理道德
周作人论—一兼及汪精卫
忆念张天麟
时间
石榴花
老年四“得”
当时只道是寻常
追忆哈隆教授
忆念宁朝秀大叔
九三述怀
痛悼克家
悼巴老
病房杂忆
 一 小姐姐
 二 大宴群雌
立足东方笑对当世(代后记)

……
文摘 关于现代散文作家作品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现代散文作家作品的研究,出现了日渐繁荣的局面。一方面是对原来大家公认的作家作品的研究愈发系统和深入,出现了不少新的成果;另一方面对于某些因多种历史原因没有得到应有评价的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渐次开展起来,禁区被突破,分析也渐趋客观与实事求是,显示着文学研究气氛的宽松、态度的宽容和健康。从研究成果形式上看,既有专著,也有大量的论文。
关于鲁迅杂文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集中出现了相当一批成果,这些成果涉及鲁迅杂文的各个方面。从专著来看比较有影响的有阎庆生的《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出版),邵伯周的《鲁迅思想与杂文艺术》(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等;而论文则是大量的,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上。
从内容上看,如前所述,这些成果涉及鲁迅杂文研究的众多层面。著名散文史家郭预衡先生从“散文史”的角度来研究鲁迅杂文。他在《鲁迅杂文——一代诗史》(载《鲁迅研究》1981年第2辑)一文中指出,从清代以来直到近世,桐城古文,粱启超倡导的“新文体”散文,乃至严复、章太炎等的文章,它们或是“载道”文章,或者古奥艰涩,或者虽然倡言改革却也不适用于当世;而鲁迅的杂文上接近代,下启当时,接续了散文传统,更是一代“诗史”,又别开生面,强调其“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功用,总结历史经验,概括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种种“社会相”;与此同时,也以“史笔”饱含“诗情”地撰写杂文,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因此,鲁迅杂文就成为“五四”以来中国散文的“正则”。
与郭预衡的文章一样也试图探讨历史渊源与鲁迅杂文关系的还有胡从经先生的《论鲁迅杂文的渊源与中国现代杂文运动的关系》(载《学术研究1981年第10期》)。文章主要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分析鲁迅对传统散文的选择和继承,着重突出了鲁迅对章太炎先生写作风格的欣赏及所接受的影响;二是论述鲁迅自己在现代杂文领域的开拓与建树,在取得开创性的光辉成就的同时,也影响和培育了一批新人,为现代杂文的勃兴与繁荣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