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这才是中医

2010-01-16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546309477 ·条形码:9787546309477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这才是中医 去商家看看
这才是中医 去商家看看

 这才是中医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页码:2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546309477
·条形码:97875463094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正清文化

内容简介 《这才是中医》内容简介:中医是什么?在很多人看来,中医就是药草、药罐,还有泛黄的古书;也有人认为,中医就是高深玄妙的理论,什么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不知所然;还有人认为,中医就是慢郎中,不吃个一年半载的中药,很难见效;读了《这才是中医》,你就会对中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书中的中医大师们都拥有高超的医术、高尚的情操,他们诊病如神,药到病除,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中医不是慢郎中,是我们后辈学艺不精!
书中的中医,不再是药物和药理的堆砌,而是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几个故事,几句点评,让中医走出玄妙之迷局,进人寻常百姓家。
另外,《这才是中医》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小方子,希望能为深受疾病困扰读者带来福音。
作者简介 罗大伦,原名罗大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被誉为中医新生代的领军人物,业内有“中医两博士,南有刘力红,北有罗大伦”之说。与刘力红博士的治验、研究、著书立说不同的是,罗大伦博士是从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和电视媒体上宣传中医的。
2005年,罗博士以中医故事化的写法,还原了古代名医们悬壶济世的形象,并以《古代的医生》为题发表在天涯煮酒论坛上。网友们为中医大师们精湛的医术赞叹,更为他们的大医精诚之心折服,他们相互传阅,点击率现已突破1 20万。后来,此贴被整理成《古代的中医》《神医这样看病》出版。
作为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的主编、特邀主持,罗博士邀请了许多有影口向的中医专家(像王琦教授、王鸿谟教授、姜良铎教授等等)开坛布讲,让中医养生智慧进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
编辑推荐 《这才是中医》感动百万人的中医故事,惠及大众的养生智慧。一读知中医,两读司医道,三读获健康。
目录
张锡纯,中西医结合的奠基人
(一)
引子
没赶上好日子
初生的牛犊
那年头还要参加科举
苦学((伤寒论》
神农尝百草
网友互动
(二)
去天津赶考
开始接触西医
艺高人胆大
精彩的药方
大革命的时代
网友互动
(三)
中医应该有自己的医院
力挽狂澜
众望所归的医学大家
中西医汇通之路
点燃中医之火
罗博士临证随笔:白茅根的妙用

李中梓,手到病除的诊脉高手
(一)
引子
小秀才的生活
磨炼之路
十年以后
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
网友互动
(二)
崭露头角的日子
做个好医生
给名人们看病
大家一起郁闷
网友互动
(三)
平和之路
医生朋友的故事
天下巨变
把医术传下去吧
罗博士临证随笔:秋天了,别着凉

薛立斋,中医史上治病最多的人
(一)
引子
太医院的考试高手
锦衣卫也生病
童便是味好药
父亲,我做到了
网友互动
(二)
难伺候的皇上
阁老的儿子和孙子
最不靠谱的皇帝
南京太医院
母亲病了
别了,朱厚照
色即是空
舌诊的秘密
明朝交通肇事的主要原因
网友互动
(三)
名利如浮云
大展拳脚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补中益气丸到底是干吗的
写给未来的书
罗博士临证随笔:
从一位母亲的来信谈孩子的咳喘和哮喘

