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4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301138040/9787301138045 ·条形码:9787301138045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保险资金投资管理教程 |
 |
|
 |
保险资金投资管理教程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4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301138040/9787301138045
·条形码:97873011380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经济与管理规划教材·保险学系列
内容简介 《保险资金投资管理教程》从保险资金来源特性及其对应的投资原理、各种金融工具投资实务、监管规则和历史数据实证分析四个角度,全方位讲解了保险资金的投资管理问题。其中,第一篇和第三篇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前没有人系统论述过的,投资实务部分从保险资金的视角来分析各种投资工具也具有创新性。这些内容系统阐述了一个理性稳健的、以资产负债匹配为导向的、立足于长期价值的机构投资者的运作原理。
《保险资金投资管理教程》针对保险专业和投资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而编写,也可作为保险机构投资工作的参考,为长期稳健投资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徐高林,现执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讲保险资金投资管理、财产保险等课程.主要从事机构投资和居民理财的研究工作。在《财贸经济》、 《保险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十佘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的出版物全文转载。参加过学校“211”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证券投资领域有广泛的实践和经验。
目录 第一篇 原理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保险资金投资管理的含义
第二节 险种演变与投资功能的发展
第三节 中西方保险资金投资管理研究概况
第四节 保险资金投资管理的教学内容
第二章 机构投资原理
第一节 金融机构与机构投资者
第二节 机构投资的内部组织体系
第三节 机构投资组合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保险资金投资原理
第一节 保险资金的基本特点和投资原则
第二节 寿险资金的来源特点和投资要求
第三节 非寿险资金的负债特点
第四节 保险资金投资中的其他主要影响因素
第五节 资产负债匹配模拟
第六节 保险资金投资账户设立与运作模式
第二篇 实务操作篇
第四章 货币市场投资
第一节 对投资工具的特性分析和作用定位
第二节 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策略
第三节 货币市场工具分析
第四节 中国货币市场与保险资金投资战略
第五章 债券投资
第一节 从保险资金角度看债券
第二节 我国债券市场简况
第三节 债券投资的经典免疫战略
第六章 股票投资
第一节 保险资金对股票投资的基本分析思路
第二节 股票估值方法
第三节 全球主要股市的估值水平
第四节 全球股市的长期收益风险特性
第五节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和现状
第七章 衍生工具投资
第一节 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第二节 期权和利率衍生工具定价
第三节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概况
第八章 其他投资工具
第一节 共同基金投资
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
第三节 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
第四节 海外投资
第三篇 监管与实证篇
第九章 我国的保险资金投资历程与监管
第一节 发展历程
第一篇原理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保险资金投资管理的含义
第二节 险种演变与投资功能的发展
第三节 中西方保险资金投资管理研究概况
第四节 保险资金投资管理的教学内容
第二章机构投资原理
第一节 金融机构与机构投资者
第二节 机构投资的内部组织体系
第三节 机构投资组合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保险资金投资原理
第一节 保险资金的基本特点和投资原则
第二节 寿险资金的来源特点和投资要求
第三节 非寿险资金的负债特点
第四节 保险资金投资中的其他主要影响
因素
第五节 资产负债匹配模拟
第六节 保险资金投资账户设立与运作模式
第二篇实务操作篇
第四章货币市场投资
第一节 对投资工具的特性分析和作用定位
第二节 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策略
第三节 货币市场工具分析
第四节 中国货币市场与保险资金投资战略
第五章债券投资
第一节 从保险资金角度看债券
第二节 我国债券市场简况
第三节 债券投资的经典免疫战略
第六章股票投资.
