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文学 >

悼念忆:另一种回忆录

2010-01-16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页码:23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801429702/9787801429704 ·条形码:9787801429704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悼念忆:另一种回忆录 去商家看看
悼念忆:另一种回忆录 去商家看看

 悼念忆:另一种回忆录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页码:23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801429702/9787801429704
·条形码:97878014297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季羡林自选集
·图书品牌:北京磨铁文化

内容简介 《悼念忆:另一种回忆录》作者说:听到孟实(朱光潜)先生逝世的消息时,我并没有流泪,但是在写这篇短文时,却几次泪如泉涌。生生死死,自然规律,任何人也改变不了。古人说:“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死。”孟实先生,安息吧!你的形象将永远留在你这一个年迈而不龙钟的学生的心中。
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凡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忘情的地步,只有把自己钉在感情的十字架上了。我自谓身体尚颇硬朗,并不服老。然而,曾几何时,宛如黄粱一梦,自己已接近耄耋之年。许多可敬可爱的师友相继离我而去。此情此景,焉能忘情?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推荐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人世间,后死者的处境是并不美妙的,年岁越大,先他而走的亲友赵多,怀念与悲思在他心中的积淀也就越来越厚,厚到令人难以承担的程度。《悼念忆:另一种回忆录》是作者对死者的悼念!
目录
忆章用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
怀念衍梁
悼念曹老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回忆王力先生
为胡适说几句话
悼念姜椿芳同志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寿寿彝
纪念陈寅恪先生
回忆吴宓先生
忆念丁声树同志
忆念胡也频先生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
晚节善终 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记周培源先生
寿作人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何仙槎(思源)先生
怀念乔木
悼组缃
悼许国璋先生
我的朋友臧克家
我眼中的张中行
回忆陈寅恪先生
回忆汤用彤先生
悼念邓广铭先生
记张岱年先生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
扫傅斯年先生墓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
忆念郑毅生先生
石景宜博士
赵元任先生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悼念赵朴老
忆恩师董秋芳先生
追忆李长之
悼念周一良
忆老友于道泉
悼念马石江同志
忆念张天麟
寅恪先生二三事
痛悼钟敬文先生
追忆哈隆教授
痛悼克家
悼巴老
……
文摘 忆章用:
  我一直到现在还不能相信,他竟撒手离开现在的这个世界去了。我自己的生命虽然截止到现在还说不上怎样太长;但在这不太长的过去的生命中,他的出现却更短,短到令人怀疑是不是曾经有过这样一回事。倘若要用一个譬喻的话,我只能把他比作一颗夏夜的流星,在我的生命的天空中,蓦地拖了一条火线出现了,蓦地又消逝到暗冥里去。但在这条火线留下的影于却一直挂在我的记忆的丝缕上,到现在,已经是隔了几年了,忽然又闪耀了起来。
  人的记忆也是怪东西,在每一天,不,简直是每一刹那,自己所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在风起云涌的思潮中,有后来想起来认为是极重大的事情,但在当时看过想过后不久就忘却了,费很大的力量才能再回忆起来。但有的事情,譬如说一个人笑的时候脸部构成的图形,一条柳枝摇曳的影子,一片花瓣的飘落,在当时,在后来,都不认为有什么不得了;但往往经过很久很久的时间,却能随时能明晰地浮现在眼前,因而引起一长串的回忆。到现在很生动地浮现在我眼前,压迫着我想到俊之(章用)的,就是他在谈话中间静默时神秘地向眼前空虚处注视的神态。
  但说来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六年前的深秋,我从柏林来到哥廷根。第二天起来,在街上走着的时候,觉得这小城的街特别长,太阳也特别亮,一切都浸在一片白光里。过了几天,就在这样的白光里,我随了一位中国同学走过长长的街去访俊之。他同他母亲赁居一座小楼房的上层,四周全是花园。这时已经是落叶满地,树头虽然还挂了几片残叶,但在秋风中却只显得孤零了。那一次究竟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似乎他母亲说话最多,俊之并没有说多少。在谈话中间静默的一刹那,我只注意到,他的目光从眼镜边上流出来,神秘地注视着眼前的空虚处。
  就这样,我们第一次见面他给我的印象是颇平常的;但不知为什么,以后竟常常往来起来。他母亲人非常慈和,很能谈话。每次会面,都差不多只有她一个人独白,每次都感觉不到时间的逝去,等到觉得屋里渐渐暗起来,却已经晚了,结果每次都是仓仓促促辞了出来,摸索着走下黑暗的楼梯,赶回家来吃晚饭。为了照顾儿子,她在这离开故乡几万里的寂寞的小城里陪儿子一住就是七八年,只是这一件,就足以打动了天下失掉了母亲的孩子们的心,让他们在无人处流泪,何况我又是这样多愁善感?又何况还是在这异邦的深秋呢?我因而常常想到在故乡里萋萋的秋草下长眠的母亲,到俊之家里去的次数也就多起来。
  哥廷根的秋天是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