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喋血淞沪:蒋光鼐将军传

2010-01-18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0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63378456/9787563378456 ·条形码:9787563378456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喋血淞沪:蒋光鼐将军传 去商家看看
喋血淞沪:蒋光鼐将军传 去商家看看

 喋血淞沪:蒋光鼐将军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0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63378456/9787563378456
·条形码:978756337845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上海贝贝特

内容简介 蒋光鼐是中华民族抗日历史中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喋血淞沪》以翔实的资料、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地记载了主人公从跟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到中原大战和指挥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及福建事变的曲折人生历程,展现了一个旧式军人成长为共和国纺织工业部部长的传奇经历。
作为研究蒋光鼐的首部人物传记,《喋血淞沪》披露了主人公抗命蒋介石,与何香凝、叶挺、蔡廷锴等人的密切交往和深厚友谊,“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真实内幕,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慰问解放军代表团副团长时过故乡而不入的时代背景和复杂内心世界以及临终前让人从家乡邮寄两颗荔枝但愿望破灭的人性化细节。鲜为人知的内幕、曲折复杂的故事和生动感人的丰富细节是《喋血淞沪》的鲜明特点。
作者简介 詹谷丰,1956年出生,籍贯江西修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现任东莞市文联副主席,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
当过知青、公社文书,有过十余年供销、商业、外贸工作经历。1984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已出版小说集《苍山无尽》、《1823,道光年问的东莞》,散文集《天堂的入口》。
东莞市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
编辑推荐 投笔从戎、金戈铁马的传奇一生,男儿到死如铁的英雄本色!《喋血淞沪——蒋光鼐将军传》将带您一起走进蒋光鼐将军的故事。
目录
一 虎门,生命开篇的地方
引子
家风传承
母亲的遗训
同学渊源

二 辛亥革命,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
辫子风波
生死武汉
洞房花烛
讨伐袁世凯
落难扶桑

三 东征北伐,一往无前的铁军勇士
《平民日报》的诞生
善缘佛心
朱执信虎门遇难
保卫大总统府
初识蔡廷锴
中山剿匪
回师平叛
北伐大捷
宁汉分立
粤桂交锋

四 血沃中原,寒凝大地发春华
济南大捷
十九路军诞生
张学良易帜
“围剿”红军

五 33个昼夜,热血染红淞沪大地
调戍淞沪
抗命蒋介石
闸北血战
人民的声音
血肉长城
生死决战
绥靖的恶果
孤军撤退
刺杀白川

六 福建,共和国理想的破灭
隐居虎门
相请荔荫园
主政闽省
陈铭枢入闽
闽变前夕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诞生
悲情英雄