第一节 保险资金对股票投资的基本分析思路
第二节 股票估值方法
第三节 全球主要股市的估值水平
第四节 全球股市的长期收益风险特性
第五节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和现状
第七章衍生工具投资
第一节 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第二节 期权和利率衍生工具定价
第三节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概况
第八章其他投资工具
第一节 共同基金投资
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
第三节 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
第四节 海外投资
第三篇 监管与实证篇
第九章 我国的保险资金投资历程与监管
第一节 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监管法规述评
第十章 典型国家和地区的保险资金投资监管
第一节 英国保险投资监管体制与规则
第二节 美国保险资金投资监管法律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的保险资金投资及其监管
第四节 对不同经济体保险资金投资监管制度的比较
第十一章 英、美保险资金投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美国保险资金投资实证分析
第二节 英国保险资金投资实证分析
第三节 英、美两国保险资金投资比较
第四节 英、美两国寿险资金投资的绩效分析
附录一 保险资金投资大事记(1985-2008年)
附录二 中国保监会《保险机构债券投资信用评级指引(试行)》推荐的一般工商企业和商业银行主要评级方法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培养一代理性的长期价值投资者
1985年,保险业的资金运用余额仅为5亿多元,而2008年7月,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27 580亿元。如今,保险业已经成为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保险公司也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无论在债券市场还是股票市场,保险资金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遗憾的是,二十多年来,尽管保险资产的规模增长了5000多倍,但是我们的保险资金投资理论依然落后于实践。保险资金到底有哪些特点?西方到底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保险资金应该如何与我国的金融市场对接?保险资金在金融市场上是以赚钱为唯一目的,还是应该坚持一定的投资理念,承担机构投资者的社会责任?这一系列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人系统地回答过。
投资自然要获利,这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共性。但是,金融市场是一个生态系统,别说股票市场有无穷无尽的生存模式,就是债券市场也出现过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这样的专业对冲基金。所以,机构投资者应该对自身的资金来源特性和收益要求有明确的认识;应该对所参与的市场有理论的、实证的、系统的和历史的全方位了解;应该对自己的投资理念和盈利模式有明确的定位;应该对市场的健康稳定、公平正义和交易道德发挥建设性作用,做一个履行社会职责的机构投资者。
正因为如此,保险资金与证券投资基金和养老金一样,在金融市场上都不能唯利是图,而只能“机构爱财,取之有道”。
文摘 第一篇 原理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保险资金投资管理的含义
二、保险资金投资管理的含义
保险资金投资管理,就是对保险资金中的可投资部分进行管理运作。与这个概念最接近的说法是保险公司投资管理,其中的区别很明显:一个明确投资主体是保险公司,一个则明确投资客体是保险资金。由于对保险资金进行投资管理的模式除了保险公司自己管理外,还有委托专业机构管理的模式,所以,保险资金投资管理的说法更加准确。英、美之所以用保险公司投资管理,主要是因为当初都是保险公司自己管理,从而约定俗成。
三、保险资金及其投资管理的特性分析
保险资金是指保险公司控制的财力资源,其投资主体除了保险公司自身外,还可以委托其他专业机构。因此,保险资金投资管理的研究出发点就是这类资金的特性,以及怎样投资才符合这个特性要求。这个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保险资金是归属于特定类型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的财力资源
属于机构资金是保险资金的第一个特性。个人用于预防生老病死但没有以买保险的形式交给保险公司的资金不是《保险资金投资管理教程》所说的保险资金,尽管其投资方法可以借鉴保险资金。
2.机构资金的本质特征是资金来源上的特殊性
除保险资金外,类似的机构资金还有企业年金、社保基金和银行资金等,它们都是来源于特定类型金融机构的资金,是某种金融机构的代名词。它们的资金来源是特定的,资金投向的选择要根据资金来源而定。一种金融工具如果符合资金来源对投向的要求,就可以成为该类资金的备选投资工具。比如,同样是股票,大盘蓝筹股就比创业板股票更加适合保险资金投资。
后记 书稿就要付印了,既有欣慰也有遗憾。遗憾的是,本书在博士论文答辩之后四年多才出版,本书早已经在新书目录中发布,在时间上对不起广大读者;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出版了一本内容比较充实的教材,保险资金投资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被社会认同,本书可以说生逢其时。
本书针对的读者对象是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生。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本书在内容上注意了普及与提高的结合,兼顾了保险背景和投资背景学生的需求。本书的特色是实现了理论、实务、监管和实证的统一,使学生不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经过这些知识武装之后,基本具备操盘的基础,需要补充的主要是操作程序方面的内容和市场悟性。虽然本书是作为教材出版的,但对坚持长期和稳健投资的读者都适用。
本书付印之际,我要感谢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各位专家、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欣教授和王国军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徐景峰教授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朋友们都对本书的内容提出过宝贵意见,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教授、保险学院院长王稳教授、首都经贸大学庹国柱教授、北京大学李心愉教授等专家都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关心和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静波老师对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努力,我的爱人赵爱琴和女儿徐一帆更是对我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