许叔微,一个真正读懂了《伤寒》的经方大师
(一)
引子
可怜的孩子
没有家长管束的学习
蔡京生病了
有一本书,叫《伤寒论》
仲景之路
网友互动
(二)
出手不凡的青年人
经方的疗效
歌谣推广运动
医生遇见兵
瘟疫又来了
赶考的路上
网友互动
(三)
必须为许叔微辟谣
这官没法儿当了
极其神秘的秘方
仲景先师的背影
罗博士临证随笔:经方的奥秘
……
序言 中医治病见效到底快不快?
很多朋友说,中医是个慢郎中,一般急病,要去找西医,而那些不着急的病,才去找中医。
还有的说,中医治病不但慢,而且效果说不清楚,反正是治不好,也治不坏的,总之是:中医调理不能着急,一般都是吃药吃他个两三个月的,如果往长了吃,怎么还不吃个半年一年的?
那么。中医真的就是这个样子的吗?中医真的是个慢郎中吗?
答案是:中医不是慢郎中。
正是我们后辈学艺不精。才使中医被蒙上了如此令人感到羞辱的一个名称。
那么,中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的老祖宗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这里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珍藏下去的吗?我们从中还能学到什么治病养生的知识吗?
好吧,让我们一起走回过去,让历史用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这,才是中医!”
这些故事。在我的头脑中已经盘旋已久了,很多朋友觉得我写这些古代中医的故事太累了,不知道要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其实,正因为这些故事在我头脑中盘旋的时间太长了,所以它们像是已经酝酿成熟的好酒,一旦动笔就喷涌而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以每天五千多字的速度在写,不知不觉,一下写了六十多万字。
这些内容。我把它们在网络上贴了出来,结果引来了网友们的极大关注。现在这个帖子的点击量已经超过了一百二十万,很多网友的发言也被出版社的编辑们收录了进来。在此对这些网友朋友们表示感谢了!
我和很多中医院校的学生不同,很多学生不爱读古代的医书,觉得读古文吃力,但是我却非常喜欢阅读古代的医书,甚至是从整天翻看这些古代的医学书籍中开始中医学习的。无数个夜晚,在昏黄的灯光下,看着泛黄的繁体字,我觉得甘之如饴。
看得多了,我觉得这些人物又活了过来,他们像是坐在我的身边,就像是一个慈祥的师傅在教徒弟一样,一点一点地告诉着我,他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么用药,这个患者为什么要这么辩证……
很多时候,当我深夜放下笔的时候,我都有种冲动,想要向虚空拜一拜,然后发自肺腑地说一声:“谢谢您了,师傅!”
很多时候,当我被他们的那种一心赴救、悲天悯人的大医情怀感动得泪流满面的时候,我都想放下笔,点一支香,告慰他们:放心吧,前辈们.医道不会湮灭的!
表面上看,我这本书是写中医治病的道理,写养生的道理,其实我更想告诉大家的是,在所有这一切之上的,那些大医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我称之为医道。这些故事,其实我早就写完了,后来因为一直忙,就没有整理,当我最后整理出来的时候,已经是2009年的金秋十月了。
在此,谨向那些一直鼓励着我、温暖着我的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向一直支持我的读者朋友表示极大的谢意!正是因为有你们。我才能一路前行,我才能在每天的生活中感觉到阳光明媚,心中感觉到无比温暖!
希望我的故事对大家的养生有所启发。
文摘 没赶上好日子
张锡纯的老家。在山东。山东历代都出高人,清朝的黄元御大家都熟悉了,也是山东的。后来张家迁移到了河北的盐山。所以后来都叫他盐山张锡纯。
他的祖父张彤元就懂医,估计这对张锡纯后来从医也有一定的影响。
张锡纯的父亲叫张丹亭,会些医术,不过平时更喜欢诗词书画,他的理想是让张锡纯好好学习,将来在诗书上有所成就,这事儿后来在张锡纯写的一段话里能够看出端倪:
张锡纯很喜欢菊花,也喜欢没事儿写几首诗(估计是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的诗集就叫《种菊轩诗草》。他在自序里面说,小的时候,他爹没事儿就让他背唐诗,有一天,老爹把儿子叫过来,说:“来,爹给你命个题,题目是‘天宝宫人’,你顺着这个,作首诗吧。”
说实话,这题目出得够难的,多大点儿的孩子啊,懂什么天宝宫人啊?
可是,张锡纯还真不含糊,立刻提笔,写了首诗,诗里有这样一句“月送满宫愁”,张锡纯的老爹看到这句的时候,眼睛刷地一下就亮了,跟通了电似的,大加赞赏:这句子,哪是一个孩子能写出来的啊,我这个儿子,将来可不得了啊!肯定是个大诗人啊(谓孺子异日当以诗显名)。
当然,事情的结果和张锡纯的父亲期望的稍有不同,他的儿子诗人没当成,却成为了一代名医。
但是,大家别以为张锡纯出生以后,生活就是学习,没事和老爹颇有情致地赋诗,这么想可就错了。
张锡纯出生在公元1860年,这个年份,没有一个中国人能觉得舒坦。让我们来看看当时都发生了什么吧。
首先,在南边,太平天国和清军正打得激烈。就是在张锡纯出生的那年,太平军正在进攻武昌,同时安庆保卫战开始了,曾国藩哥儿几个正在和洪秀全死磕,整个长江中下游那就是一个大战场,根本就没有了以往鱼米之乡的景象。
北边也很乱,就在张锡纯出生的第二年,咸丰皇帝病死,慈禧太后使了个阴招儿,把八位辅政大臣都给废了,开始了垂帘听政,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更加黑暗的时期。
往大了说。张锡纯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应该是中国近代史中最纷乱的年代,什么火烧圆明园、太平天国、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都是那个时候的事儿,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觉得自己的心头压了一块大石头。甚至我们上学学习历史课的时候,都不愿意看这段历史,觉得心头堵堵的。
这些,没法儿不对张锡纯造成影响,甚至我们可以说,那个时代的人。似乎都一直在按照这样的模式在思考:该怎么办?我们到底行不行?我们能证明自己行吗?
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了张锡纯的医风。看
……
热点排行