七 从违命抗日到奉命抗日
避难香港
建国的理想
重返抗日战场
策反余汉谋

八 新中国的建设者
人生的光明
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最后的故乡
永别了,上海
后记
……
文摘 远离土匪之后,大家无不垂头丧气。身无分文,寸步难行啊,且路途遥远,不知何时才能走出大山。正当大家唉声叹气、一筹莫展之时,蒋光鼐不紧不慢地脱下鞋子,从里面取出几块光洋,微笑着举在手里。原来刚遭遇土匪时,蒋光鼐就机警地蹲在众人身后,把身上的钱塞进了鞋里,大家想不到蒋光鼐这么机智灵活,顿时对他充满了钦佩。
  仅剩的几块光洋给了败兵们极大的安慰,大家不觉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就是靠着蒋光鼐的这几块光洋,大家走出了大山,一路往目的地走去。
  遇匪之后,大家吸取了经验教训,蒋光鼐和同伴都脱掉了讨袁军的服装,化装成当地老百姓,进入了闽北野兽出没的崇山峻岭中。他们计划经过建阳、建瓯、南平、闽清进入福州。
  由于袁军一路追捕,在通往福州的主要路口都设了哨卡,情况非常危急。他们只好放弃大路,在险僻的山林里往南跋涉,风餐露宿,历尽艰辛。
  到达福州之后,风声却是越来越紧了。南京的讨袁武装起义也遭到失败。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各省纷纷取消独立,转而捕杀国民党人,全国已经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蒋光鼐和张廷辅不敢过久停留,他们打扮成商人,登上了一艘开往上海的商船。
  船上的日子枯燥而又漫长。为了安全,蒋光鼐和张廷辅躲藏在舱里,只是偶尔到甲板上透透风。大海沧茫无际,看不到陆地,巨浪袭来的时候,船身剧烈颠簸,两个人的心也像天空一样灰暗。有的时候,蒋光鼐和张廷辅用粤语方言交谈,亲切的乡音总是勾起他对故乡的怀念,引发了他对新婚妻子的牵挂。他想,此去上海,不知何时能回到故乡?
  不知道在大海上颠簸了多少个日子,蒋光鼐终于踏上了上海的土地。在这个陌生的土地上,他又意外地见到了陈铭枢,同学相见,格外亲切,尤其是在白色恐怖下见面,更使人引发了无限的伤感。
  通过陈铭枢联系,蒋光鼐在上海陆续见到了军校同学吴吉甫、吴艺五等人。参加革命的军校同学,重新聚会,回首当初的理想激情和革命失败的现状,大家无不感慨唏嘘。
后记 句号是一篇文章的结尾,也是一本书的结束。
《喋血淞沪——蒋光鼐将军传》画上一个句号的时候,笔者一点都没有完成全书的轻松,太多的遗憾积压在心头。以一个逗号放在全书的末尾,我觉得似乎更符合创作的实际,更切合我们的心情。
本书是东莞文学艺术院首届签约作品,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选题的构思、申报、资料搜寻、人物采访、写作、修改及出版,仓促匆忙中面临着一次技术与体能的挑战。笔者最终以无畏者的姿态闯进了蒋光鼐的人生世界和民国38年的汪洋大海。
蒋光鼐是东莞地域文化孕育的一个伟大爱国者,作为在东莞这块土地上生长和工作的我们,全面客观准确地再现蒋光鼐追随孙中山革命,北伐南征,抵抗日寇侵略,追求民主理想,参加新中国建设的人生历史,有着更多的责任,同时也遭逢了难得的创作机遇。
笔者不是历史学家,只是一个对蒋光鼐的人生历史感兴趣的文学作者。对于本书所要描述的对象来说,历史的真相已经明了,发生过的事实都有定评,人物的功过是非也已盖棺论定,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对遥远的历史作细致的探究和深刻的挖掘已无必要,也非本书的追求。
人物传记既是历史的渊源,又是文学的表现。蒋光鼐是一个离我们很近的历史人物,民国史是让我们感到温热的客观存在,我们无意在“事件的历史”和“叙述的历史”上纠缠,也不敢轻言文化使命,更不敢奢望以一己之力重负传世的担当,作为文学工作者,只能在维护历史公器意识的基础上,在历史遗忘的现状中,在努力恢复良知唤醒真实的前提下,完成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还原。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在时间紧张,创作匆忙,文献缺乏,当事人难以寻找的情况下,只能紧紧抓住人物,在真实事件的背景中展开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人物命运的发展过程。
民国史虽然只有短暂的38年,而且历时相近,但错综复杂的社会变迁,展示的却是一个庞大的格局。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物,其性格塑造和命运走向不可能通过简单、逻辑化的方式来完成。人物传记应该是当前的信息,是可以留传的文献,而信息传播与文献留存必须依靠具有欣赏价值的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在文学和历史的两难中,笔者实在难以左右逢源,随心所欲。如果滥用描写、对话、虚构等文学手法,容易写成小说,但一味引用史料,照搬历史,又可能变成枯燥无味的记录。细节是最能丰富人物,推动时间进程,让死去的历史鲜活,让简单的文字灵动的表现手段。
一部好的人物传记,仅仅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视野来透视解读再现历史事件是不够的,它必须通过细节来营造一种现场感。读者可以通过史书中得到的历史事件的真相,史家们已经作了清楚的交代。作者需要努力的应该是用扎实的日常生活细节,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让主人公在具体的细节中站立起来,鲜活起来。
本书的构想,最早源于《虎门》报社社长陈梓英先生的启发,在后来的资料搜集、采访、创作和打印文稿过程中,陈梓英都是直接的参与人,也是本书的作者。本书出版之时,出于谦虚,陈梓英先生坚决拒绝署名,这让我深为不安和遗憾。没有陈梓英社长的支持、帮助和参与,就不会有此书的面世。
东莞文学艺术院的创作选题签约,催生了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李炳球、杨宝霖、邓慕尧等人的帮助,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方便;蒋光鼐将军的后人蒋建国先生也提供了写作的参考;尤其是东莞市文联林岳副主席,为作者减轻工作压力,尽量安排写作时间。他们的帮助,是笔者劳动过程中的动力和指引。
现实是明天的历史,我期望弥补遗憾和错讹的机会。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